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毕业设计论文-某八层实验楼设计6400(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100mm1:8 厚水泥炉渣保温层 20 厚 1:3 水泥砂浆找平层 20mm 板底摸灰 100 厚钢筋混凝土整浇层 楼面做法: 水磨石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6 100 厚钢筋混凝土整浇层 吊顶或粉底 注:由于使用的特殊要求,楼面跨度较大,为避免跨中绕度过大,楼面板采用特殊施工工艺。 ⑼ 材料:混凝土强度等级为 C25,纵筋Ⅱ级,箍筋Ⅰ级。 框架结构设计计算 梁柱截面、梁跨度及柱子高度的确定 ⑴板﹑梁﹑柱的结构形式: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 ⑵墙体采用:粉煤灰轻质砌块 ⑶墙体厚度:外墙: 240 ,内墙: 240 初估梁的截面尺寸 ⑴主要承重构架: 框架跨度: 8700mm, 2700mm 1L =8700mm bh =(1/8~ 1/12) 8700=~ 725mm 取 bh =800mm nL /bh =8460/800=> 4 b =(1/2~ 1/3) bh =400mm~ 取 b =250mm 故主要承重框架初 选截面尺寸为: b bh =250mm 800mm 同理: 2L =2700mm 时: b bh =250mm 400mm ⑵次要承重框架 因为跨度较接近,取跨度较大的进行估算 3L =4200mm bh =(1/8~ 1/12) 8700=525mm~ 350mm 取 bh =400mm nL /bh =( 4200240) /400=> 4 b =(1/2+1/3) bh =200~ 取 b =250mm 故次要截面尺寸取: b bh =250 400mm 梁编号见图 32 ,各层梁截面相同 270042 0 0 42 0 0 42 0 0 42 0 0 42 0 0 42 0 0 42 0 0 42 0 0 42 0 0 42 0 0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ABCDL1L2L1 L1 L1 L1 L1L1 L1 L1 L1 L1 L1 L1 L1 L1L1L1 L1 L1 L1L1 L1 L1 L1 L1 L1L1L1 L1 L1L2 L2 L2 L2 L2 L2 L2 L2 L2 L2 L2 L2 L2 L2L3 L3 L3 L3 L3 L3 L3 L3 L3 L3 L4 L5 L5 L536 0 0 30 0 0 30 0 0 30 0 0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6 图 32 梁编号 ⑶框架柱 ch =(1/15~ 1/20) Hi=260mm~ 195mm cb =(1~ 2/3) ch 取 cb =ch 取柱子的截面为: 600mm 600mm Ac=N/fc 二级抗震的 Ac≥ N/( *fc) Hi— 层高 ch — 柱截面高 cb — 柱截面宽 Nv— 根据支撑的楼面 积计算由竖向荷载产生的轴力,可近是似将楼盖板的沿轴力线之间的中线划分,恒载和活载分项系数均为 或近似地取( 12~ 14) kN/mm 进行计算。 Ac— 柱的截面面积 柱截面边长≥ 250 剪跨比≥ 2 且截面 b/h≤ 3(错层处框架柱的截面高度不应小于 600mm) ①按轴力估算: A﹑ D 列柱: 0N =8 ( 10~ 14) =~ B﹑ C 列柱: 0N =8 ( 10~ 14) =~ ②按轴压比验算:此建筑的抗震等级为二级,μ = ( 7 度设防,总高≥ 30m的框架结构为二级) 混凝土强度等级为 C25, cf =≈( 12~ 14) 0N 现以底层柱为例 : B ,C 列柱 :A≥ ( ) 1000247。 ( ) =300000mm178。 A ,D 列柱: A≥ ( ) 1000247。 =228923 mm178。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7 故选截面尺寸: 600 mm 600 mm 梁的计算跨度 框架梁的计算跨度以柱形心线为准,由于建筑轴线与墙轴线重合,建 筑轴线与结构计算跨度不同,如图 33 框架计算简图及柱编号图所示: 柱高度 底层柱高度 h=3m。 图 33 框架计算简图及柱编号图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10 1 荷载计算 屋面均布恒载: 按屋面做法逐项计算均布荷载: 荷载标准植 三毡四油防水层 ㎡ 60mm 水泥蛭石板保温层 ㎡ 100mm1:8 厚水泥炉渣保温层 ㎡ 20 厚 1:3水泥砂浆找平层 ㎡ 20mm 板底摸灰 kN/㎡ 110 厚钢筋混凝土整浇层 kN/㎡ 共计 ㎡ 屋面恒载标准值: 〔( 7+) ( 13+) (7 4+13 3) 〕 = kN 楼面均布恒 按楼面做法逐项计算 : 水磨石地面 ㎡ 110 厚钢筋混凝土整浇层 kN/㎡ 吊顶或粉底 ㎡ 共计 kN/㎡ 楼面恒载标准值: 〔( 7+) ( 13+) (7 4+13 3) 〕〕 = 屋面均布活载 不上人屋面 : 计算重力荷载代表值时,要考虑雪荷载和施工荷载。 雪荷载标准值为: ( 7+) ( 13+) = 楼面均布活载: 楼面均布活载对于办公楼一般房间为 ㎡,会议室、走廊、楼梯、门厅等为 ㎡。 为了方便计算, 统一取为 ㎡。 楼面均布活载标准值为: ( 7+) ( 13+) = 梁柱自重(包括梁侧、梁底、柱抹灰重量) 梁侧、梁底抹灰,柱四周抹灰,近似按加大梁宽及柱宽计算来考虑,计算见表31。 表 31 梁柱自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10 2 梁(柱) 编号 截面 bh(㎡) 长度 l (m) 根数 每根重量( kN) 总 重 ( kN) 每层梁柱总重( kN) L1 96 L2 48 L3 16 Z1 24 Z2 168 墙体自重: 墙体均为 240 厚,两面抹灰,近似按加厚墙体考虑抹灰重量。 单位面积上墙体重量为:单位面积上墙体重量为:( +) 8=墙体自重计算见表 32。 表 32 墙体自重 荷载分层总汇 顶层重力荷载代表值包括:屋面恒载 +50%活载 +纵横梁自重 +半层柱自重 +半层墙体自重 其它层重力荷载代表值: 楼面恒载 +50%楼 面均布活载 +纵横梁自重 +楼面上下各半层的柱及纵横墙体自重。 将前述分项荷载相加,得集中于各层楼面的重力荷载代表值 33 如下: 表 33 各层重力荷载代表值计算 层数 屋 (楼 )面横载 ( kN) 50%活载 ( kN) 纵横梁重 ( kN) 柱重 (顶层为半柱 ) ( kN) 墙重 (顶层为半柱 ) ( kN) 荷载代表值 ( kN) 顶层 108 墙体 每片面积 (m2) 片数 每片重( KN) 总重( kN) 底层 240 纵墙 ()()= 20 底层 240 横墙 6 其他层 240 纵墙 20 其他层 240 横墙 6 女儿墙重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10 3 72 层 540 底层 540 ∑G 图 34 质点重力荷载值 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框架侧移计算 横梁线刚度: 采用混凝土 C25, cE = 107kN/㎡ 在框架结构中,有现浇楼面或预制板楼面。 但是有现浇板的楼面,可以作为梁的有效翼缘 ,增大。土木工程毕业设计论文-某八层实验楼设计6400(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控制措施,大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以科技进步推动施工生产,密切与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及其它周边 相关单位之间的联系,强化项目管理,精心组织施工,确保优质高速地完成施工任务。 为使各项目标全面实现,现详述如下: 工期目标 确保 190 个日历天全部完工,交付使用。 其中基础至177。 ,完成共计 25天,主体阶段 完成共计 100 天, 装修装饰工程完成共计 54天,收尾工作完成共计 6天。
力。 2)表中 M单位为 , V单位为 KN, L单位为 m。 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的弯矩图、梁端 剪力图及轴力图如图 7所示。 18 横向风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内力和侧移计算 i. 风荷载标准值。 风荷载标准值按 0zssk 计算。 基本风压 0 =,查规范的 s =(迎风面)和 s =(背风面)。 B类地区, H/B=,查规范 得υ =;T1 =, T210 = msKN
预制楼板,但有现浇层的楼面,可以作为梁的有效翼缘,增大梁的有效刚度,减小框架侧移。 为考虑这一有利作用,在计算梁的截面惯性矩时,对现浇楼面的边框架取 I = (I0 为梁的截面惯性矩 ),对中框架梁取 I = 2I0。 则 AB 跨梁 3 40. 5 0. 3i 1. 5 E 25 10 E12 2. 5 BD 跨梁 3 E 10 E12 9 2
.............................................................. 69 内力计算 .................................................................................................. 69 平台梁的设计 ...................
MMMMlqlR 12 ( 29) 式中 MGA、 MGB— 重力荷载作用下梁端的弯距; MEA、 MEB— 水平地震作用下梁端弯距; RA、 RB— 竖向荷载与地震荷载共同作 用下梁端反力。 x 处截面弯距为: EAGAAx MMqxRM 22 ( 210) 由 0dMdx ,可求得跨间 Mmax的位置为1 ARx q 将 1x 代入任一截面 x 处的弯距表达式
定位放线 → 土方开挖 → 基础验槽 → 基础垫层 → 垫层养护 → 放线→ 基础 、 地梁钢筋绑扎 → 模板支护 → 砼浇注 → 基础养护 → 拆模 → 柱放线 → 柱钢筋绑 扎 → 钢筋验收 → 支柱模 → 混凝土浇筑 → 混凝土养护 → 验收 → 回填土。 3. 主体工程施工顺序 柱弹线定位 → 柱钢筋焊接、绑扎 → 柱支模 → 梁、板支模、扎筋 → 浇砼 → 转入上一层流水作业。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