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毕业设计论文-某三层小学教学楼设计(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MMMMlqlR  12 ( 29) 式中 MGA、 MGB— 重力荷载作用下梁端的弯距; MEA、 MEB— 水平地震作用下梁端弯距; RA、 RB— 竖向荷载与地震荷载共同作 用下梁端反力。 x 处截面弯距为: EAGAAx MMqxRM  22 ( 210) 由 0dMdx ,可求得跨间 Mmax的位置为1 ARx q 将 1x 代入任一截面 x 处的弯距表达式,可得跨间弯距最大值为 2 222Am a s G E G A E A G A E AR qxM M M M M Mq       当右震时,公式中 MEA、 MEB为反号。 MGE及 x1的具体数值见表 222,表中 RA、 MGE 、 x1的数值均为两组。 梁的内力组合见表 223。 表中恒载和活载的组合,梁端弯距取调幅后的数值(图20 21 216 括号中的数值),剪力取调幅 前后的较大值。 M调幅前的数值, M'为调幅后的数值,剪力值应取 V 左 和 V 右 ',具体数值见表 2221。 表 222MGE及 Xi值计算 项目 (恒 +) q L RA Xi MGE MGA MGB MEA MEB (恒+) /m /kN /M /kN m 跨 层 /kN m /kN m /kN m /kN m AB跨 3 2 1 BC跨 3 2 1 当 1xl 或 10x 时,表示最大弯距发生在支座处。 应取 1xl 或 1 0x ,用下式计算。 梁内力组合见表 223,表中恒载和活载的组合,梁端弯矩取调幅后的数值(图21 215 括号中数),剪力取调幅前后的较大值, M 左 、 M 右 为调幅前弯矩值, M 左 '、M 右 '为调幅后的弯矩值,剪力值应取 V 左 和 V 右 ',具体数值见表 21 217。 表 223 梁内力组合 层次 位置 内力 荷载类别 竖向荷载组合 竖向荷载与地震力组合 荷载① 活载② 地震荷载③ ① +② (① +②)177。 ③ 3 A 右 M V B 左 M V B 右 M V 跨中 MAB MBC 2 A 右 M V B 左 M V B 右 M 21 V 跨中 MAB MBC 1 A 右 M V B 左 M V B 右 M V 跨中 MAB MBC 框架柱内力组合 框架柱取每层柱顶和柱底两个控制截面,组合结果见表 22 223。 表中系数β是考虑计算截面以上各层活荷载不总是同时满布而对楼面局部活载的一个折减系数,称为活荷载按楼层的折减系数,取值见表 224。 表 224 A柱内力组合 层次 位置 内力 荷载类别 竖向 荷载组合 竖向荷载与地震力组合 恒载① 活载② 地震荷载③ ① +② (① +②)177。 ③ 3 柱顶 M N 柱底 M  N 2 柱顶 M N 柱底 M  N 1 柱顶 M 90 N 柱底 M  N 表 225 B 柱内力组合 22 层次 位置 内力 荷载类别 竖向荷载组合 竖向荷载与地震力组合 恒载① 活载② 地震荷载③ ① +② (① +②)177。 ③ 3 柱顶 M N 柱底 M N 432 2 柱顶 M N 柱底 M N 1 柱顶 M N 柱底 M N N 竖向 荷载下框架内力计算 ( 1)横向框架内力计算 1) 计算单元 取⑥轴线横向框架进行计算,计算单元宽度为 ,如下图所示。 该框架的楼面荷载如下图中的阴影线所示,计算单元 范围内的其余楼面则通过纵向框架梁以集中力的形式传给横向框架,作用于各节点上。 由于纵向框架梁的中心线与柱的中心线不重合,因此在框架节点上还作用有集中力矩。 99.099.099.099.099.099.099.099.099.0 799.099.099.099.099.099.099.099.099.0 740.0 40.040.040.040.040.040.040.023 横向框架计算单元 2) 恒荷载和活荷载的计算 A框架梁及粉刷自重 AB跨自重 25= kN/m 边跨梁粉刷: ( ) 17= kN/m 梁线荷载标准值 G5 += kN/m 荷载传来(梯形) =BC跨 屋面均布恒荷载传给梁 kN/m 恒荷载传来,(梯形) = kN/m 楼面恒荷载标准值计算 楼地面面层 = kN/m 20 厚水泥砂浆 16= kN/m 20 厚水泥砂浆结合层 20=150 厚钢筋混凝土楼板 25= kN/m 15 厚板底抹灰 ( ) = kN/m 合计 kN/m 3) 框架梁恒荷载标准值计算 边框架梁及粉刷自重(均布) kN/m 边框架梁填充墙自重 ( ) = kN/m 24 填充墙墙面粉刷自重 2( ) 17=BC 跨梁和粉刷自重(均布) kN/m AB CD 跨梁自重(均布) ++=AB CD 跨梁上面的荷载(梯形) = kN/m 4) 屋面框架节点集中荷载值 A顶层边节点集中荷载 边柱纵向框架自重 25=15kN/m 边柱纵向框架粉刷 2( ) 17=1M 高女儿墙自重 1 =1M 高女儿墙粉刷 1 17=纵向框架传来的自重 05 =总计 kN/m B顶层中间节点集中荷载 中柱纵向框架梁自重 25=15 kN/m 中柱纵向框架梁粉刷 2 ( ) 17= kN/m 纵向框架梁传来的屋面自重 ( +) = kN/m = kN/m 合计 kN/m 5) 楼面集中荷载标准值 A中间层边节点集中荷载 边柱纵向框架梁自重 15 kN/m 边柱纵向框架梁分数 kN/m 塑钢窗自重 3 2 = kN/m 窗下墙体自重 ( ) = kN/m 窗体下墙体粉刷 2 17= kN/m 窗边墙体自重 ( ) =窗边墙体粉刷 2 ( ) 17= kN/m 框架梁柱自重 25= kN/m 纵向框架梁传来的楼面自重 = kN/m 合计 kN/m 25 B中间层节点集中荷载 中间框架梁自重 15 kN/m 中间框架梁粉刷 内纵墙自重 0 .19( )( ) =内纵墙粉刷 kN/m 扣除门窗自重加上墙重 kN/m 框架梁自重 kN/m 框架梁粉刷 kN/m 纵向框架梁传来的自重 ( +) =总计 kN/m ( 2) 活荷载计算: 顶层 AB CD 跨 = kN/m 顶层 BC 跨 2 = kN/m 顶层集中荷载 A,D点 2= kN/m 顶层 BC 跨 ( +) 2+ 2=中间层 AB CD 跨 = kN/m 中间层 BC 跨 = kN/m 中间层节点活荷载值 A,D点 2 = kN/m 中间层B,C (+) 2+ 2/ 2 =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的内力分析,除了活荷载较大的工业厂房外,对一般的工业与民用建筑可不考虑活载的不利布置 ,这样求得的框架内力梁的跨中弯距比考虑活载不利布置求得的弯距偏低,但当活荷载占总荷载比例较小时,其影响很小,若活荷载占总荷载比例较大时,可在截面配筋时将跨中弯距乘 ~ 的放大系数予以调整。 1) 固端弯距计算 将框架视为两端固定梁计算固端弯距,计算结果见表 217 固端弯距计算 AB 跨固端弯矩 /kN m BC跨固端弯矩 /kN m 顶层均布恒载 标准层均布恒载 26 底层均布恒载 顶层均布活载 标准层(底)均布活载 2) 分配系数计算 根据框架相对线刚度计算分配系数,框架的梁柱线刚度如图。 相对线刚度计算: 令二至三层柱子线刚度 i=,则其余各杆件的相对线刚度为: 首层 柱:  首层梁: 46 9ABi  01 9BCi  二至三层梁: 42 9ABi  4 9BCi  例如: A 柱顶层节点分配系数计算: 1 .0 0 .7 0 91 .0 0 .4 1 下 拄 0 .4。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