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自评报告南京师范大学(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中北学院教学仪器设备值 ,学生 3273人,则生均值为)。 此外,我校还有校外实习基地 215个,其中稳定的非师范类实习基地 115 个,经省教育厅批准挂牌的教育实习基地 98 个,平均每个专业有 个实习基地。 我校三校区设有 4 个图书馆,总建筑面积 平方米,其中仙林校区敬文图书馆是目前全省高校单体建筑面积最大、设施 最先进的图书馆;各院(系)资料室总建筑面积 ,全校图书资料馆舍总面积 平方米,按目前在校各类全日制学生22756人计算,生均面积为。 加上中北学院学生 3273人,阅览室 ,则生均面积为 平方米。 近年来,学校十分重视全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网络资源的利用,积极进行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学生宿舍、教学、科研和办公场所均能上网,扩大了图书馆的有效空间。 图书馆现有纸质文献 万册,各院(系) 资料室现有书刊 万册 ,生均纸质文献 118 册,如含中北 学院学生则生均 103 册。 纸质文献中有 中文普通图书 万册,古籍线装书11万 多 册,外文 资料 ;订有中文现刊 3275种,原版外文现刊 480 种,期刊合订本 ;中外文数据库 33 个。 现有电子图书 38 万多种(其中北大方正 万种 /复本数为 5 本,超星25 万种 /无用户量限制 , 书生之家 12 万种 /无用户量限制)。 现馆藏文献 总量 折 (件), 居江苏省第三位 ,生均文献 (如包括中北学院学生在内,则生均 册)。 馆 藏文献种类广泛,其中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语言文 字学、文学、艺术类收藏颇丰, 16 形成我校馆藏特色。 同时,我校图书馆是江苏省高校教育心理学文献保障中心,还承担江苏省高校图书馆文理科中文图书联合采编中心的工作。 在电子 文献 资源建设方面, 目前 订购国内外大型光盘和网络数据库 30 多种。 大型中文数据库有 中国期刊网清华学术期刊、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数据库、重庆维普 全文期刊数据库 、 万方数据资源系统、超星 数字图书、方正 Apabi 数字图书全文数据库等。 外文数据库有EBSCO 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 IEEE( IEL)数据库、 Kluwer 数据库、Springer 电子期刊数据库、 Elesiver Service 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和 Gale 人文社科类全文数据库等。 图书馆还订购了大量的中小型光盘数据库和 影像光盘资 料。 我校三 校区图书实行了全流程计算机管理,并提供国际通 行 的全开架借阅一体化服务。 阅览座位从 原 1059席增至 6107 席。 各院(系) 资料室 另 有阅览座位 400 多 个, 目前已有文学院、数科院、生科院、化科院、物科院、 教科院、 公管 院、 商学院、 国教院 、金女院 等 10 个资料室 与图书馆联网。 我校 建立 了 图书馆网站 , 在数字图书馆建设方面,先后开发 或安装了 研究生学位论文数据库、学科网络资源导航 系统、数字化图书系统、 VOD点播系统等。 现有 多媒体电子阅览室(共计 576台电脑)以及音像视听室( 84座);为方便读者检索,图书馆还在 各 个全开架借阅览室设置了公共检索 和数字化文献资源 专用电脑。 另外,在校园网建设的基础上,对全馆所有馆舍进行了网络综合布线,千兆光纤联通三区四馆,百兆交换到桌面,实现了跨校区资源的共知、共享。 我校图书馆在教务处的支持下自主开发了“本科教学参考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 该系统直接将教学参考需求信息连接到图书馆数字化资源中,在联入校园网的学生宿舍、院(系)和教师家中都可便捷地利用图书馆数字化资源。 校园网络基础设施 和图书馆数字化资源的建设与利用,不仅解决了馆舍不足的矛盾,而且丰富了资源、方便了读者,成为图书馆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与文献资源的日趋丰富,书刊外 17 借量逐年增加, 1992年外借 , 2020年增至 万册次,2020 年达 89万册次 , 2020 年全馆图书借阅量达 万册。 我校现有运动场馆总面积 平方米,其中风雨操场(含室内运动场)面积 ,按目前全校各类全日制学生的自然人数 22453 人计算,风雨操场生均面积为 平方米,生均运动场馆 面积为 平方米;加上中北学院学生数和运动场馆 22133 平方米,则生均面积为 平方米。 学校体育设施种类齐全,数量充足,能充分满足公共体育教学、体育俱乐部活动和体育类专业教学与训练的要求。 目前,三校区拥有田径场 4个,篮球、排球、沙滩排球、网球、足球场共 个,篮球、乒乓球、健美操、排球、游泳、健身、体操、羽毛球、保龄球、壁球、田径、武术馆共 39 座,游泳池4 个。 仙林校区拥有一座建筑面积达 23000 多平方米的现代化体育设施齐全的综合性体育中心。 另外中北学院有田径场 1个,篮、排球场20 片。 (二)教学 经费 “九五”以来,我校对教学基础条件建设的经费投入得到重点保证, 1996 年以来专项投入经费总额达 亿元。 其中,在“九五”“ 211工程”建设中投入“教育教学条件建设” 4500万元; 20 2020年又投入专项经费 3703 万元,用于实验室改造和实验仪器设备的购置; 2020年 3 月,学校又筹资 5000 万元,用于办学条件改善,其中包括在教室新增多媒体教学设备 110套。 20202020 年,我校四项教学经费支出分别为 万元、 万元和 万元,逐年增加。 三年中,学费用于四项教学 经费的比例分别为 %、 %和 %。 三年中,四项教学经费总支出分别为:本专科业务费 2020 年 万元、 2020 年 万元和 2020年 ;教学差旅费 2020年 元、 2020年 万元和 2020年 ;教学仪器维修费 2020 18 年 万元、 2020年 2020年 ;体育维持费 2020年 万元、 2020年 万元和 2020年。 四.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 本科专业建设 我 校本科专业发展可分为这样几个阶段:( 1)师范教育学科专业体系健全阶段;( 2)建立开放的师范教育学科专业体系阶段;( 3)以品牌特色专业建设为重点的学科专业建设发展阶段。 1.我校本科专业体系的演进。 从 1952年南京师范学院建院到“文革”前,是我校师范教育专业体系在前苏联模式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阶段。 到 1977 年,我校共有本科专业 11 个,均为师范专业。 1984 年改办成师范大学后,我校本科专业设置开始越出师范专业的樊篱,到 20 世纪 90年代初已经形成了师范教育与非师范教育并举的本科专业体系。 1994年,学校有本科专 业 27个,其中师范类专业 18 个,非师范类专业 9 个。 1998年国家对本科专业设置进行调整。 1999 年我校经国家教育部正式备案的本科专业有 34个,其中师范类专业 5 个,师范兼非师范类专业 13 个,非师范类专业 16个。 2020 年,我校《“十五”本科专业建设规划》进一步提出了专业发展的目标,即:与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办学规模相匹配,至 2020 年形成覆盖文、理、工,数量适宜,门类较全,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本科专业体系。 目前,我校已有在国家教育部备案的本科专业 65 个(含中北学院 1 个本科专业),其中师范类专业 5 个,师范兼非师 范专业 14个,非师范专业 46个,涉及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 8大学科门类, 29 个二级学科类。 2.突出重点,集中优势,建设品牌、特色专业。 近五年来,我校在本科专业规模扩展的同时,逐步把本科专业的发展重点从外延的发展向内涵的发展转移,突出重点,集中优势资源,建设品牌、特色专业,开设富有生命力的新专业。 19 1998 年,我校就本科专业的设置、建设与改造问题,召开了一次专题研讨会,形成了新阶段专业建设指导思想与建设目标,即面向市场、优化结构、培育品牌、资源共享、提高效益,在省内外高校中率先提出了建设品牌与特色专业的思路。 学校为了提高本科专业在生源市场和就业市场的竞争力,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结合自身传统强项学科的实际情况,整合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进一步强化和优化一些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 在调查考察的基础上,学校进行了两上两下的申报与讨论,又经校内外专家的评审,确定了 12 个校级品牌专业和 9 个特色专业。 学校还出台了《品牌与特色专业建设实施办法》,拟订了品牌与特色专业的评价标准,提出了品牌与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性意见,并拨出 814 万元经费作为 2020至 2020 年的专项建设经费。 3.挖掘学科专业 资源,适应人才培养需要,开办新的本科专业。 在重点建设品牌特色专业的同时,学校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挖掘现有学科专业资源,丰富和提高通过并校而获得的工科教育资源,开办新的本科专业。 经过严格的论证和申报, 1997 年以来学校开办的新的本科专业涉及文、理、工、经、法、艺等学科门类,共计 38 个(含中北学院 1个)。 对新专业的建设,学校高度重视,在 1995 年就出台了《南京师范大学关于加强新专业建设的意见》,进行科学规划,加大支持力度,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从师资力量配备、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基础条件改善到人才 培养方案的实施等方面提供有力的保障。 1997 年至2020 年累计投入新专业实验室建设经费 5000多万元,新建新专业实验室 14 个(含 37 个实验分室);改建、扩建与新专业共享的实验室24个(含 59个实验分室);此外,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94个,基本满足了学生实验、实习的需要。 在 2020 年正式启动的校级品牌与特色专业建设中,有 8个新办专业被列入建设计划,到目前共计投入 237 20 多万元。 学校通过引进、培养等多种途径加强新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目前承担新专业教学和建设任务的专任教师约 600 人,其中教授近100 人、副教授 200 多人 ,约占 53%,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教师 369人,约占 %,已初步形成职称、学历、年龄、学缘结构合理、素质较好、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为新专业建设和教学任务的完成提供了保障。 学校还依托教学质量保证和监控体系,以及对新专业建设状况的评估,加强对新专业教学质量和建设水平的检查监督。 4.适应基础教育与社会经济改革发展的需要,及时修改和调整教学计划。 从 1985年到 2020年,学校 5次修订本科教学计划,每一次都进行了大量的调研,既注重新老计划之间的衔接和延续,又大胆创新,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和改革目标。 1985 年 提出“高学术性、强师范性”,开出大量学科前沿课程,并在全国率先将“电化教育”列为全校师范生的公共课程,努力培养学高身正的跨世纪新师资。 1990年提出“坚持方向性,突出师范性,增强应用性,拓宽适应性”,增加一大批应用性的系列选修课,以满足中等教育中职教比例增大和中学开设选修课后对教师知能结构的新需求,拓宽师范生的就业面向。 1994 年提出“加强人文修养,优化学科基础,发展个性特长,提高专业技能”,较早地将素质教育确定为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通过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文化素质教育得到了丰富和加强。 1998 年提出“学 习自主、学识融通、学科整合、学时精减、学程分段、学业分流”,进一步强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适应学生全面发展和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2020 年提出“着眼优质人才,奠定发展平台,分层分类培养,自主健全发展”,形成由大学通修课程、学科平台课程、专业必修课程、自主发展课程构成的新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办出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二) 课程建设与改革 21 1.课程建设起步早,措施实,工作思路清晰。 课程建设是我校经常性的重点教学工作。 我校在“六五”时期的建设重点是选修课,鼓励 教师多开课,开新课,丰富学校的课程资源。 在“七五”时期,开始着手重点课程建设,制订了课程建设计划,并从课程的内在要素出发,制订了课程建设的“六条标准”。 学校对重点课程建设采取立项的办法,投入专项经费。 1986 年举办了首届校级重点课程建设成果展评,到“八五”末共建成校级优秀课程 111 门。 “九五”以来,又突出课程群建设和课件建设,形成了以面向 21 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为重点、以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为突破口的课程建设总思路。 近两年还立项建设了 89门网络课程和 67门双语教学课程,进一步推进了各专业课程的整体优化和 现代化。 2.以教材建设为抓手,推进教学内容更新和课程整合。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我校以教材建设为突破口,推动这方面的改革。 从“七五”开始,每 5年制订一次全校和各院(系)的教材建设计划,对重点建设的教材给予经费支持,对所有教材、讲义的编写都计入教学工作量;每 4年评选一次校级优秀教材、优秀讲义,并开展了优秀课件的评选活动。 2020 年、 2020 年学校两次共设立“十五”重点建设教材 96 项,资助启动费 万元,从2020 年起每年预留 20万元用于教材出版资助经费。 在教材建设中,我们重视 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打破学科课程间的壁垒,加强课程与课程体系间在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和综合;精选经典教学内容,不断充实反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注意把体现当代学科发展特征的、多学科间的知识交叉与渗透反映到教学内容中来;注重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为学生探索新事物、培养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这在我校地科院的重要基础课 —— 自然地理学中得到了较为充分的体现,主要是 3 个方面的改革:一是将原来 8门学科课程的内容按照地球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