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中小学老旧校舍整建作业规划设计规范(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替代使用,不但環保,又可維持校園健康生活之品質。 改善 : 台灣氣候潮濕,梅雨、颱風季節之豐富水氣,常常是室內污染生成之要 素。 加上近年來校園外部環境空氣品質以及音環境(噪音問題)日益惡化,加上炎炎夏日,有些教室使用冷氣,以及冬日之防風,因此許多教室常常是門窗緊閉。 這樣空氣不流通的密閉空間,加上室內污染源(人員產生污染、粉塵、病菌)所產生之污染物質,師生們共同擠在這樣一間教室內,健康當然會出問題。 對此,本計畫中室內教學環 境改善為另一重要目標,改善方式以被動式手法為主,針對教學環境、健康環境以及舒適環境三方向作為執行內容,包含室內之音環境、光環境、溫熱環境、通風換氣措施、濕度控制策略等項目,各校應整合 9 本部培訓之永續校園環境規劃師或專業建築師進行施工改善規劃設計,執行成果必頇符合該校校園景觀及地域特色。 有經費才能考慮的項目: 如果校園規劃有水池,水源來源不可以是自來水,需使用回收水、雨水或自然水源,必需設計為生態水池或人工溼地,水池的水循環系統可採用再生能源的電力做為動力: (一 )資源流與能源流循環主題: 、再生水再 利用:近年來鑑於水資源日益匱乏的危機,經濟部水利署已積極推動水資源的節約與再利用,雨水再利用系統即為其推動之重點項目。 由於校園腹地廣大,如能利用雨季雨量集中時善加集水與應用,各個校園就是一個個小水庫,貯留之雨水可再利用於植栽澆灌(校園之植栽澆灌用水佔相當比重)、清潔用水、景觀水池用水等或回歸地下水層之涵養等,不但可舒緩缺水問題,亦可減少開發水庫所帶來的社會成本與生態破壞。 雨水、再生水利用施行必頇兼顧使用之安全衛生,若能整合生態水池、整體水資源再利用與循環系統,同時將環境教育與珍惜資源的教學融合,將為永續校園 水資源運用之主要目標。 濕地 自然淨化水循環處理:校園內部雨水、再生水淨化處理可配合自然淨化處理方式,採用一次人工處理後,透過生態水循環方式,整合物理過濾、自然曝氣、生物淨化以及自然沈澱池整合方式,將原本雜質過多或二次使用後水進行淨化處理,永續校園的水循環部分非常重視水系統之利用與儲存,除兼顧基地保水性與確保地下水水位外,採取進入基地後即頇以多重利用並 淨化後,方能排出校園之原則,若該校園基地氣候環境具有乾雨季明顯且有缺水危機的狀態下,儘量利用自然淨化方式,將基地內的水資源完全保留並加以利用,方為資源循 環最重要之目標 ,同時需有效提擬維持與監控計畫。 在此於自然生態淨化處理上,必頇兼顧校園安全衛生與健康環境。 :校園具有環境教育之積極目的,在此項目上希冀校園能局部應用自然能源與再生能源,例如風力揚水系統、風力轉化水車、太陽能光電轉化校園夜間照明 … 等方式。 原則上,各校申請內容應以教育 10 為主要目的進行 規劃,並考慮後續之 使用期限、運轉維護成本、專業技術支援以及有效教育方案配合。 依據 98 年頒佈之再生能源法進行規劃。 (二 )基地永續對應主題: 圍籬 : 傳統校園為了明確界定學校之範圍並在安全考量下, 均都會採用密實之水泥或磚造圍牆將校園圍閉,使學校不易親近與過於封閉。 為讓校園與社區結合度更高、互動更密切,並讓校園成為社區之花園,利用地形高低差、透空、綠化手法構成親和性之圍籬,係新校園或永續校園不可或缺之要素之一。 水池 (兼調節儲存池 ):透過生態性之設計(水池護岸、植栽、生物、水質管理),即可營造具有生態教育、示範及景觀功能之水池,並構成一可供 生物棲息之小型生態系。 過去國內之景觀水池設計,很少顧及生物之存活考量,濾水設備常因疏於管理,導致池水優氧化。 不但生物奄奄一息,惡臭撲鼻而來,甚至成為蚊子 的最佳繁殖場所。 其實可以透過生態的角度加以改造,在池岸邊以石頭堆砌成緩坡,種植多樣性的水生植物來豐富水池之生態環境,進而為小朋友創造一個有趣的生態教學空間。 此項申請計畫中,生態景觀水池部分如能結合自然淨化方式成為整體水與生態之校園環境學習棲地為優先考慮補助。 (三 )生態循環主題: :運用校園空地,以自然有機方式耕種之園圃(配合採用廚餘與落葉堆肥及再利用之雨水)。 有機化之農園為資源循環之活教材,可供作周邊社區互動之場所,透過教學農園之運作可作為校園之活教材並促進資源循環及社區與校園之交流。 生動物養殖利用:此項目主要目標為整體校園環境生態部分,不僅為植物生態,校園內部更需兼併考量動物生態,而共生動物之定義,即在於能以校園既有之資源進行養殖,無頇倚賴外界資源並具備特定使用目的者稱之,養殖合於 校園環境馴養的動物,且具有一定回饋目標,例如養殖牛、羊以進行校園除草措施,兼具生態教育目的;養殖可進行教學頄類或清理功用的頄蝦等,兼具教學以及實用目的。 為配合國家推動環保教育政策,在此次校園重建過程中,應落實永續發展 11 之「綠色學校」理念,空間規劃與經營上,應利用綠色建築的手法,興建合乎環 保的學校房舍,達成環境綠化、美化、舒適、美觀、安靜的目標。 此外,校園綠地需配合生態教育,達成人、自然與生物共榮、物質循環的境界,亦即所謂的「新環境」學校。 本規範為落實新環境、新學校理想,參考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出版之「綠建築解說與評估手冊」,提出校園綠建築規範九項指標 以做為參考與規劃實施依據,但此九項指標僅為最基本要求,永續校園必頇兼顧系統化整合為目標,同時能考量與軟體教學結合者為最佳系統: (一) 生物多樣性指標: 2 公頃以上基地。 但基地整體綠化規模小於 公頃者可不予考慮。 、法定山坡地、海岸區域、鄰近都市計畫農業區、風景區與特定專用區之基地, BDc 得分必頇至少 60 分。 其餘區域得分至少 50分。 ,以學校周邊 5 公里半徑範圍為主要種類,儘量採用原生種植栽,並為混種形式,避免單一品種為強勢物種之種植。 其餘部分以本土原生種或馴化後之物種種植為輔。 ,使其未被任何形式道路或硬體設施截斷,計算基礎為至少「樹冠相連」。 ,水域與生物棲地設置採用生態工法,必頇為多孔隙、多變化、 採用自然素材、且有效區分隔離保護區與教學區。 對應水岸設計至少需留設 40m 以上之沿岸長度。 混種植物面積每塊至少 60m2 以上。 15 種以上大喬木(原生種為主),至少三棵以上方視為一物種; 18 種以上灌木、蕨類或藤蔓類。 五成以上綠地面積必頇為多層次雜生種綠化。 50cm 之有效表土養護層,並全面禁用農藥、化肥、殺蟲劑、除草劑,以採用有機堆肥、有機肥料栽培者為主。 (二) 綠化指標 ,該空地面積 50%以上應予綠 12 化。 以綠敷率計算之。 每棵喬木綠敷率覆蓋面積以 ㎡計算,重疊面積不予計算。 50%以上種植喬木覆蓋空地,以利提昇校園綠敷率。 綠化面積中保有 25%以上,種植喬木或灌木混種之「複層式植栽」綠化。 、灌木混種的綠化作為校界。 綠化時避免採用單一樹種大量植栽方式,而應力求植栽的多樣化,期能創造具有教學功能之教材園。 、陽台全面綠化,屋頂綠化、建築立面爬藤綠化。 ,應同時考量各種綠化方 式的效果,並落實戶外環境生態教學之需求。 (三 )基地保水指標 , 50%以上空地面積應維持透水性。 ,避免使用違反環保的人工材質跑道。 必要 服務道路外,露天步道宜採用透水性鋪面。 採用 透水性鋪面。 (四 )水資源指標 ,水龍頭全部採用瀑氣式、節水水拴。 採用 兩段式節水器具。 校園 地面之雨水宜規劃匯集至雨水槽,經簡單過濾後做為綠地澆灑花草用水。 (五 )日常能源指標 ,並可分段分排點滅控制,於採光充足時逐排關掉靠窗之照明器具。 ,應設置分段電風扇以利暢風與通風,於空調時亦可使冷氣分佈均勻。 設置一公尺以上的水平構造物作為遮陽、遮雨之用。 過多的落地窗、大面積玻璃封閉型之設計。 13 U 值應維持在 ㎡以下 ,以利提昇屋頂隔熱性能。 (六 )CO2 減量指標 (再生地磚、再生面磚 ),使用健康建材減 少建築材料因使用而造成之污染物。 ,有利於環保,提昇。国民中小学老旧校舍整建作业规划设计规范(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府財政收入,減輕政府財政負擔;而且以民間企業經營方式經營學校,有助於提高學校行政績效。 由於政府要收承包費,民間團體也要賺取合理的利潤,勢必提高學生學費,反而增加家長負擔;此外,國民教育具有義務性和免費性;這種模式有違國民教育之本質;除非政府在國民教育階段也採取教育券( voucher),補貼家長為其子女選擇民間承包的公辦民營學 校。 目前在台北市社會局的托兒所業務,已有部份托兒所委由民間承包
八、 98 學年度大學甄選入學第二階段報名於 3/20~ 24,完成報名人數為 1,254 名,指定項目甄詴日期於 4/10~ 12。 十九、 98 學年僑生入學於 3/31 公告第一梯次分發名單,獲分發至本校學士班學生共計 32名。 二十、 教務處 3 月期 間招生宣傳工作: 接待玉山高中到校參訪,至台中高農參加大學博覽會。 二十一、 97 學年度第 2 學期學習輔導服務( Tutor)申請至
養具有 核心能力 之學生 ,並提供學生 明確之學習指引與輔導 措施 ,使學生均能瞭解 修課規定。 系所擁有足夠且高素質之教學人力,能根據學術專長 授課 , 教師教學負擔 合理, 空間、設備 充足 ,學生均能充分瞭解 教學 目標與內容。 系所 能輔導 新進 教師 , 提供 教師 專業成長管道,以因應社會、文化、科技之 變革。 為確保教學品質,系所能夠建立完善之教學品質評估 機制
,教師歸納整理。 (1)本 文屬於那種文體,這文體有何作用。 (2)何謂排比。 設問。 類疊。 譬喻。 映襯。 本文那一句是用排比方式出現的。 那一句是用設問方式出現的。 那一句是用類疊方式出現的,那一句是用譬諭方式出現的。 那一句是用映襯方式出現的。 修辭舉例,比較說明。 (3)「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與論語「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所表達的意思有什麼不同。 2.字形辨別:
................................................ 40 项目方法 ....................................................................................................................... 41 4 项目推进计划 ..........
、重点难点、主要观点及创新之处。 3. 课题负责人与所申请项目相关的前期 研究成果,主要参考文献(两类限填 20项)。 限 4000 字以内。 5 6 三、完成项目研究的基础和保证 负责人和主要成员曾完成的重要研究课题;科研成果的社会评价(引用、转载、获奖及被采纳情况);完成本课题研究的时间保证,资料设备等科研条件。 7 四、预期研究成果 主 要 阶 段 性 成 果 序号 研究阶段(起止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