浅析传统音乐在音乐教学中传承(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主编之一。 我所说的她人生观的确立、学术视野的判断和时事造化,主要在于此。 早在 1983 年,根据《中共中央关 于转发〈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座谈会纪要〉的通知》的精神和要求,在全国文学、外国文学、艺术学科于广西桂林举行的规划会议上,《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被确定为全国艺术学科国家的重点科研项目。 当时,袁老师即为该集成的主要规划人之一。 1984 年 3 月,文化部、中国音协在石家庄市举行了《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第一次全国编辑工作会议,会后,颁发了《〈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编辑方案》,又建立了《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全国编辑工作组,袁老师是成员之一。 因工作需要并受主编李凌的委托,工作组于 1984- 1986 年编辑出版了 《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编辑工作手册》,袁老师起草了 “《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编选和分类 ”、 “地方卷的文字撰写 ”(包括 “概述的撰写要求 ”、 “民间乐种的文字撰写要求 ”、 “民间音乐家的文字撰写要求 ”、 “音乐社团的文字撰写要求 ”、 “民间乐器的调查与文字撰写要求 ”等。 可以看出,关于民族器乐乐种等一览子问题,在这段时间内,她在以往的基础上,又作了充分的设想与思考。 此后的几年中,她不断地有这类文章发表。 终于,于 1999 年 7 月,孕育已久的《乐种学》出版了。 袁老师 1961 年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留校任教到现在,可以说把毕生的 精力都倾注于中国民族器乐的教学与研究。 在这 40 年的时光中,她不是支撑着工作与研究的一般局面,而是十分勤勉地、有心地向民族器乐学科的进一步学科化、科学化、理论化迈进。 《乐种学》展示了她长期以来的耕耘与奉献。 我做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的编辑工作尽管已经有 11 年了,但在几年前, 由于各种各样的主客观原因,一直没有在学术上有什么想法。 我一直有种感觉,一个人做什么和能做成什么,不是 “有志者事竟成 ”,而是冥冥中有一定的安排,外化的显象是你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环境和位置。 我自觉我一直没有能够处于一种学者的位置。 做编辑嘛 ,为学者服务而不是自己成为学者。 通过 20 多年的与学者打交道,我知道了怎样才能做出学问。 对学问的品质的高下,也有一定的判断能力,而且,我又本能地 “实话实说 ”,所以,我说《乐种学》真是一本好书,是有所据的。 首先,这是发自我心底的一种直觉。 这应该是做编辑培养出来的一种素质,对于好的文著,当你读它时,会产生极大的愉悦,你会禁不住自言自语地说出话来: “呵,好啊。 有分量。 ”“真不错。 人家真下了功夫。 ”也有时侯,并不能说出什么,而是一种浅浅的、明晰的一种感觉。 翻开《乐种学》的目录时,我就有一种比较强烈的感觉:这 是一部厚重的有分量的理论著作。 请看该书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乐种学导言 导言分为四个部分:分别对乐种的研究现状、乐种的界定、乐种的基本特征;乐种学的性质与研究对象;乐种学方法论的哲学方法、一般科学方法、专门科学方法作了阐述。 第一章 乐种的物质构成 这一章分三节。 在第一节中,袁老师对有关乐器的各种学术问题作了充分的研究和归纳。 她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主奏乐器与乐种体系:对主奏乐器在乐种中的体系化特征、历时性特征、融和性特征作了论述; 二、定律乐器与宫调关系:对调名 、调高与指法(或弦法)的关系,乐种中宫调的结构层次,定律乐器正调的确立、迁移及其背景与条件,定律乐器在确定宫调时其指法(或弦法)的研究价值四个问题进行了论述; 三、演奏技巧与风格色彩:对不同地区、不同主奏乐器的不同演奏技巧与风格,不同地区、相同主奏乐器的不同演奏技巧与风格,不同地区、相同主奏乐器、相同演奏技巧与风格作了阐述。 第二节:她就乐谱对乐种的限定作出探索。 她首先对我国历史上的主要乐谱与谱式作了介绍。 而后对乐种的基本谱式--工尺谱及其与乐器、宫调、律吕的关系,锣鼓谱的谱式与记谱法作出探索。 第三节:对乐队的认识,首先是对我国历史上的主要乐队类别与组织形式作了介绍。 如先秦礼仪音乐乐队、唐代宫廷燕乐乐队、宋元以来仪仗音乐乐队、近代世俗音乐与宗教音乐乐队的基本形态。 对乐队组合在乐队中的类型化特征、历时性特征、多重性特征与乐种体系作出了归纳。 第二章 乐种的形态特征 分三节。 第一节:旋律的发展手法,她归纳 有: 叠(乐节叠、乐句叠、段落叠) 变(旋律结构不变时常用的变奏手法、改变旋律结构时的常用的变奏手法) 扣(乐节承递中的连环扣、乐句承递中的连环扣、段落承递中的连环扣) 集 运用不同曲牌的曲调汇集成新的曲牌或曲调 拆(半拆、单拆、双拆、梅花拆) 对(相同旋律的对句、不同旋律的对句) 垛(扩充旋律时的垛句、变化旋律时的垛句) 合(合头、合尾、合头合尾) 解(用于段落尾部的解、用于乐曲中部的解) 滚 类似集曲和犯腔的一种旋律发展手法 第二节 宫调的游移与转换 她对犯调的方法(移指犯调、移旋犯调)、犯调的类别(犯宫同调、犯宫犯调、多宫相犯)、犯调的运用(交替游移、并置对比、前后呼应、中部展开、首尾放调)作了归纳总结。 第三节 曲式结构 分三部分: 首先,她从中国先秦到明清时期的中国传统音乐曲式结构发展梗概作了阐述;而后对中国传统音乐、锣鼓乐结构的基本形式、基本原则、基本类型、基本特点作了论述;(这里有欠缺,中国锣鼓乐应该并进去,不应该单独出来,否则会产生理解的偏差:难道锣鼓乐不属于中国传统音乐。 ) 第三 章 乐种的考察步骤 共三节: 在第一节中,她就考察前的案头工作、计划的拟定作了阐述。 第二节中,她对实地考察须知,作了特别的强调,如对于文化背景的考察、音乐背景的考察、音乐形态的考察等。 第三节中,对资料梳理与类归作出基本规范。 第四章 乐种研究中的模式分析法 本章分三节: 第一节:研究方法与社会文化。 她从文化人类学与音乐人类学研究方法给我们的启示谈起,进而介绍了我国自20世纪20至80年代音乐学研究中比较研究法的开拓与运用。 第二节:模式分析法。 她介绍了模式 与模式分析法及其运用条件与步骤 第三节:她就中国佛教京音乐《中堂曲》曲式结构和《料峭》乐目家族系列的研究,作了有关模式与模式分析法的应用例说。 第五章 乐种的体系 分两节: 第一节:乐种体系划分的原则与层次 一、乐种体系划分的原则和依据 二、乐种体系划分的层次。 她分了三层:乐种系、乐种族、乐种。 第二节:乐种体系的类别与主要艺术特征 一、鼓笛系乐种 二、笙管系乐种 三、琵琶系乐种 四、唢呐系乐种 五 、胡琴系乐种 六、鼓钹系乐种 第六章 乐种与社会世俗文化 分两节:第一节:乐种与社会世俗文化 第二节:乐种与社会宗教文化 第三节:乐种社会文化功能的特征与衍变 从以上转述的该著的内容纲目看,相信大家会有与我相同的感受。 它的确有深厚系统的理论,有全面深入的学术研究与归纳,有后重的学术分量。 我们再进一步看几点她具体的阐述: 如在乐种学导言中, 关于乐种的界定 ,她说: 历史传承于某一地域(或宫廷、寺院、道观)内的,具有严密体系、典型的音乐形 态架构,规范化的序列表演程式,并以音乐(主要是器乐)为其表现主体的各种艺术形式,均可成为乐种。 对严密的组织体系、典型的音乐形态架构、规范化的序列表演程式等,她进一步地解释说: 严密的组织体系,系指传承的乐种名称;固定的表演组织。 典型的音乐形态构架,系指严格的乐队编制;标志着该乐种的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