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报业传媒大厦基坑支护与降水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大于 MPa 并达到设计强度等级的 75%后方可进行张拉; ⒊ 张拉时应至少保证隔一拉一,以减小对邻近锚杆的影响; ⒋ 锚杆应张拉至设计荷载的 倍速后再按要求进行锁定; ⒌锚杆张拉控制应力应不超过锚杆杆体强度标准值的 倍。 微型桩施工 施工工艺流程为: 定位 → 钻孔 → 安放杆体 → 灌浆 → 养护 → 土方开挖。 ① 、 钻孔 定位偏差不应大于 10mm,偏斜度不大于 5%,孔深应超过设计长度 ; ② 、成孔采用锚杆钻机 或工程钻机 成孔, 角度一定要控制好, 并采用合 理的施工工艺以确保成孔质量。 ③ 、 安放杆体: 杆体采用 Ⅲ 级钢筋制作, 3 根钢筋焊接在用Φ 48 钢管制作的 (L=60mm)环状内圈上, 每隔 设置一个定位器。 放置时采用导正装置保证其垂直度。 ④ 、注浆 ⒈ 注浆管应与锚杆同时放入孔内,并加对中支架,注浆管端头与孔底距离为 100mm 左右。 ⒉ 采用二次 补 浆工艺,浆液为纯水泥浆,水灰比为 ,注浆压力控制在 ~ ,注浆量 150 孔 为 75kg/m 左右。 同时为增强其强度,先期适当部分碎石骨料 (或粉煤灰 )充填。 ⑤、微型桩端部 (伸出桩顶 )采用 2Φ 18 钢 筋夹焊,与锚杆交接部位采用用井字型加强筋焊接,均为双面搭焊。 土钉墙支护 ①土钉墙支护施工基本流程为: 分层挖土→人工修坡→设置土钉→注浆→铺设面层钢筋网→喷射砼面层等步骤。 ②、土钉和混凝土面层的施工按设计要求必须采用分层分段,自上而下逐层施工。 每层挖土深度不得深于该层土钉标高 50cm。 每一施工层次必须分段,每段的长度不超过 25m。 ③、土钉的施工 ⑴、施工前,应充分核对设计条件、土层条件和环境情况,预计土钉施工可能带来的影响,对所需的原材料的型号、品种、规格及质量等进行核查,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⑵、 成孔时,就根据设计要求和土层条件,定出孔位,作出标记,选择合理的施工工艺。 Φ 1 Φ 150 孔采用锚杆钻机成孔或洛阳铲施工。 ⑶、注浆:采用纯水泥浆,水灰比为 ,注浆压力控制在 ~ ,设计 注浆量Φ 110孔为 50kg/m左右 , Φ 150孔为 75kg/m左右 ,水泥为 级硅酸盐水泥。 一般土锚视情况采用二次补浆,处于粉土及粉砂层中的土锚采用二次注浆工艺。 施加预应力的注浆土锚采用二次注浆工艺,注浆做法参照锚杆中注浆做法。 (4)、试验张拉锚杆在其端部设置一个螺丝端杆,用螺母锚固 ,张拉设备采用 YL60 型千斤顶,并采用隔二拉一方式。 ④、喷射混凝土面层 ⑴、喷射混凝土作业应分段进行,喷射前,应清除坡面虚土,同一分段内喷射顺序应自上而下,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 20mm。 喷射砼时,喷头与受喷面应保持垂直,距离应为 ~ 左右。 面层应二次喷,第一次厚度为 30mm 左右。 ⑵ 、 面层强度等级 为 C20, 3d 强度值不低于 10Mpa。 喷射砼配合比为水泥:黄砂:细石:水 =: : : ,水泥为 普通硅酸盐水泥,细石最大粒径不超过 20mm,砂为中粗砂。 面层厚度为 100mm。 坡顶至现状围墙边均应硬化处理,西边 的施工道路采用钢筋混凝土硬化,厚度不小于 20Cm。 ⑶ 、 西边 面网由 1 目钢丝网+ Φ8@200*200 钢筋网 +Φ 16(水平向2Φ 16)双向加强筋 , 其他段 由 1 目钢丝网+ @200*200 钢筋网 +Φ12(水平向 2Φ 12)双向加强筋 ,钢筋网片应牢固,并相互焊接。 ⑷、 面层喷射前坡面上应设置泄水孔,每 10m2左右设置一个,遇坡面渗水严重处应增设,泄水孔可采用塑料管或钢管制作,长度40mm~ 50mm,管口倾向基坑内,管端伸出砼面层外,以排出面层与土体接触面处积水。 ⑸、坡顶设置 散水坡,坡度为 %,坡向向基坑内。 ⑤ 、土钉应进行抗拔试验。 根据场地地质条件,粘性土、粉土、粉砂层应分别进行试验,每层不少于 3 组。 抗拔试验应待注浆体强度达到 70%左右(一般加早强剂为 4d,不加为 7d 左右)进行。 管井 降水施工 施工工艺流程为: 施工准备 → 放线定位 → 钻机就位 → 开孔钻进 → 换浆成孔 → 终孔验收 → 填砾下管 → 洗 井 → 电泵安装及排水。 ⑴ 、施工准备 施工准备阶段:工作内容包括资料、场地、设备、人员、材料等五个方面。 ⑵ 、钻孔成井 ① 放线定点:根据甲方给定的基坑开挖边线,用仪器及钢尺进行放线定井孔点位 置,定完后应会同甲方或监理代表签字认可后,方可进行施工,井孔中心定位误差不得大于 5cm。 ② 钻机就位:安装要求平稳牢固,钻机就位,偏差不许大于 5cm。 ③ 泥浆护壁:根据场地岩土条件采用合适的造浆护壁的施工方法。 ④ 钻孔:经质检工程师与甲方或监理代表现场检查合格后,方可开钻,开孔时应低锤扶正轻击,施工中应保持井内应有水头压浆高度,防止孔壁坍塌。 ⑤ 井孔钻进达到设计深度以后,需报请质检工程师进行检查,验井深度满足成井要求深度后,冲捞沉渣,复验井深及钻头直径,合格签字后,进行下井管及滤管工作。 ⑶ 、下管填砾 ① 下井管时应检查井管接头部位有无缺损裂纹,严禁 “带伤 ”井管下入井孔内,接管部位应包扎纱网或尼龙布,井管四周用竹片及铁丝扎紧扎牢,防止泥砂等进入井孔内。 井管下放时应下一个导正装置,使所填砾料达到均匀,井管居中。 ② 砾料应保证规格质量,含泥粉的砾料必须过筛后再用,填砾时应沿井壁与井管间缓慢投入,严禁车装冲填,以免冲撞井管,洗井时发现砾料下沉,应及时补填砾料,防止井壁与井管间形成空洞,以免造成后期涌泥涌砂掩埋井泵的后患。 ⑷ 、 洗井 成井后应及时进行洗井,采用移动式空压机或污水泵洗井,达到水清砂净以后,方可下入水泵 进行试抽水运转。 ⑸ 、降水的电泵安装及排水 每个降水管井按设计要求下置潜水污水电泵,将水排出场区以外,每眼管井应加盖保护。 排水管路沿基坑周边布置,统一汇集到指定的外排水管路中,经沉淀后集中排放。 (6)技术要求 ①降水后水位应低于基坑底以下不小于 (设计控制在黄海高程)。 ②基坑应设置水位观察孔,随时检查坑内水位。 如水位达不到设计要求时,应增加水泵,加大抽水量,或增加井数。 ③抽水期间必须具备双电源,以备停电时使用。 ④、降水运行中应采用小降深多级进行,尤其在南、北侧有房段。 轻型井点降 水施工 首先确定降水平台位置。 定位放线,准确确定降水井管的中心线。 挖小排水沟,接水平总管 安装冲井机具,实施高压冲井,冲孔时应将冲水管垂直插入土中,并作上、下、左、右摆动,加剧土层松动。 冲孔直径控制在 300mm 左右。 深度比井点设计深度增加 500mm。 井孔冲成后,随即拨出冲管,插入井点管,并在井点管与孔壁之间迅速填灌砂滤层,以防孔壁塌方,砂滤层宜采用于净粗砂,加填至井口下 1米左右。 每根井点管沉设后应检验其渗水性能,填砂滤料时,管口应有泥浆水冒出,或向管内灌水时,能很快下渗,方为 合格。 安装真空泵组,连接总管及井点管。 试抽,试抽合格后,井点孔口用粘土填塞封孔,测量初始水位及试抽后水位,观察变化,估算原位 K 值。 为保证降水施工连续,应要求业主提供不间断电源。 正常运行,运行期间,加强值班设备维护,应按时观测水位、水量变化及设备真空度和压力表读数,并做好记录。 真空度不小于 ,压力不小于。 本工程采用信息法施工,各区段施工方案应根据实际情况由现场技术负责人做出相应调整。 五 、质量保证体系 为确保工程达到如期效果,保质保量完成,我公司对此项 目,首先从人员组织上予以满足,调遣一批精明能干的管理干部和具有丰富施工经验、较强实践操作技术骨干,并成立项目经理部。 由项目经理部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动。 实行全面质量管理 ,提高施工人员质量意识 ,树立项目经理第一责任人的观点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生产要素需制表上墙 .组建由项目工程师领导的现场技术质检小组 ,用全面质量管理原则组织施工 ,狠抓工序管理 ,实行质量目标责任制,实行优质计件工资和质量一票否决制。 为加强施工管理,抓好每一环节,做到重点部位重点抓,每个部位有人管,形成紧张有序的网络,建立健全生产领导小组, 技术质量领导小组、安全生产领导小组、标化现场领导小组、 QC 攻关活动小组,有机协调。 (一 )、建立项目质量管理体系 以项目经理部领导的工程、技术、质检、供应、安全等职能部门组成自保体系,对工程项目质量负责把关。 质检部应对工程原材料、施工,实行全过程的质量监督和控制。 建立由项目经理领导,项目副经理中间控制,质检员基层检查的三级管理体系。 形成一个从项目经理到生产班组的质量管理网络。 (二 )、外部质量控制 本工程实行施工监理制,由监理公司对施工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监理,监理工程师作为业主的代理人。 为此将以下 内容报监理审查,并按有关监理序控制质量。 开工前须先将施工组织设计报监理审查。 在工序施工中,提前二十四小时向监理书面通知隐、预检部位,请监理工程核查。 (三 )、内部质量控制 施工准备阶段的质量管理 ① 、认真学习图纸,领会设计意图,确定质量标准,明确质量目标。 ② 、做好施工机械设备的检修,确保进场后正常工作。 ③ 、加强职工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强化质量意识,提高业务水平。 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 ① 、做好施工技术交底工作,开工前将施工组织设计向现场管理人员交底,特别是主要操作难点和规程更要详细交底。 让 每一个施工环节的责任人明确自己的工作要求,技术标准。 ② 、严格执行施工规范、规程,按设计施工,遇有设计变更必须按程序办事,做到各种手续齐全,加强控制力度,使作业在受控渠道内运行。 ③ 、加强施工质量的检查验收。 技术质检组验收合格后方可转入下道工序施工。 凡质量不合格的工序应及时返工,并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④ 、建立严格的交接制度,交接班应有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