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公 噸 「重量」概念整理 黃傳盛 6 「重量」本質概念: 重量與長度、面積、時間、容量、液量等雖然一樣都是屬於 「 量 」的概念 ,但是「重」的特性是屬於非視覺型的量感,無法像長度、面積、容量、液量等一樣以眼睛直接觀察來得到的量感 1。 重量有可比較、可保存、可分割、可併合等性質。 「重」概念雖然存有在人類的知覺裏,但是每一個人因其力道的大小 , 對輕重的感覺大都無 法取得一致性的描述,如果這個世界沒有「彈簧」或「天平」等工具的存在,讓「重」以線性的方式轉換出來,可能「重」與「美麗」的語詞一樣無法描述出「量」。 一般重量的概念產生主要是透過「比較」與來自「測量」,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數學概念,茲將其結構分類如下(土田和子, 1982) 2: 感覺比較:利用手掂兩實物的感覺來進行比較輕重,但當感覺暖昧時,常無法分辨輕重。 比較階段 直接比較:當兩實物的感覺無法比較出輕重時,使用天平原理進行兩實物的比較,天平向下傾斜的實物較重。 間接比較:當兩實物的比較無法直接使用天平原理分 辨輕重時,可利用與中介物比較,透過遷移性關係分出輕重。 個別單位的測量:以中介物為單位(例如拾元硬幣),使用天平測量階段 原理測出實物的重量是幾個中介物。 普遍單位的測量:以公克或公斤重量之基本單位進行測量實物的重量。 ※ 「重量」是感官量,可以用工具測量的量 : 重量是存在於實物上的非視覺感官量,不同于長度、面積、容量等可借由視覺產生量感,而是必須借由手掂實物來掌握量感,並和天平現象、秤面現象等工具的現象進行聯結,才能產生意義。 重量單元的教學要呈現實體,亦需各式表示工具呈現(例如天平、 3 公斤秤、體重計等),並需進行彼此的聯結。 一般教學所使 1新課程中年級重量教材的設計 許天維 、 鍾靜 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系 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系摘要 2新課程中年級重量教材的設計 許天維 、 鍾靜 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系 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系摘要 「重量」概念整理 黃傳盛 7 用的天平多是「簡易天平」,只能進行比較二物孰重的活動,或借推理、藉實測得知三物孰為最輕孰為最重以及藉添加個別物比出物重為多少,或二物個別單位化比出二物重多少。 至於利用「秤」方面,不論是 1 公斤秤、 3 公斤秤、體重計等,雖可測得特重,但秤面上的刻度數線結構(加法性),對兒童而言成人之美很難瞭解,因此在重量單元必須詳細進行此方面的活動。 ※ 公斤 : 1 公斤物件的重量在 1 公斤秤的秤面上的刻度是 1000g 或 kg,在三上時,我們將其視為符號,讀作 1000 公克;在四上時,則讓兒童藉 1 公斤的同一物件,置於 1公斤秤和 3 公斤秤上,聯絡刻度及符號 1kg 讀作 1 公斤, 1000 公克視為另一種標籤,此時尚未教學「 1 公斤= 1000 公克」;此後,在四上亦進行瞭解 1 公斤秤、3 公斤秤的稱重限制,並聯結某物在 3 公斤秤上是 △ 公斤,對應在體重計上所指的刻度位置,進而認識體重計上公斤的刻度,再推知 4 公斤、 5 公斤、 … 、 10 公斤、 11 公斤、 … 的刻度。 在四下則必須進行兒童從認識秤面比對刻度觀點,來掌握 1 公斤量感以及瞭解刻度數線結構(加法性),所以必須以累進方式進行報讀,意即每添加 1 公斤不但能認識 下一個刻度的意義,而且能認識物重幾公斤就是幾個 1 公斤,並能和秤刻度 kg 直接聯絡。 ※ 公克 : 由於1公克的物件不易感覺,而且無秤面刻度系統的數線結構,必須借助天平,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