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 相互依赖性 该模型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各种能力之间存在的相互依赖性。 要达到 “最佳实践 ”取决 于一定能力的实现,而这些能力往往依赖于其他一些能力。 这种关系同样也存在于各种 “最佳实践 ”之间以及和这些 “最佳实践 ”相关的能力之间。 这些关系如下图所示: 在上图中, 最佳实践 B 依赖于最佳实践 A ,那么最佳实践 B 中至少有一种能力依赖于最佳实践 A中的一种能力。 最佳实践 B 本身依赖于能力 B3,而 B3 依赖于 B2, B2 又依赖于能力 A1 和 B1。 了解了最佳实践以及能力之间的各种依赖性,组织就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为了完全实现一个给定的最佳 实践必须要完成什么,并把需要改进的项目管理能力图示出来。 下图给出了这些依赖关系的一个例子。 对这些依赖性的了解可以让 OPM3 的使用者找到一条从能力到能力的 “路径 ”,沿着这条路径来完成特定的最佳实践。 尽管对有些最佳实践而言,要获得需要的能力可能有不止一种合理的顺序;选取最佳的 “路径 ”,可以节约宝贵的管理资源。 为了确定这些复杂的关系,建立一个能够提供最多实践信息和最大价值的模型, OPM3 开发小组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到目前为止, OPM3已经确定了 600 多个最佳实践, 3000多种能力和 4000 多个能力间的相互关系。 结果和主要绩效指标 把结果归入到模型中的作用在于,结果可以成为表明组织具备某种能力的客观证据。 换句话来说, 如果组织具有某种特定能力,那么一定有一些客观的证据证明它的存在。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有一种 “定期维护项目进度总体计划 ”的能力,那么结果就应该是存在一个到目前为止最新的项目进度总体计划。 主要的绩效指标( KPI)是一种标尺,这种标尺能够用来衡量结果,告诉我们结果存在的程度,不管是数量上还是质 量上。 KPI可以是直接测量的定量指标或者是专家的评估。 在我们所举的例子中,绩效指标就是要确定项目进度总体计划是否涵盖了足够数量的组织项目或只是包括了一部分项目,同时还要确定它是否被经常、定期地维护和更新,以满足 项目干系人 的需要。 简而言之,组织不管是根据标准来进行自我评估,还是制定计划来完成组织项目管理的某种最佳实践, OPM3 都为组织提供了了解现有能力和发现所需获得能力的工具,同时给出组织如何获得所需能力的推荐顺序。 组织将可以通过检验结果或证据来证明他们已经获得了各种能力,还可以使用绩效指标来评估结果。 一旦这些因素被确定,组织可以全面透彻地了解要完成 最佳实践他们需要做什么。 他们还可以获得所需的信息,来编制完成最佳实践所必须的改进计划。 OPM3 模型的结构 PMI的 OPM3 模型是一个三维的模型,第一维是成熟度的四个梯级,第二维是项目管理的九个领域和五个基本过程,第三维是组织项目管理的三个版图层次。 成熟度的四个梯级 分别是: ( 1) 标准化的( Standardizing) ( 2) 可测量的( Measuring) ( 3) 可控制的( Controlling) ( 4) 持续改进的( Continuously Improving) 如此一来,组织就可以看出哪些最佳实践和组织项目管理成熟度最密切相关,组织处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