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津贴分配方案总纲(讨论稿(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课时数按以下方式进行换算 : 1)专业学位课: 25 门 60=1500 学时 7 折 合 1050 课 时 2) 专业必修 课: 17 门 60=1020 学时 6 折 合 612 课 时 3) 选修课: 7 门 358 学时 折 合 197 课 时 4) 博士生课程 3 门 150 学时 8 折 合 120 课 时 5) 大型仪器实验 60 学时 按 60 课 时 包干分配 6) 指导硕士研究生(一年级不计)每生每年折合 25 课时 ,指导教育硕士每生每年折合 15课时。 指导博士研究生每生每年折合 35 课时。 具体计算某门课程课时数时,学生人数少于 5 人的班级折算学时数 再乘 , 515 人班级折算学时数 再乘 , 40 人以上 班级再乘。 同一门课程具有不同课程性质时(如即为某专业学位课又为其它专业必修课),取最高折算数为准。 三、课时津贴 标准 专任教师课时津贴不分职称高低,统一按每课时 15 元发放 (每年根据创收情况适当浮动)。 每位专任教师每学年基础教学工作量为 150 课时 (包含学院安排到闽南科技学院上课的课时,但这部分课时按 70元 /课时标准单独结算课酬) ,超过 150 课 时部分,统一按 25 元 /课时发放。 教科辅及行政后勤、政工人员 原则上不再安排教学任务,如确 系 工作需要承 担教学任务,其课时数计算方法与专任教师一致,但其课时 绩效 津贴统一按专任教师课时 标准 的 30%发放 ( 专任教师 在教科辅岗位人员允许参照专任教师绩效津贴计算方法,就高选择)。 表 1 本科教学课时计算办法 课程类别 班级(组,队) 规模 基础工作量 (教学时数) 超工作量 总工作量 理论课 40~ 60 人 教学计划 课时数( N) 非双语教学 : 60 人后每超出 10人增加( 10%N )课时数; =( 10%N )非双 语教学: N+( 10%N ) n 双语教学: N 5 n【其中 n=(总学生数60) 247。 10 , 非整数按 4 舍5 入取整计算】 选修课 20~ 40 人 教学计划 课时数( N) 40 人后每超出 10人增加( 5%N )课时数; =( 5%N ) n 【注: n=(总学生数 40)247。 10 , 非整数按 4 舍 5 入取整计算】 {N+( 5%N ) n} 【注:选修课的总工作量应≤2N】 函授课 暂不定人数 教学计划 课时数( N) N 实验课 20 人 教学计划课 时数( N) =单个实验 学时数 实 验总个数 {N (学生数 247。 20 ) } 5 【注:重复组直接乘上组数 】 函授实验课 20 人 教学计划课 时数( N) = 单个实验 学时数 实验 总个数 {N (学生数 247。 20 ) } 【注:重复组直接乘上组数】 教育实习 20 人 /队 8 周 :指导 工作量 =(学生数1 .8); :在实习地驻队指导工作量 =(学生数 2 .1); :未在实习地驻队指导工作量 =(学生数 1 .5) 非师范毕业实习 20 人 /队 4~ 5 周 工作量 =(学生数 1 .5); =(学生数 1 .2) 非师范课堂见习 1 周 指导教师 工作量 =(学生数 0 .35) 毕业论文 /设计 学生数≤ 5 人 按每生 10 课时 计 暑期开放实验 按每个项目 10 个 课时 计算 本科生课外科技立项 指导学生获校级优秀本科论文 另追加 5 课时 /篇 6 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