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针罩注塑模模具设计(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计算 LM=[24(1+﹪ )43 ] 39600.+ = 3200.+ 型腔高度尺寸,利用公式 Hm = [Hs(1+Scp%)32 △ ] zδ+0 将数值代入计算 10 Hm = [40(1+%)32 ] 3210.+ = 400.+ 型腔结构简单,采用整体式凹模,这种结构成形的制品质量较好,加工方便,并且就加工在型腔板上,与型腔板构成一体。 型腔底厚、壁厚计算 1 按刚度校核侧壁厚度,利用公式 t=r[[ ][ ] 111 +μΓΡδΕΓΡδΕμ ( 48) 代入计算得 t= mm 2 按强度计算,利用公式 t=r( [][] 12Ρδ δ 代入计算 t= mm 取较大值。 底厚计算 按刚度计算 h= 按强度计算 h= 取较大值。 5 模具结构 模具结构主要由以下部分组成:成型部分、侧向分型及抽芯部 11 分、支承部分、推出机构、浇注系统、导向部分、紧固定位部分、冷却排气系统。 在模具设计 过程中,主要考虑塑料怎样进料,制品怎样成型、制品怎样脱出。 从设计的制品结构来说,主要是 侧孔 的成型与脱出。 制品 小孔 成型结构 侧向分型与抽芯结构设计 本模具中, 制品侧壁上有与开模方向不同的侧向孔,阻碍制品成型结构的直接脱模,因此需将成型侧孔的成型零件做侧向运动,需做成侧型芯,然后在再从模具中推出制品,完成侧型芯的抽芯与复位的机构称为侧向分型抽芯机构。 抽芯距离的确定 抽芯距离指的是侧型芯从成型位置抽到不妨碍制品取出位置时,侧型芯在 抽拔方向所移动的距离,抽芯距一般应大于制品侧孔深度或凸台高度 2~3mm。 即: S抽 = h + (2~3) mm S抽—— 抽芯距 h—— 制品最大侧孔深度 ∵ h=4 ∴ S抽 = 4+ (2~3) =6~7mm 抽芯力的计算 塑料制品在冷凝收缩时,对侧型芯产生包紧力, 抽芯机构所需的抽芯力,必须克服包紧力所引起的抽芯阻 力及抽芯机构机械 12 滑动时的摩擦力,才能把活动型芯拔出。 影响抽芯力的因素很多,且相当复杂,精确抽芯是十分 困难的,在设计抽芯结构时,应全面分析,找出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粗略计算。 如下图所示侧型芯受力分析: 从图中可知:摩擦力 F3 =f( F2 - F1 Sinα ) ( 51) 式中: F3 —— 摩擦力 F1 —— 由塑料制品收缩产生的对侧型芯的包紧力造成的抽芯阻力。 f— 摩擦系数,一般取 ,本设计中取。 依据受力图可列出平衡方程式 ∑ xF =0 即: F3 Cosα = F1 + F2 Sinα ( 52) 将( 51)代入( 52)得 13 F(F2 - F1 Sinα ) Cosα = F1 + F2 Sinα F2 =P A 式中 P 塑料制品收缩对型芯单位面积的正压力,制品在模内冷却, P 取。 A—— 塑料制品包紧侧型芯的侧面积 所以: F2 = 2 3 4 = ≈ 148 N 那么 F=148 = N。插针罩注塑模模具设计(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以增加耐磨性。 ( 3)应选择加工余量最小的表面作为粗基准。 这样可以保证该面有足够的加工余量。 ( 4)应尽可能选择平整、光洁、面积足够大的表面做为粗基准,以保证定位准确夹紧可靠。 有浇口、冒口、飞边、毛刺的表面不宜选作粗基准,必要时需经初加工。 ( 5) 粗精准应避免重复使用,因为粗基准的表面大多数是粗糙不规则的。 多次使用难以保证表面间的位置精度。
容的具体要求: (一) 封面 封面上填写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毕业论文(毕业设计)题目、专业及年级、学生姓名、指导教师等内容。 (二) 第二页 目录 目录应简明扼要,一目了然,并标明页码。 (三) 第三页 1.摘要 中文摘要应该简短明了,字数为200字左右。 内容应涉及毕 业论文(毕业设计)写作的目的、结论及意义,突出具有创造性的成果和新见解部分。 英文摘要(英语专业)的内容应与中文摘要基本相对应
到各个型腔的分流道设计成长度相等、形状及截面尺寸相同(型腔布局为平衡式) 的形式,否则就需要通过调节浇口尺寸使各浇口的流量及成型工艺条件达到一致,这就是浇注系统的平衡。 显然,我们设计的模具是平衡式的,即从主流道到各个型腔的分流道的长度相等,形状及截面尺寸都相同。 . 2 主流道 为使冷料能顺利地从主流道中拔出 , 将主流道设计成锥形 (3176。 锥角 ) , 采用电火花加工成形。 . 3
后答辩 □ 送本人重审 □ 送其他专家重审 □ 由导师审核 不同意答辩 [ ] 评阅人对学位论文 研究内容熟悉程度 熟悉 较熟悉 部分熟悉 8 三、具体评阅意见 与存在 的 问题 存 在 的 问 题 评阅人姓名 职称 工作单位 注 :请用黑色或蓝色钢笔填写 或计算机打印 ,可另加附页。 9 表二 硕士学位论文评阅书( 二 ) 一、硕士学位论文创新点评价 (共 2页) 以下由硕士研究生本人填写
( 112) 时间和空间的边界表达式为: 1 1 2 21 1 1 12 2 2 2, 0 , , 00 , , 1 ,0 , , 1 ,iooiT l T l T l T lT t T t T t T tT t T t T t T t ( 113) 上述两个方程式(
B 的压力油经缓冲阀 3 泄回油箱,低压油路 A 则由补油回路经单向阀 4 进行补油,从而消除了液压冲击。 缓冲阀的调定压力取决于所需要的制动力矩,通常低于系统最高工作压力。 该缓冲回路的特点是溢油和补油分别进行,保持了较低的液压油温度,工作可靠, 但补油量较大。 图 2. 5(b)是高、低压油路之间并联有缓冲阀,每一缓冲阀的高压油口与另一缓冲阀的低压油口相通。 当转向机构制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