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时间动因的作业成本法探析(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用性目标相结合的会计模式,虽然此观点在当时受到质疑,但这种模式对作业会计理论框架的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此外,还在 1971 年的《作业成本 计算和投入产出会计》、 1988 年的《服务于决策的作业成本计算 —— 决策有用框架中的成本会计》等著作中提出作业成本法的观念。 此后, James( 1991)编著了《作业会计:作业基础成本计算法》,提出了不增值成本、增值成本、时制成本以及同质成本等很多新概念,在理论研究上使作业成本的研究迈进一大步。 勃兰特大学的 Peter( 1991)在《 ABC 的功效:怎样成功地推行作业成本计算》中,系统地研究了作业成本法的核心概念 —— 作业和成本动因,并首次把作业成本计算和企业的管理联系起来。 此外, Kaplan( 1992)等通过对 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公司报告的加工与整理,写出《推行作业成本基础成本管理:从分析到行动》,从实践上更深层的论证了作业成本法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近年来,研究作业成本法的西方学者代表还有: Garrison amp。 Noreen (2020, 2020, 2020) , Horngren (2020), Atkinson(2020), Barfield( 2020), Lawson( 2020)等。 四、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本文根据国内外对作业成本法的研究现状和实施意义,阐述了作业成本法和 时间驱动 的基本原理,其次分析了 传统作业成本 法 存在的问题。 之后对传统作业成本法和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相对做了比较,并进行了案例分析,更有效的证明了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的优点。 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简单化了企业核算成本的过程,而且提高了成本的有效使用率。 8 第二章 作业成本法和时间驱动的基本原理 一、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一)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概念 1. 作业 作业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进行的各项具体事项或活动,代表企业组织实施的一些工作。 为了适应企业环境和生产组织的变化,西方企业管理形成了新的管理思想和企业观。 作业也是企业为了提供产品或者劳 动中消耗的技术、方法、环境、原材料和人力的集合体。 也就是说,它是为了完成上产与销售等目标,企业在内部在供产销等环节中进行的行为。 在世界各国的企业经营过程中,作业时必定存在的,按不同的标准可分为:单位作业、产品作业、批别作业和维持性作业等。 按作业能否在顾客的角度上增加产品价值可以分为:非增至作业和增至作业。 2. 作业链 作业链是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作业活动一起组成的链条。 现代企业了满足顾客的需要设计了一系列作业活动,因此企业就可以看成一个作业链。 在企业的实际工作中,作业链已成为收集并组织成本计算中需要数据的 有力工具。 利用作业链,可有效研究每个企业中的作业成本库。 3. 成本对象 成本对象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需计量成本的对象。 根据每个企业的需要,可把一个品种或者每一个生产作为成本对象,可分为生产类和市场类的成本对象。 生产类的成本对象指在企业内部中的成本对象,用于计量生产成果,包括半成品和各种产品。 市场类成本对象用于产品决策,主要是按 9 不同的顾客和不同市场的渠道来确定成本的对象,主要衡量实际收益。 4. 作业成本管理 作业成本管理是以作业成本法为基础,全面考察和管理产品的设计、生产、检验、运货和销售等每个环节。 通过对成本的确认和计量,计算出其成本,加强管理,提高成本的利用率、优化作业链、提升每个客户的价值、提供更有用的成本信息、提高对成本的控制能力、并加强企业之间的竞争力,对企业起到推动价值的作用。 (二)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作业成本法指以作业作为核心,并预计、确认、计量耗用资源,并将所耗用都成本计入作业去选择成本的动因,并将所有的成本分配给产品或服务的计算成本的方法。 其基本对象就是作业,服务成本或产品成本是成本作业的总和,是耗用资源成本的总和。 在此,选择正确合理的成本动因极其重要。 如制造业中的加料重 量、机器的运转时间、工时。 但是主要以工作量为基础的动因,如维修、检验等部门的作业导致成本发生了长期的变动,是分配具有长期性变动的成本的依据。 但是主要以作业量为基础的成本动因导致了成本的长期变动。 如下表: 制造企业的部分成本动因及其驱动的成本 成本动因 驱动的成本 生产次数 生产部门的有关成本 定单数量 材料采购部门的有关成本 验收次数 验收部门的有关成本 发货量 发货部门的有关成本 维修次数 维修部门的有关成本 10 检验次数 质量管理部门的有关成本 生产调整 次数 生产调整部门的有关成本 传统作 业成本法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 传统作业成本法的固定成本比重较大,直接人工的比重下降,使成本费用的分配率变大,易造成生产产品的成本失真。 费用未考虑工时产生了虚假成本信息。 2. 目前,以工时为基准的计算体系建立在了基本的劳动时间的基础上。 基本劳动时间按照加工时间统计来计算,导致了产品耗用时间低于其实价值,造成单位对制造费用的分配率出现差错。 3. 资源的利用率降低。 传统作业成本法通过调查人力资源在每个活动中耗用的实践比例,使失去了报告的时间比例的准确性,员工的主观随意性较大,并且报告的比例之和一直是 100%。 4. 无法满足现实的运营要求。 传统作业成本法对于相同的作业有着固定成本假设,无法反应实际运营复杂性。 但目前大部分的公司中,复杂情况一般占据大多数,但在传统作业成本法中一个作业只能核算出一个耗费率,导致了处理的实践出现差异,降低了核算的准确性,更无法满足企业复杂的运营要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