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浙江省初中毕业义乌科学卷word版(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在匀速下降过程中人 的机械能 ▲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 1)氢氧化 钠溶液易变质的原因是 ▲。 ( 2)取少量已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于试管中,滴入足量稀盐酸后可观察到▲。 乙 电压 /V 电流 /A 0 1 2 5 3 4 第 24 题图 O 20 40 60 /g 溶解度 20 40 甲 乙 温度 /℃ 第 25 题图 乙 甲 28.某科学研究小组选取了湖泊中 4种不同的生物,并对其消化道内食物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记录如下: 生物种类 消化道内食物组成 鱼(甲) 鱼(乙) 小球藻 / 鱼(乙) 水蚤 水蚤 小球藻 ( 1)该湖泊中所有的生物构成了一个 ▲。 从生态系统的组成 成分 来看,小球藻属于 ▲。 ( 2)根据上表提供的信息, 写出相应 的食物 链 ▲。 29. 实验 室要 配制 100克 溶质质量分数为 15%的 硝酸钾 溶液。 ( 1)配制溶液需完成计算 、 称量、 ▲ 三个步骤。 ( 2)会导致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的选项有哪些。 ▲ A.硝酸钾中有杂质 B.称量时使用了生锈的砝码 C.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 D.配制完成后移取液体时有部分溅出 30.一小球从足够高的高度由静止开始下落。 已知小球在空中下落时所受到的阻力与其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则该小球在下落过程中的速度将作如何变化 ▲。 三、实验 探究题 (本题有 5小题 15空格,每空格 2分,共 30分) 31. 右图是实验室用高锰酸钾 制取 并收集 氧气的装置。 ( 1)写出图中 仪器 a 的名称 ▲。 ( 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用一团棉花放在试管口 [来源 :学科网 ] 的主要作用是 ▲。 32.控制变量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 ( 1)下列四个实例中,采用 控制变量法进行研究 的是 哪些。 ▲ A. 研究 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受力面积的关系 B. 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线和方向 C. 用水流的形成来类比电流的形成 D. 探究 影响电阻大小的 因素 ( 2) 为验证新鲜 猪肝提取液的 催化作用 , 小明 做了以下实验: 在试管中加入 %的 H2O2溶液 10 毫升 ,再加入 2 毫升新鲜猪肝提取液。 观察产生气泡的速度。 有 同学认为小明的实验缺少对照组,补充了如下实验: 甲 :在 另一 试管中加入 %的 H2O2溶液 10 毫升 ,再加入 2 毫升 蒸馏水。 观察产生气泡的速度。 乙 :在 另一 试管中加入 %的 H2O2溶液 10 毫升 ,不 再 加任何物质。 观察产生气泡的速度。 则 以上哪项可以作为 小明 所做 实验的对照 组 ▲。 A.甲 B.乙 C.甲和乙均可 33. 为了探究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速 率和叶面积大小的关系,某同学设计了如下 实验 : 【 实验步骤 】 ( 1) 取两组树龄相同、生长状况相似的 同种 植物枝条,分别留下 6 张和 3 张叶片。 ( 2) 把枝条放入盛有红色染液的烧杯中。 ( 3) 1 小时 后,把枝条洗净, 并在两组枝条的等高位置切出相应的切片。 第 31 题图 表示 含染液 表示 含 不 染液 第 33 题图 【 实验现象 】 如图所示。 (横切面中出现红色染液部分表明有水分经过 ) 【 实验结论 】 植物运输 水 分 的速率和叶面积大 小 的 关 系 是 ▲。 【 分析应用 】 ( 1) 横切面 中的红色染液存在于木质部的 ▲ 中。 ( 2) 叶面积越大,气孔越多 , 是 ▲ 作用 越强 的原因之一。 ( 3)根据实验结论,在移栽植物时,为了减少水分的散失,应该采取的措施是 ▲。 34. 热敏电阻的阻值 会 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小明 同学用甲图所示的电路来探究热敏电阻RT的阻值与温度的关系。 已知 M为控温器,电源电压恒为 12 伏 , R 为电阻箱(一种可以改变并读出阻值的变阻器)。 ( 1)在控温器中应该加入下列哪种液体。 ▲ A.自来水 B.煤油 C.食盐溶液 ( 2)当 控温器中 液体 温度为 80℃,电阻箱阻值 为 100 欧 时,电流表的示数为 安。 则该温度下 热敏电阻 的 阻值为 ▲ 欧。 ( 3) 依次改变控温器中的液体温度,同时改变电阻箱的阻[来源 :学 .科 .网 ] 值,使电流表的示数始终保持在 安。 通过计算 得 到 相关数据记录如下。 从表中可以看出, 在一 定温度范围内, 该 热敏电阻 的阻值随温度的升高而 ▲。 温度 t(℃) 70 60 50 40 30 20 10 „ 电阻 RT(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