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技巧精品荟萃(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同时要注意,背相机时镜头朝里(向着你的身体)也可起到保护作用。 保持相机干净  镜头上的污迹会严重降低图像质量,出现斑点或减弱图像对比度。 而手指碰到镜头,这是不可避免的,灰尘和沙砾也会落到光学装置上。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需要对相机进行清洗的原因。 清洗工具非常简单:镜头纸或是带有纤维布的精细工具、镜头刷和清洗套装。 千万别用硬纸、纸巾或餐巾纸来清洗镜头。 这些产品都包含有刮擦性的木质纸浆,会严重损害相机镜头上的易碎涂层。 清洗纸不使用时,把微纤维清洗布放在原容器里,以保持干净。 微纤维布非常耐洗,可定期与衣服一起洗。 尽量不要使用棉花T恤衫或其它纤维,因为粗砾可能会渗进去。 如果用刷子清洗镜头上的尘土和碎片,不要将刷子上的毛与手或手指接触,皮肤上的油会传染到毛上,然后粘在镜头上。 清除镜头上尘土的另外一个办法就是经常使用镜头。 如果你的相机有一个镜头盖,可以用一根带子、橡皮带或“镜头固定”装置将它固定在相机机身上。 冷热天气也会影响相机。 如果相机原来在空调房间,而后马上放在一个较热、潮湿的环境下,镜头和取景器上都会有雾点出现。 这时需要用合适的薄纸或布来清洗。 如果你带着相机从寒冷、干燥的室外进入室内,最好先把相机放在包里面预热一下,然后再拿出放在屋子里。 并且要小心镜头,看它是不是“出汗”了,如果出汗了要立即采取行动。 专业摄影人士的一条建议非常简便,也许你会不相信:随身带一个塑料拉链锁袋子。 在非常潮湿或尘土的气候里,你可以在侧面挖一个小洞刚好放得下相机镜头然后把相机放在袋子里,不让雾气、湿气和尘土进入相机,会延长它的使用寿命。 最后,不要把相机放进湿度较高的汽车后坐,汽车内部就像火炉一样,会使塑料变形,电线受损。 许多厂商都会建议:如果两周或更长时间不用相机,最好把电池拿出来,因为电池会漏电腐烂,有时候会影响电路连接,使相机无法正常工作。 怎样清洁镜头 数码相机大多无法安装保护滤镜,或者安装非常不便。 平时在拍摄时镜头裸露在外面很容易一不小心就弄上点灰尘、按上一个手印或留下点唾沫什么的。 虽说镜头表面的指印、灰尘、水渍对于成像并无太大影响。 只要不让强烈的阳光直射到镜头上引起灰雾眩光就可以了。 但是喜爱相机的你又怎能容忍心爱的相机镜头变成大花脸。 不干净怎么办。 擦呗。 现在的镜头一般都有多层镀膜,一不小心就会把镀膜擦伤,镜片擦花。 对镜头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我到底是擦还是不擦呢。 我的经验是镜头总是越擦越糟,而不是越擦越好,不要指望可以把镜头恢复到刚出厂时崭新模样。 所以我们建议不到万不得已不要擦拭镜头。 开擦之前先得准备一些工具。 常规武器有镜头水、镜头纸(或者湿镜头纸)、镜头布(或麂皮)、吹气球、脱脂棉。 好,下面开始动手。 先用吹气球吹去灰尘,个别吹不走的用镜头纸小心剔去,一定要小心,不要用力。 取少许脱脂棉,沾镜头水,湿一点好,小心粘去仍在镜头上的灰尘、污渍。 这个过程不可硬来,否则易损伤镜头。 在确保表面无可见的灰尘颗粒后,可以大面积擦拭。 先准备较小的棉花球(用湿镜头纸也可)若干,压遍成饼状,大小以镜面三分之一为宜。 再准备大棉花球若干,也压遍成饼状,大小以镜面三分之二至四分之三为宜,尽量不要让棉纤维暴露工作面上。 用小棉花球沾镜头水,干一点好,由中心以螺旋状擦拭镜面,不要走回头路。 然后,趁镜头水未干时,用大棉花球以同样方式轻擦镜面。 若一次效果不满意,可以在来一次,但用过的棉花球就不要再用了。 千万注意不要让镜头水直接接触镜头表面,一定要用镜头纸,否则可能会损伤镜头的镀膜或者镜头水沿镜片边缘渗入镜头内,造成镜片起雾,甚至脱胶。 如果没有镜头水怎么办。 没关系,可以用朝镜头表面哈气来代替。 但是得注意:哈气时不要厥着嘴,应该张大嘴巴,轻轻哈气,这样才不会喷出唾沫。 我们只要在镜头表面产生一层薄雾就行了。 如果镜头是由塑料镜片组成的,那最好还是不要用镜头水,也不要用酒精加乙醚的混合液来清洁镜头。 一定要擦还是用哈气的办法。 但是,无论如何小心擦拭,对镜面镀膜总是有损害的,所以不到万不得已决不要擦拭镜头。 五、背景虚化背景虚化就是被拍摄的主体清晰,背景是虚的,以突出主体的这种效果。 这种效果又被称为“浅景深”效果。 :大光圈+大变焦+快门快速度+点对焦+开微距+远背景。 :  (1)让背景远离拍摄主体,拍摄主体与背景要有一定的距离才能虚化掉背景。 (2)相机距离被拍摄物体的距离尽可能要小于被拍摄物体后面存在的空间距离。 在符合镜头的最近对焦距离的条件下,尽量靠近拍摄。 (3)使用镜头的长焦距,把要照的人物从远处“拉过来”。 变焦倍率越大,虚化效果也就越明显。 长焦相机很容易拍出虚化效果。 (4)使用微距镜头、定焦镜头。 物体离镜头越近背景虚化效果越好。 但要保证在“最小拍摄距离”外。 (5)尽可能大光圈镜头,大光圈景深浅,虚化背景效果好。 (6)拍摄主体要有足够的光线,才不会把主体也虚化。 :  (1)拍个半身人像特写,用虚化效果不错。 (2)拍花:不能在花堆里去选一朵来拍,这样往往会使这朵花周围的花和叶得不到虚化。 应当特意选择那些伸出来的、孤立的花来拍。 如果是拍花盆里的花,要将花盆搬到空旷点的地方,对着那朵孤立的、背景很远的花来拍。 如果不能将花孤立出来,可以使用与花有大的对比色调的衬纸,衬在选定的花的背后再拍。 (3)取天为背景:如果希望背景为白色或接近白色,则以被拍摄物为对象进行点测光和对焦拍摄。 (4)使用闪光灯拍摄:在光线较暗或背景较远的情况下,使用闪光灯照亮被拍摄物,而后面的背景来不及充分曝光,造成黑色或暗色背景,如果背景有东西,虽然没有虚化但暗化了,也相当于虚化了背景。 六、选择焦点的十个秘诀 无论是面对风光摄影,还是人物小品,要想拍摄出一张照片,首先要明确好焦点,焦点的选择,无论是对于图片表面的清晰明了,还是对于内容的真切表达,都是至关重要的。 因为焦点不仅仅是图片中最实的区域,往往也是图片的重点所在。 所以,我们在进行拍摄时,一般首先考虑应当将焦点选择在哪里。 :选择花为焦点拍摄。 :焦点应当选择在花蕊上。 3. 拍摄山的局部时:可以选择显眼的的树木或岩石作为焦点。 :要以最高峰为焦点。 5. 拍摄宽广的草原时;可以选择房屋,牛羊(群]) ,树木或河流的拐弯处作为焦点。 6. 拍摄人物头部特写时:眼睛是关键焦点。 7. 拍摄人物全身像时:头部是重要的焦点。 8. 拍摄人物与环境的照片:最好以人物作为焦点。 :寻找关键人物确定焦点。 10. 拍摄建筑物时:可以选择门或窗作为焦点。 七、微距摄影第一篇 关于微距摄影 一、先谈微距的表现手法: 配合适当的构图,微距的表现手法有细节,质感,光影,色彩,画面节奏感,画面趣味性等。 因此,在按快门的时候,就要考虑清楚在当时的拍摄条件下应该表达什么内容。 当然几者的综合会更好,但这种机会少之又少。 二、说说大家比较关心的对焦问题: 微距拍摄,用MF还是AF呢。 永远是新手抓起微距镜头的第一个问题。 这也是微距拍摄所面临第一个难题。 俺用的第一台单反相机是sony的a100相机,其慢无比的对焦速度(配合SP90,针对微距AF对焦速度而言)和拖拉机似的对焦声音,让我不得不放弃了采用AF的念头。 当然,af也未尝不可使用,但对s家,机身对焦所产生的噪音在一定距离内足以吓跑你所拍摄的对象,而且,近距离对焦拉风箱的现象可能会错失很多良机。 这点,canon镜头的usm马达和全时手动对焦具有相对的优势。 就Af的适用范围,对相对大型的目标如大型蝴蝶、蜻蜓一类的,可以1m左右距离拍摄的对象,s家的af比较适用。 尤其是a700,对焦速度尚可接受。 反之,对象比较小的时候,建议使用mf的方式,mf熟练了,既没有对焦的声音,对焦速度也快,准。 三、我想说如何理解清晰度问题: 清晰度我的个人理解是由细节和质感组成的综合体。 就微距照片而言,影响照片清晰度的因素有几点:身体前后晃动;对手持拍摄而言,身体前后晃动是影响照片清晰度的个人因素,而且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 当然,如果拍摄现场又可以依靠的支撑物体就不说了。 但值得注意的是,人的每个姿势所产生的晃动幅度是不同的。 一般而言,弯腰俯拍和半蹲姿势晃动最大,站立姿势次之,蹲姿更小,趴姿拍摄几乎可以避免身体晃动。 因此,面对一个拍摄对象,对象高度决定了我们所需要采取的姿势,这是客观因素,但如何有效避免呢。 身体前后晃动过程中,在某个瞬间,焦点是绝对精确的。 所以说,我们要练习的就是把握这个瞬间,具体点,就是按快门的时机问题。 也就是说,我们是否需要在快要清晰的瞬间按快门呢。 还是等拍摄对象完全清晰了再按快门。 这是个手、眼、脑的协调性配合的问题,所以多作训练,身体前后晃动是有办法避免的。 也有个比较笨的办法,就是在身体晃动过程中使用连拍,挑选出清晰的照片。 MF或者AF的焦点不准;微距拍摄要求焦点精准,焦点靠前或者靠后都能给人带来照片模糊的感觉,对焦准并不难,只是个练习的熟练程度问题,不再多说。 手震,也就是你的相机握持能力不足以支持你的快门速度;正确的握持相机姿势能有效降低手震,这个google 一下就能找到。 当然,我们需要了解自己的握持能力,以便把握各个快门速度及放大率下的成功率,方便把握时机,并且能够在不断训练过程中得到提高。 风的影响;对于风而言,也是个客观的因素,人为是无法改变的。 在风大的时候,地点上我们可以选择山或者树林的背风面寻找拍摄对象,风的影响会小很多。 其次,在允许使用三脚架的前提下,也可以选择防风夹等微距专业器材固定拍摄对象。 再次,只能等风停的间隙拍摄,这需要耐心等待。 焦平面选择,这点等下再谈(调戏嘛)景深问题;景深控制是昆虫微距摄影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影响景深的因素是光圈大小、焦长和对焦距离,先说光圈,没拍过微距的人很多会想到用大光圈来虚化背景,但在拍虫时,大多数情况下已经用到1:11:2的放大比例,即使收到最小光圈,景深也只有几毫米。 所以,背景能否虚化已不是主要的问题。 我们要做的就是最大限度的收小光圈增加景深。 只要快门速度允许,况且,一般镜头的最佳成像光圈都不是最大光圈。 所以根据拍摄距离和拍摄主体大小。 再说焦长,按常规的道理,镜头的焦距越长,景深越浅;焦距越短,景深越大,在微距拍摄中这个差距并不明显。 举个例子,用t180mm和sp90拍摄同一只苍蝇,并且都拍成原大,也就是通常说的1:1,虽然sp90的镜头占有景深大的优势,但相比t180mm而言,它需要更靠近苍蝇,工作距离缩短了,景深也浅了很多,二者相抵消,对比看sp90的焦短景深大的优势并不明显。 很多朋友是选择100mm,还是150mm、180mm,更注重的是它们工作距离的差别,而非景深。 还有一个原因是焦段和手持成功率的关系,焦段越长,需要的安全快门速度就越高,如果没有经常训练。 拍摄成功率会低很多。 再说对焦距离,摄影界有句名言:你拍的不够好,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这也适合微距摄影。 尽可能的接近拍摄对象,就会取得更大的成像。 而且距离越近,你会发现照片的细节越丰富,焦外也越柔和,最终片子也会更细腻。 四、谈谈拍摄角度问题: 焦平面是微距拍摄初学必须经历的一个练习过程。 微距的不同于其他拍摄,清晰范围本来就小,因此,更多的清晰细节能给人带来更愉快的视觉感观。 无论镜头焦距是多大,微距的景深都是按mm计算的,所以在拍摄时应该尽量仔细选择焦平面的位置,把需要表现的细节尽量放在一个平面内,并使这个平面与ccd或者cmos平面(相机后背)平行。 举个简单的例子,拍摄蝴蝶,如果蝴蝶的翅膀是并在背上的,那么最保险的办法是把机背调整至与翅面平行。 这种情况下即使f(视具体放大倍率而定)。 焦平面的快速选择实际上是拍摄中的一个积累过程,经过精心的选择,图片的质量可以得到明显的提高。 当然,焦平面的选择也没有什么绝对角度,蝴蝶也可以从头部正面、侧面、甚至尾部拍摄。 原则是:一定要把你要表现内容尽量放在一个平面内,拍摄时要做到心中有数,哪些东西在照片上是清楚的,哪些不是。 五、微距用脚架还是手持的问题: 微距拍摄首先要解决问题就是能够拍到,想要拍到就必须了解昆虫的一些基本活动特性。 我总结了9点: 1. 气温越高活动能力越强,反之,气温越低活动能力越差; 2. 清晨、傍晚、阴天和雨天活动能力降低; 3. 对快速移动的物体敏感; 4. 某些昆虫对声音敏感; 5. XX的时候活动能力降低(废话,你也降低); 6. 对色彩鲜艳的物体敏感; 7. 对停靠点的人为晃动敏感; 8. 对飘然而至的阴影敏感; 9. 刚羽化的昆虫活动能力非常低; 根据这些规律,以及平时对拍摄对象的经验了解,可以迅速的判断是否采取手持还是脚架。 一般微距拍摄者都有这个体会,白天要想接近昆虫是非常困难的,像蝴蝶一类,一丁点响动它们就会飘然飞走。 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 这种情况下,接近都非常困难了,使用脚架的机会当然少之又少。 因此,需要适当的手持接近技巧,避免穿着色彩鲜艳的衣服,尽量轻的响动,尽量缓慢的动作,最好弯着腰或者蹲着逐步接近,有条件的话做好适当的伪装,比如迷彩服等。 简单来说,手持和脚架,清晨、黄昏和寒冷天气的更适合脚架的使用,昆虫活跃的白天手持能把握更多的机会。 六、光线情况的处理问题: 作为业余爱好者,时间毕竟有限,我们没法选择和等待光线,只能利用好每次拍摄所面临的光线。 先说阳光下该如何处理呢。 我觉得首先要避免过于刺眼的直射光线,我会选择从逆光方向接近目标,一是可以避免人的阴影对拍摄对象所造成的干扰,二是,通过合理补光,逆光角度也通常能降低顺光下的大反差,得到我们想要的光影效果。 也能避免阳光直射带来的高光溢出问题,以及光线过硬导致照片色彩发干发涩等问题。 然后是阴天,阴天的情况相对特殊。 自然界的大柔光创造了表现质感和细节的最佳机会,带来美妙的质感表现和柔和的背景,但表现手法会相对单一。 值得注意的是雨后和清晨的惊喜。 雨后和清晨叶面的水滴,配合拍摄对象能带来更迷人的拍摄效果,值得一试,拍摄的时候记得合理补光。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反光板补光是最合适的,能有效保持当时的环境气氛,但大多数情况下只能选择闪光灯补光,既然是补光,闪光的光源只能作为辅助光源,不能破坏环境气氛,也就是fillflash,填充式闪光。 闪光灯的曝光补偿也就尤为重要,简单来说浅色的拍摄对象需要2以上输出,深色的需要增加闪光输出。 七、如何获得细腻的微距照片: 为了保留更多的细节,减少画面的噪点,微距前期需要向右曝光。 当然,向右曝光有个限度的。 一般而言也就是+1/32/3ev。 控制高光部分不溢出为准。 对黄色及红色另当别论。 那是相机的缺陷,其次需要合理的iso,过高的iso会带来粗糙的画面,不利于细节表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