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物理学科分析(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等于是送分题。 所以,本题的考查目的,一方面从标示的数据中确定电阻大小,知道用电器在串联电路中位置互换不影响其正常工作,串联电路中电压分配与电阻成正比。 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认真阅读教材,发挥教材的作用,学生读书嘛,当然要读教材,不 能 一谓的做练习。 8.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提到: 会用磁感线描述磁场和会判断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方向。 磁场的合成虽然没有在教材中强调,但矢量的合成在中学是学过的,尤其是在一条直线上的矢 量合成事实上是代数运算。 本题 首先要利用安培定则判断四根导线在 O 处产生的磁场方向,然后,从合成的角度考虑怎样才能使 O 点磁场增加或减弱。 试题难度不大,但情景新颖,学生除了要掌握用磁感线描述磁场和判断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方向外,还要注意矢量的合成。 9.单相理想变压器的工作原理是法拉弟电磁感应定律,工作时满足能量守恒定律,即输出的电功率等于输入的电功率。 教材上从磁通量、磁通量的变化,磁通量的变化率等几个内容,详细分析了单相理想变压器的工作原理。 这里 再 一 次强调了教材的重要性。 这个内容很容易体现在工农业生产相的应用, 如远距离送电,考查时,我们只考最基础的,但在指导学生复习时可做适当的拓宽。 10.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提到:了 解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 U=Ed,其中 d是沿电场方向的距离,本题设置了一个新情境,但考查的基本点没有变,仍然是匀强电场中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 平时学生做的试题是已知电场强度的方向和大小,求某两点间的电势差,而该题则是给出某两点间的电势差,要求电场强度的大小和方向。 有点逆向思维的味道。 11. 本题是一个匀减速直线运动的情境,要求学生从图象中获取信息,初动能为 50J,滑行了 20m; 在这个基础上, 利于动能定理: Δ Ek=W=F 合 s 很方便求出物体受到的合外力;U3 U1 U2 φ R3 R1 R2 I + 外电路上的电势降落 7 利用牛顿第二定律: F 合 =ma,求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利用 221ats 非常迅速求得物体滑行的时间。 或者 由图可得动能与位移间的直线方程为: kxEE kok  ,当 x=0 时,纵轴上的截距为 Ek0=50J。 由动能定理知: F 合 x=Ek 末 — Ek 初 ,对比两式可得直线的斜率表示物体所受的合外力。 且该题中物体的合外力是滑动摩擦力,即: 2050mg ,得  ,即可求得动摩擦因数。 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只受摩擦力的作用,所以 F 合 = mamg ,得2/ smga  ;物体滑行 20m 后停下来,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知: 221atx ,可得:t=4s 试题本身并不难,但涉及到的知识点还是很多,并且要求从图象中获取信息,这也是在物理考试中作为能力要求的一个方面。 12. 本题有一定的难度,首先是要对平抛运动有比较准确的理解,其次是试题有一定的开放性,每隔相等的时间投 放一个物体,这个每隔相等是多长时间。 再次是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试题不涉及计算,如果能用作图的方法来处理会显得思路清晰很多。 选择题以定性分析、判断为主,几乎没有涉及定量计算, 很多内容取材于教材, 重点考查对中学物理中重大物理史实、典型物理现象、基本物理概念、常用物理方法、普遍的物理规律……等内容的掌握。 同时也从学生学习习惯方面进行了考查,并希望通过这样的重大考试,引起师生对教学的重视,即要重视平时的教与学,教有教的规律,学有学的方法,不要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拔苗助长 ;做“题海”不是教学、考试更不能 代替教学;针对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内容,一步一个脚印的讲解、分析、解剖、点拨,让学生经历过程,学有所悟,才是真真的教学。 13/14.这是两道选做题,考虑到选做题要相对的等值,所以尽可能降低试题难 度以求等值,选做题只有一题,所以在一道题中尽可能多地覆盖知识点。 13 题涉 及布朗运动和气体温度、体积、压强之间的关系以及从微观层面对压强进行解释 ( 教材:从分子动理论的观点来看,一定质量的气体,温度保持不变时,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不变,气体的体积减小,分子的密集程度增大,气体压强增大;反之,气体体积增大,分子密集程度减小,气体压强减小。 )。 试题难度不大,但要求较高,如布朗运动与什么有关,很多学生会直接写“温度”,这是不准确的,应写“液体的温度” 或“环境的温度” , 即影响布朗运动的因素有两部分组成,一是外部的,另一方面是自身内部的。 这要求学生平时看书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非常仔细认真,不能大致知道 就 算数。 这道题也从学生文字表达能力的角度进行了考查。 14 题 考查 了两部分内容,一是几何光学的全反射 、干涉和衍射的最基本现象,试题相对容易。 二是机械振动的共振现象,这一空事实上是解释什么是共振现象,相当于概念解释。 选做题的目的,一方面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选择性,另一方面是检查学校有没有开 8 设选修课。 教学时不用拔高要求,只要了解最基本的物理现象和常识,这种命题思路应该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15.这道实验题 由两部分组成 , 一是游标卡尺的使用,另一部分是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对游标卡尺的使用,以往的试题往往就是一个读数就算考查了游标卡尺的使用,事实上只是一个读数,学生不做实 验或从来没有看过游标尺也可以应 付 ,基于这样的考虑,试题出现了第一空的形式,要学生知道用哪个部位测内径(就这个问题我们进行过调研,结果是没有接触过游标卡尺的学生不知怎么回事,亲手 使用过游标卡尺的学生一点问题也没有)。 这样设计考题的目的还是 在于 引导中学实验教学应该是真真的动手实践教学,而不是讲实验或仅仅做实验练习这种不具体的形式来代替真实的实验活动。 试题本身难度一点也不大,但能很好地检测出哪些学校能真真开设实验课,哪能些学校不开设实验课,所以是一道很好的调研、调查性质的试题。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是中学物理中 的一个经典实验。 本题提供了两个实验方案,要学生分析判断哪一个更为合适(定性分析),并提供了一组数据(纸带),通过计算与分析判断采用的是哪种方案(定量计算)。 即从定性分析到定量计算来判断所选择的实验方案。 最后给出了一个实验数据处理的方法要学生做判断。 可以说是比较全面地考查了对“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的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中对科学探究及物理实验能力要求中说到:“尝试选择实验方法及所需要的装置与器材” (本试题的第①问属于考查这个内容) 、“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的描述” (本试题的第②问属于考查这个内容,即:由于物体运动 的加速度比重力加速度小很多)、“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本试题的第③问属于考查这部分的内容)。 16 题 从器材的选择、实验电路的连接、实验步骤、实验数据的处理等方方面面,比较完整地 考查 了“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的实验。 试题的难度不大,但要求比较全面,这种考试方法仍然坚持要引导平时教学中重视学生亲自动手实验的基本理念 ,只要平时认真做了实验就可以拿不少分。 该试题还考查了对有效数字的掌握,有效数字问题在广东的高考物理试卷中年年出现,这一点要引起我们备考的高度重视( 我们调查过一部分教师和学生, 发 现他们 对有效数字问题 的 掌握情况 是 很糟糕)。 另外,评分要求中对学生作图作了要求,即学生不用直尺 画图而徒手画的不给分,而且求得的电动势和内阻即使正确都不给分,这是要求学生平时学习要养成好的习惯,不能马虎了事。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对物理实验有相应的描述:“实验是物理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