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和论证逻辑论证的语言(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来确定给出何种形式的概念定义。 首先,概念的科学定义和日常定义是有区别的。 甚至可以说,同样的语词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概念时,其内涵是有差异的。 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虽然有时使用同样的自然语言语词,但事实上已是不同概念系统中的概念。 科学发展的直接结果就是创造了大批新术语。 这些概念一经领悟,就会在一种语言中获得一个或几个名称,而且很快在一种或数种其他语言中得到相应的名称。 宣传工具的发展伴随着一种新的语言现象:科技词语渗透到了日常谈话中。 但渗透进去的术语都不必保持专家们赋予它们的精确含义。 例如,日常语言中对某个词的定义是建立在那些能摸得着、看得见的、为常人所易懂的参数上的,因为这些参数都是他周围世界的普通东西。 普通语言中的定义不得不是近似的,有时还必须竭力避免准确性或科学的确实性。 但科学定义的参数具有系统性。 在定义物质对象时,它不象普通定 义那样,以原料参数和功能参数为核心,而是以一种物质的成分为重要参数,从物质分类的整个体系的角度定义。 例如,“糖”的定义:日常概念 —— “从不同植物中获得的甜物质”;科学概念 —— “一种属于有机化合物的甜的碳水化合物,其通式为 CnH2nOn”。 它们是分属于不同语符系统的(普通语符系统和专业语符系统)两类概念语词。 即使是一个概念首先出现于日常语言, 49 然后进入科学语言,原来日常语言中的定义可能被改变。 同样的情况也适用于法律概念的定义。 其次,不同学科对同一概念的理解也是有差别的。 例如, 经济学:腐败是一种设租和寻租行为。 政府对企业的行政管制势必抑制市场竞争,扩大供求差额。 企业为寻求租金而向官员行贿,从租金中获利的官员,又力求保持原有租金制度和设立新的租金制度。 这种周而复始的设租和寻租行为就是腐败; 法学:腐败是一种违反法律规范有危害性的作为或不作为; 社会学:腐败实际上是一种消极的越轨行为。 所谓越轨行为就是指偏离或违反社会行为规范的行为。 它兼具好坏两重性,凡是违反落后的反动的社会规范的越轨行为,都是有利于社会公共生活或社会进步的积极的越轨行为,凡是违反合理性和合法性社会规范的越轨行为,都是妨碍社会公共生活或社会进步的消极 的越轨行为。 唯有这种消极的越轨行为才是腐败。 因此,腐败是违反合理性和合法性社会规范且妨碍社会公共生活或社会进步的行为; 政治学:腐败是指公职人员利用公共权力以谋取私利的行为。 确切地说,腐败是公职人员滥用公职权力谋取私利的行为。 但是,使用不同定义概念的人,并非绝对不可对话。 一个语词的意义可以通过义素分析加以理解。 这也可理解成概念定义的要件分析。 例如,“社区”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之一。 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帕克是最早对社区下定义的社会学家之一。 他在 1936 年指出:“社区的基本特点可以概括如下:它有一群按地域组织起来的 人群;这些人口程度不同地深深扎根在他们所生息的那块土地上;社区中的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之中。 ”到 1955 年,美国社会学家希勒里发现,在各种社会学文献中至少出现了 94 种社区定义,截至目前,关于社区的定义已不下 150 种。 在这些定义中,社区被界定为群体、过程、社会系统、地理区划、归属感和生活方式等等。 在这么多个社区定义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涉及到三个因素:地域、共同联系和社会互动。 构成社区的有地域、人口、区位、结构和社会心理五个基本要素。 如果对话的双方能在一些要件或义素上达成共识,合作性对话就可能进行下 去。 当今对“恐怖主义”概念的定义不尽相同,但并不妨碍全球反恐合作。 (四) 定量定义 在某些具体语境中,通常定义的精确度不能满足需要,要求更精确的定量定义。 例如“酒后驾车”一般的理解就是喝酒以后驾车。 这样的理解通常不会产生什么问题。 但是,如果涉及到道路交通安全处罚时,这样的定义就显得模糊,它使处罚缺少明确的依据。 酒后是多“后”。 几分钟。 几小时。 几天。 酒是什么酒。 饮量是多少。 这些具体情 50 况不同,对驾车的影响也不同。 因此,技术监督部门给出“酒后驾车”的精确定义:凡驾驶员血液中酒精含量(酒精浓度)每毫升中大于或等于 30 毫克的,即为酒后驾车。 再利用便携式酒精检测仪,就可准确确定违规的酒后驾车。 (五) 定义方法 一种常用的下定义的方法是“属+种差”的方法。 属和种是生物学上的概念,是生物分类“界、门、纲、目、科、属、种”系列中的最后两位。 属是相对于被定义项的更大一级的范畴,或更大外延的概念,种是包含于属的外延较小的概念。 种差是体现被定义的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区别的特征或属性。 下定义时,首先找出被定义项的属概念,这样就相当于划定了一个范围;其次,在划定的这个范围内,找出一些能把被定义项和这一范围内的其他对象区别开来的属性,即种 差;最后将种差和属组合起来就形成定义项,把被定义项和定义项连结起来,就产生了定义。 属+种差形成的定义可以有不同语言表达形式,词典中常见的有三种: X是( D1+D2+D3+„) Y 如,民族是指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人的共同体。 X是 Y( D1+D2+D3+„) 如,牦牛是牛的一种,全身有长毛,黑褐色、棕色或白色,腿短。 是我国青藏高原的主要力畜。 X是( D1+„) Y( D2+D3+„) 如,鼎是古代煮东西用的器物,三足,两耳。 为了使定义清晰而严密,尽 最大可能对付边界情形,实际使用的定义,特别是法律定义,往往是综合性的,即它既是一个属+种差的定义,又带有例举,而且还使用排除。 这是因为,用内涵定义的方式在揭示内涵、阐明特质、对外延的包容性和开放性等方面都具有其他模式不可比拟的优势。 但是,仅仅采用内涵定义会使诸如法律适用的边缘变得不够明确、确定。 而仅仅用例举进行定义,难免挂一漏万。 因此,在内涵定义之后附加若干例举,既可以覆盖所有可能对象,又通过例举外延使法律适用范围更为清晰、重点更为突出,因而可以很好地发挥二者之优势、弥补二者之不足。 这一定义模式,在我国先前 立法中也有诸多成功的范例。 如我国专家在提出“可再生能源”的法律定义的建议时,充分研究了各国定义该概念的模式,最终建议采用综合定义: 本法所称的可再生能源,是指下列从自然界直接获取的、可更新的、非化石能源:(一)风能;(二)太阳能;(三)水能(限于本法所规定的范围);(四)生物质能;(五)地热能;(六)海洋能;(七)其他可再生能源,具体由行政法规规定。 51 该定义融合了三种定义模式。 首先,它给出了属+种差定义;例举体现在“下列”一词及其后分列的六项。 第七项虽然属于其他条款,并与前六项合在一起构成穷举,但第七项并没 有沿用以前“其他”条款的一般模式,而是加上了“具体由行政法规规定”的限制。 第三项括号中的说明属于排除。 (六) 下定义的规范 我们自己构造一个概念的定义和评估他人提出的定义,都需要根据一定的规范。 这些规范主要是针对实质定义的,但其中的若干规范也适用于其他定义方式。 关于科学术语的定义,已有国际标准规则和我国的国家标准( GB/ T10112— 959)。 这是要求定义不能循环。 定义的功能在于用更易于理解的概念或语词替换不好理解的概念或语词。 如果两个概念的定义相互循环,那就表明它们同 样是难以理解的,因为说到底,是一个语词自己定义自己,等于没有完成有助于理解的替换。 例如, ‚科学‛是科学家所从事的活动 ‚科学家‛是任何从事科学的人 人们把进化论理解为“适者生存”。 当我们要求其中的“适者”的定义时,由于用生存作为独一无二的判别“适应性”的标准,因此,“适应者即生存者”和“生存者即生存者”就没有大的差别。 这种隐藏的“同语反复”,实质也是循环定义。 不循环的定义还不是一个好定义。 对实质定义来说,通过定义我们了解了概念的内涵,就能在实际中将各类对象区别开来;就能 恰当地将一个语词用到对象的身上。 因为内涵反映了对象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 如果定义不包括概念的内涵或外延,我们就不知道一类事物和另其他类事物借以区别的特征,也就不能依据这个内涵标准将合适的对象挑选出来;也就不能有把握地将表达这个概念的名称应用到合适的对象。 当人们用否定的形式定义概念时,并非因为它是否定的而成为错误定义,而是因为在多数情况下,未揭示概念的内涵。 而另一些概念的否定定义之所以合适,是因否定定义揭示了被定义概念的内涵。 例如,下述二例,同是否定定义,但前者是恰当的,后者是错误的: 秃头是没有头发的人 腐 败是未遵守廉政规定的行为和现象 将对一个对象的修辞性描述当做定义也不妥。 尽管这种描述揭示了对象的某些特征或属性,但它的表达也偏离了对象的真正性质,未揭示概念的内涵。 例如,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 教师是辛勤的园丁 52 如果将它们作为定义,儿童可能就是植物人,教师也可以目不识丁。 这是从外延方面对定义的要求,它适用于实质定义和外延定义。 定义是明确对象的,即是明确一个概念及其名称可以适用于哪些对象。 定义太宽,就是把本不属于概念外延的对象拉了进来,也就是本不适用于那个名称的对象却用了那个名称 ;太窄就是把本属于概念外延的对象给排除出去了,也就是本来适合于使用那个名称的对象却不予使用该名称。 例如 鸟是有翅膀的暖血动物 鸟是有翅膀的、会飞的暖血动物 前者太宽,包括了蝙蝠;后者太窄,排除了鸵鸟。 但需注意,一个定义可能犯有两种错误。 例如, 直系亲属包括父母、子女和祖父母 这个外延定义多出了祖父母,而漏掉了配偶。 避免含糊是当然的,一个定义本来就是为了消除各种含糊,若定义中出现含糊语词,岂不等于自毁长城。 情感性术语是操纵听众情绪的语词使用,包括讽刺性的、幽默滑稽的和其他倾 向于影响听众态度的语言。 这和诱导性概念的说服性定义密切相关。 定义为了揭示对象的特性,恰当地使用名称。 情感意义是主体对事物的态度,它对于事物是外在的东西,对于定义的功能而言是多余的。 国际标准曾要求定义必须完全,但不包括任何无用或多余的内容,其意义也在于此。 例如, 资本家是疯狂掠夺剩余价值的吸血鬼 其中“疯狂”、“掠夺”和“吸血鬼”这些感情性术语完全没有必要,因为它们对于我们理解资本家的特性没有什么助益。 所谓“魔鬼辞典”里的定义是讽刺或幽默滑稽的表达,不能当真是澄清概念的定义,例如, 芭蕾是 以高人一等的脚法表现 的老叟百 看 不懂,小伙百 看 不厌的东西 便携式电脑 是 可以方便地拎回家去用的公家电脑 定义是为了解决语言交际中的理解困难而提出的。 但交际是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的。 向谁解释,为解决谁的理解困惑的问题产生了定义的语用问题。 专业术语和日常概念的定义适合不同的使用者;不同学科的定义满足不同研究者的需要,在必要时,可在下定义时注明概念所属的学科语境。 同时,在具体的交际过程中,向不同知识背景的交际者提出的定义也应在简明性的程度上和定义类型的选择上有所不同。 例如,对文化知识程度较低的交际者,定义常 用外延定义或功用定义。 三、释义 53 释义即解释文义。 论证中的语句或断言的含义也会出现歧义和含糊。 这不仅可能和论证的主张相关,也可能发生于论证的根据或论证所依据的正当理由。 当然,释义的恰当性往往也需要加以论证。 由于语言的多重意义和主体意图的复杂性,可能出现言不及义或词不达义的情形。 这种情况可能造成的歧解应由断定者事先做出估计并进行释义。 例如,一篇论文的开头,可能需要对题目做出进一步的解释;重要官员对媒体发表的讲话的含义可能需要其他官员出面做出澄清;法官在断案时经常要对判决所依据的法律原则的含义进 行解释,并表明这种解释的正当合理;甚至为避免闹出误会,一个言谈者需要向另一个人解释自己所说过的话的真正意思。 (一) 字面释义 也称文理释义,即依据词典或其他约定俗成的标准对语句进行解释。 这时,语句的表达形式与其内容完全一致并使内容直接表达出来。 这是语言表达最理想的状态。 我们通常情况下的语言意义是通过字面释义获得的。 例如,对儒家的孝悌思想的释义:“孔孟的孝悌思想是针对当时人伦关系颠倒的混乱局面,从解决家庭内部伦理关系入手提出的,强调各守其道,各安其分,用孝悌来规范、协调家庭内部人际关系。 孝是子女对父母之爱的品 德,强调子女对父母尊敬服从,扩展开来就成为家族系统中处理上下关系的道德规范,维系子辈对父辈的隶属。 悌是弟对兄长敬重亲爱的品德,扩展开来就成为处理家庭中左右关系的道德规范。 后来,儒家又把“孝”扩展到宗族、社会、国家,成为一种社会性的道德准则。 只要人人做到“孝悌”,就不会犯上作乱,天下就会太平。 (二) 意图释义 但是,人们的语言往往出现词不达意或言不尽意的情况;也可能故意用婉转、间接甚至反讽的表达方式来表露自己的意思。 因此,理解一句话的真正意思,需要琢磨说者的意图。 例如,一句看似简单的描述性的话语,实际上表达了 说者另外的意图,这种意图可以成为一个隐含的结论。 试看在逛超市的一对小夫妻,停在珠宝柜台前,看了一会后,妻子说,“这么好看的钻石才卖 1000 元”。 整个语句的描述意义只是“这钻石标价 1000元”。 但如果他的丈夫细心的话,就不会只把妻子的话理解为谈论钻石的价格问题,可能会乘机大献殷勤:“您喜欢。 拿出来看看。 ”接下来,妻子心里可能美滋滋的,心想,“我的丈夫真懂我的心思”。 她的心思也许正是买这颗钻石,但她并未明白说出。 但当她说“这么好看的钻石才卖 1000 元”时,她的意图是想让丈夫给她买这钻石,只是以隐含的方式加以表达。 细心体贴的丈夫正是要从她的话语中识别她的意图,推出隐含的结论。 如果他的丈夫是个马大哈,对她的话并未进行意图释义,而只是字面释义,那么,他也许说:“现在的商家随便标价,想卖多少就卖多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