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全国重点县南郑茶产业发展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安徽六号、波毫等开始在牟家坝镇、法镇、红庙镇等地小面积试种。 以后近二十年来又陆续引进回早白尖 5 号、蜀永 1 号、劲峰、迎霜、翠峰、 乌牛早、舒茶早、龙井 4龙井长叶、平阳特早、名山 13浙农 11 浙农 13 中茶 108 等 20 多个国家级、省级无性系优良茶树品种。 现在全县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 2 万余亩,占总面积的 %,以福鼎大白、早白尖 5 号、南江 4 号、龙井长叶、平阳特早、名山 131 为主。 、茶园管理 南郑新茶区建设开始于 20 世纪 60、 70 年代,进入 80 年代以后, 茶叶生产得到历届县委、县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将茶叶产业列为 全县农村经济发展中多种经营的骨干项目和农业主导产业,坚持不 移 的努力抓紧抓好, 尤其是在 21 世纪,南郑茶产业更是有了长足的进展。 新茶园种植规模相对集中连片,条植已取代丛植,每亩茶丛数显著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有了很大增长。 茶园道路、排水、防护林建设合理布局 ,开垦种植科学规划,茶园面貌焕然一新,“山顶松、山脚田,半山腰里兴茶园”就是南郑茶园的真实写照。 现在南郑县的茶园大都为农户私有,有集体茶园也都承包给私人。 南郑茶农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已摸索出一整套的茶园管理栽 培技术,每年他们都还要接受来自于 县茶业协会、 县 蚕茶果技术指导站 等农业部门 组织 的生产技术培训, 严格按照国家农业行业标准《无公害食品 茶叶生产技术规程》、《有机茶生产技术规程》 、地方标准《汉中绿茶标准综合体》等, 强化茶叶生产质量安全管理, 进行标准化生产 和栽培。 全县 现已认证 无公害茶园基地 3600 亩,有机茶园基地 11000 亩。 茶园管理 方面 ,主要 是 耕锄、施肥和修剪。 茶园耕锄每年一般进行三次,即春茶前、夏茶前各一次浅锄,秋冬一次深耕,浅锄一般结合施追肥进行。 施肥一般每年进行两次,即结合秋季深耕,以有机肥为主,施足基肥 ,早春再施一次催芽肥,按照产量水平合理确定全年肥料用量。 过去有偏施化学氮肥的倾向,近年有所改进,开始注重氮、磷、钾合理搭配。 修剪,分幼龄茶园的定型修剪和成年茶园的轻修剪、深修剪、重修剪和台刘,前者是培养茶树的基本骨架,后者是为保持茶蓬具有比较旺盛的发芽能力。 定型修剪,一般进行三次,轻修剪每年或隔年进行一次。 修剪技术的应用,要因地、因时、因树制宜。 定型修剪和轻修剪一般在每年 2 月下旬至 3 月上旬进行,也有部分低山茶园在头年 9 一 10 月进行,深修剪常在春茶后进行;台刘更新是对衰老茶树采取的一种更新措施, 一般在 2 月中旬至 3 月上旬进行。 南郑 属于 江 北茶区,降水偏少,干旱现象时有发生。 茶农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总结出了一些防旱、抗旱经验,建园尽量选择离水源较近,必要时可提供抗旱保障;对无水源条件的茶园,采用行间铺草或种遮阴作物等。 茶树冻害在 南郑 表现并不突出,其影响范围和冻害程度都是有限的。 冻害的预防,一般做法是茶树种植高度严格控制在海拔 1000 米以下;尽量选择避风向阳坡向;适当提前施基肥,并注意在根部培土。 冻害发生以后,及时剪去受冻枝梢,加强肥培管理,促其萌发新梢,恢复树势。 南郑 茶树病虫害发生范围、种类、危 害程度都与南方茶区有很大不同,病虫种类相对比较少,危害程度也比较轻。 目前已发现并对生产有影响的茶园害虫有茶毛虫、茶蓑蛾、茶小绿叶蝉,茶尺镬、茶芽、茶刺蛾发生较少。 病害主要有茶饼病、茶赤星病、茶炭疽病,茶芽枯病、茶云纹叶枯病发生比较少,发生面积有限。 1984 年 全县有茶毛虫大面积发生, 到 1989 年已得到基 本控制。 茶小绿叶蝉每年在部分茶园有发生,危害较重的是平坝、丘陵地区茶园。 对虫害的防治,除了加强虫情测报,提供防治依据外,过去一般采用药剂防 治, 80 年代中期以后开始推广生物防治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防治, 尽量少对茶叶造成污染。 茶树病害发生面积很小,大多发生在排水不良,通风透光好,或氮肥施用量过多的茶园,一遇低温高湿就可能发生,如1991 年秦家坝茶场就发生过茶饼病。 对病害的防治,最根本的是采取农艺措施,加强管理,排除积水,保持通风透光,合理施肥( N . P , K 配合)等;发生病害较严重的茶园,冬、春摘除病叶和清理落地集中烧毁,减少病原,秋冬季喷洒波尔多液保护。 、茶叶加工 南郑县生产的茶叶属绿茶类。 上世纪 70 年代以前,南郑茶区主 要生产“晒青”,也有人称之为“陕青”。 70 年代后期以来,随着茶叶生产的不断发展,制茶技术不断改革,“炒青”代之“晒青”,机制代之手工,毛茶品种随之增多,茶叶品质不断提高,制茶经验日益丰富。 特别是近些年来,南郑茶叶在加工方面,加大了资金扶持力度,进行茶厂优化改造和标准化、清洁化示范建设,提升了茶叶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 全县现有茶叶 生产加工经营企业212 个,其中建成县级标准化示范茶厂 15 个,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4 个。 南郑县的 茶叶加工以初制为主 , 机械设备主要使用名优茶连续杀青机( 50、 70 型较多)、揉 捻机、往复理条做型机、手拉式烘焙机、 自动烘焙提香机以及滚筒炒干机、连续烘干机等,部分茶叶企业 还 有 阶梯式拣梗机、 园筛机、抖筛机、风选机等一些 茶叶精选设备, 全部 实现茶叶加工机械化。 茶叶加工产品主要有高档名茶(汉中仙毫 即汉水银梭 )、中档名优茶(黄云翠竹、汉水毛峰、 特级南湖炒青)、大宗茶(汉中炒青),其中高档名茶产量占全年总产量的 20%,中档名优茶占 40%、大宗茶占 40%。 茶叶加工工艺,高中档名优茶的加工工艺主要是, 鲜叶采摘→摊晾→杀青→清风降温→理条做形→干燥→精选包装;大宗茶的加工工艺主要是,鲜叶采摘→摊晾→杀 青→揉捻→干燥→包装。 三 、 南郑县 茶叶特色 、汉水银梭 汉水银梭茶产于南郑县境内的巴山北麓,汉水上游,海拔 600 一 1100 米的高山上。 1984 年开始研制,历经三年, 1986 年 5 月通过省级鉴定验收,以著名茶叶专家,世界名人陈椽教授为主任委员的鉴定委员会,认为汉水银梭茶形质设计技术理论正确,加工技术精湛独特,茶叶外形内质都突出, 并 挥毫提名“汉水银梭”。 汉水银梭,对原料要求严格,以一芽一叶初展为主,芽叶肥壮,属半 炒 半 烘型绿名茶。 其 品质特 征 是:外形扁平似梭匀齐 , 翠绿披毫 , 嫩香持久,含有 花香,汤色浅绿清澈明亮,滋味鲜醇, 回甘耐泡, 叶底柔嫩,芽头肥壮 ,黄绿匀亮。 色浅绿清澈明亮,滋味鲜醇,回甘耐泡,叶底柔嫩,芽头肥壮,黄绿匀亮。 经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分析,含氨基酸 3 . 69 % ,茶多酚 34 . 01 % ,咖啡碱 % ,水浸出物 %。 汉水银梭从研制成功到 2020 年底,已走过 25 年的历程,年产量从 50 公斤增加到 2020 年 132 吨 ,年产值达 亿元 ,占全县茶业总产值的 30%以上。 主要 销往 汉中、 西安、北京、上海、广州、香港、台湾、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国家 和地区,深受消费者喜爱。 汉水银梭自 1987 年荣获陕西省优质产品称号以来, 1989 年获农业部优质产品称号,先后获得中国食协、国家星火计划、西部商品交易会、浙江国际茶文化节、北京国际博览会等 二 十 余 项大奖,被列入 了 中国名优茶名录。 、黄云翠竹 黄云翠竹茶 产于南郑县南海茶区, 原料以一芽一叶初展及一芽一叶展开为主, 是南郑县在 1990 年 开始 研制的唯一的一支全炒型中档 绿名茶。 1992 年 5 月通过汉中地区鉴定。 其品质特征 :色泽翠绿,形似竹叶,香气高锐,汤色嫩绿明亮,滋味鲜醇,叶底 嫩绿 鲜 亮。 因 “ 色 泽 翠绿,形似竹 叶 ” ,诞生于南郑县黄云山茶场 , 故称“黄云翠竹”。 该茶于 1992 年荣获中国西部地区名优茶评比“陆羽杯”奖。 产品问世以来, 由于品质佳、价格适中,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 主要销往汉中、西安、甘肃等西北地区。 、南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