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分析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统企业 “互联网 +”转型成为又一个云计算市场的驱动因素。 从客群付费意愿和付费能力来看,传统企业明显高于互联网企业,但同时对云服务厂商的获客能力和服务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业务模式变得更重。 未来趋势 政策、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是未来重要驱动力 政策加速金 融、政务等行业云化,私有云厂商获益。 传统企业 “互联网 +”浪潮还在持续,未来几年还将对整个云计算市场产生巨大影响。 除此之外,大型央企、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还处于观望中,这类客户本身业务上云的动力并不是很强,更多需要依靠政策推动。 工信部《云计算三年行动计划》中提出的 2019年云计算产业规模达到 4300亿,若想实现这个目标还需要各地方政府及监管部门出台政策支持。 银监会、北京市政府都已就企业、部门信息系统上云发布相关政策。 2020年 7月,银监会发布《中国银行业信息科技 “十三五 ”发展规划监管指导意见》,指出到 2020年,面向互联网场景的重要信息系统全部迁移至云计算架构平台,其他系统迁移比例不低于 60%。 今年 4月,北京市政府发布《北京市级政务云管理办法》,提出 “上云为常态,不上云为例外 ”原则,各部门信息系统将逐步迁移上云,停止采购服务器、存储等。 过去几年,云计算市场发展很大程度来自企业需求的转变,是一种纯粹市场自发行为。 那么未来几年,政策在云计算市场发展中扮演的角色将越来越重要,不过政策主要影响政府部委、央企及大型国企,这三类客户对公有云接受度很低,主要会以私有云业务为主。 AI、物联网行业兴起利好公有云厂商。 云计算作为基础设施,本身就是为了解决数据计算与存储等问题的,而未来对数据存储与计算要求极高的领域无疑是人工智能与物联网。 从 2020年下半年来看, AI 领域的兴起已经对云厂商起到推进作用,反过来,正是因为有云厂商提供海量计算能力, AI 技术才迎来的迅猛发展。 物联网同样如此,传感器采集的数据需要通过云计算汇聚到一起,进行分析处理,从而产生价值。 根据 Gartner 预测, 2017年全球物联网设备将达 84亿个,到2020年将超过 260亿个,随着传感器的覆盖率不断增加,物联网对云计算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 无论是 AI 还是 物联网,对数据存储、处理、计算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依靠私有云等方式去搭建基础设施很难承受这样的业务压力,因此 AI、物联网等新技术以及新技术与行业结合后衍生的新需求,主要对公有云厂商来说是利好因素。 混合云是过渡阶段,未来大部分业务都会跑在公有云上 混合云本质是私有云,技术与成本问题难以解决。 前几年公有云与私有云之争,行业最终给出答案是混合云,但现实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美好。 首先,企业对公有云和私有云需求存在很大差异,公有云的优势是便宜、便捷,企业基本不需要自己运维,私有云 的优势是管理和控制,企业可以随时进行修改。 因此,最完美的解决方案是业务可以在公有云、私有云上自由切换,但实际上除了青云等少数厂商,云厂商在公有云和私有云的底层架构设计是不一样的,因此公私切换中存在很多问题。 其次,混合云目前多数仍然是以私有云为主体,向公有云进行延伸,本质上仍然是私有云,客户还是需要为 IT基础设施支付大量费用,这与云计算的本义实际上是背道而驰,云的优势并没有被完全发挥出来。 现在公有云与私有云厂商都在提供混合云服务,但各自存在较大问题。 如阿里云、腾讯云等公有云厂商在服务大型客户能力上有所欠 缺,特别是驻场提供支持服务等方面,而私有云厂商搭建公有云业务的技术积累有所欠缺。 因此,公有云厂商与私有云厂商纷纷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同开发混合云产品。 效仿国外,公有云才是终极形态。 爱分析认为,无论是混合云还是今年特别火的行业云,都是过渡性产品。 企业对公有云的顾虑主要是稳定性和数据安全性,未来随着时间推移及技术发展,公有云的安全性、稳定性与价格优势会愈发明显,企业客户最终会倒向公有云厂商。 从市场规模来看,公有云在 IT基础设施的市场规模增速明显快于私有云,渗透率更高。 根据 IDC的数据, 2021年,公有云 占 IT基础设施的比例将达到 40%,而私有云只有 20%左右。 从发展趋势来看,将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云计算替代传统 IT基础设施,这时候公有云和私有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