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和论证逻辑合情论证(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是根据承诺者的主张和承诺者本人的具体行为,或者说这些行为的含义之间存在冲突,进而推出承诺者原来的主张是缺乏说服力的。 例 166 如发生在一对父子之间的如下对话: 父亲:有大量证据显示,吸烟和慢性肺病存在联系,也和许多其他的严重性精神紊乱相关。 总之,吸烟有害健康,应该杜绝吸烟。 儿子:你自己每天都在不停地吸烟,可见,你 反对吸烟的主张是难以令人置信的。 在以上对话中,儿子实际上进行了这样的推理: 父亲主张每个人都不应该吸烟; 父亲每天的吸烟行为表明:他自己并未遵守不应该吸烟这一承诺; 所以,父亲对待自己的承诺是不一致的,进而他的主张也就难以令人置信。 这里,儿子一方面根据父亲的主张,另一方面结合父亲本人的具体行为,提出了如下观点:父亲在他的承诺方面是不一致的,进而其有关应该戒烟的主张也就缺乏说服力。 类似这样的推理,称之为“指向承诺者个人行为的推理”。 其形式可以表示如下: 如果 x主张每个人(包括 x)应当与命题 A保持 一致或支持 A,那么, x应当承诺 A; a 主张每个人(包括 a)应当与 A保持一致或支持 A; a 的个人行为表明 a 并没有承诺 A; 所以, a 对待自己的承诺是不一致的,进而 a 对自己主张的论证也就缺乏说服力。 在评估指向承诺者个人行为的推理之可靠性时,以下三个批判性问题需要考虑: 问题 1: a 确实主张每个人(包括 a)应当与命题 A保持一致或支持 A吗。 如果事实上并非如此,那么,相应的推理就会犯“前提虚假”这一谬误。 问题 2: 有什么证据表明 a的个人行为显示他并未承诺 A。 如果推断者不能提供具体的证 据,那么,相应的推理就会犯“前提缺乏根据”这一谬误。 问题 3:假如对问题 1 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 a应当承诺 A吗。 如果不是这样,那么,相应的推理就会犯“推不出”这一谬误。 五、基于规则的论证 该类合情论证模式的特点是:前提涉及到对一定规则的考察,其中包括规则的具体内容、适用条件以及某些场合下的实际运用情况。 基于规则的论证中所涉及到的推理主要包括根据已确立规则的推理、根据例外的推理以及援引先例的推理。 (一) .根据已确立规则的推理 根据已确立规则的推理,就是运用已经确定的具体规则,推断特定的个体应当遵循这一规则 ,或者说这一规则应当适用于该个体。 例如以下是某学生和老师的一段对话: 学生:本月底之前我恐怕不能完成论文,下个月交给您,行吗。 老师:本月初我们已经规定本月底是交论文的最后期限,这一点你是清楚的。 167 在此例中,老师和学生对话时做出了如下一个推理: 本月初我们已经规定:本月底是所有学生完成论文的最后期限; 所以,你必须在本月底前完成论文。 在上例中,根据老师的具体规定推出了结论 ——学生必须在本月底前完成论文。 这样的推理,称之为“根据已确立规则的推理”。 其形式可以表示如下: 对所有的 x而言,如果做出 A行动是已经 确立的规则,那么, x必须做出 A行动(否则,将会受到惩罚); 对于 a 而言,做出 A行动是已经确定的规则; 所以, a 必须做出 A行动(否则,将会受到惩罚)。 在评估根据已确立规则的推理之可靠性时,以下三个批判性问题需要考虑: 问题 1: “做出 A行动”确实是规则中陈述的吗。 如果不是,那么,相应的推理就会犯“前提虚假”这一谬误。 问题 2: 规则“做出 A 行动”适用于 a 吗。 如果不适用,那么,相应的推理就会犯“规则适用不恰当”这一谬误。 问题 3: “对所有的 x而言,必须做出 A行动”是恰当的规则吗。 或者说 ,其他的有关规则应当被视为恰当规则吗。 是否存在这种可能:有关的推理涉及到不止一种规则,究竟哪一种规则更加恰当推理者尚有疑问。 就某一根据已确立规则的推理而言,如果“对所有的 x 而言,必须做出 A 行动”是一条不恰当规则,那么,该推理就会犯“规则确定不恰当”这一谬误。 就某一根据已确立规则的推理而言,如果涉及到不止一种规则,而推理者对究竟哪一种规则更加恰当尚存疑问,那么,该推理就可能犯“忽视存在竞争规则”这一谬误,即忽视没有作为推理根据的其他规则可能是更加恰当的。 (二) 根据例外的推理 根据例外的推理,就是根据某一具体 规定仅仅适用于一般情况,并不适用于特定的个体情况,进而推出该个体没有必要按相关规定行动。 例如,某老师和学生进行了如下对话。 老师:我们在本学期开始上课前就已经规定:任何学生不得上课迟到。 学生:但是,在上学的路上我被一辆自行车撞了。 老师,您看,我的腿上还青一块紫一块呢。 在例中,老师实际上进行了一个根据已确立规则的推理: 我们已经规定:任何学生上课时不能迟到; 所以,你上课时不能迟到。 学生则基于老师的推理做出了另外一个推理: 168 任何一个学生在上课前如果遇到特殊情况,那么,上课时不能迟到这 一规定将不适 用于他; 我今天上课前遇到了特殊情况(被自行车撞了); 所以,我今天上课迟到应是允许的。 在例中,学生根据自己上课前遇到的情况属于例外情况,进而认为“任何学生不得上课时迟到”这一规定不适用于自己。 类似这样的推理,称为“根据例外的推理”。 其形式可以表示如下: 对所有的 x而言,如果 x的情况属于例外情况,那么,具体的规则即所有的 y 做出 A行动将不适用于 x; a 的情况属于例外情况; 所以, a 没有必要做出 A行动。 在评估根据例外的推理之可靠性 时,以下三个批判性问题需要考虑: 问题 1: a 的情况属于人们认可的例外情况吗。 假如事实上 a 的情况并不属于人们认可的例外情况,那么,相应的推理就会犯“例外情况未被认可”这一谬误。 问题 2: 假如 a的情况不属于人们已经认可的例外情况,那么,能否提供证据以表明某既定规则并不适用于 a 的情况。 如果不能,相应的推理就会犯“例外情况缺乏证据”这一谬误。 问题 3: 假如 a的情况属于边界情况,即既不属于明显可接受的例外情况,又不属于明显不可接受的例外情况,能否援引另外可比较的情况以显示 a 的情况也应视为例外情况。 如果不能,那么,相应 的推理就会犯“例外情况缺乏同类例证”这一谬误。 (三) 援引先例的推理 所谓援引先例的推理,就是根据已有的规则并不适用于曾经存在的一个案例,而目前的案例和曾经存在的案例是相似的,进而推出已有的规则也应不适用于目前案例。 援引先例的推理,其实质是通过援引曾经存在的例子以实现对既有规则进行驳斥。 例如, 某大学的一位博士生导师和他的学生进行了如下对话。 导师:学校规定:任何毕业生在申请博士学位之前都必须在核心期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至少 3篇。 博士生:学校的确有这样的规定,不过,听说去年我校法律专业的一位博士生仅发表了 2 篇核心期刊论文,最后她也拿到了学位。 所以,如果我能在毕业前发表 2 篇核心期刊论文,也应该可以申请到学位。 在此对话中,博士生实际上进行了这样一个推理: 学校规定:任何毕业生在申请博士学位之前都必须在核心期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至 169 少 3篇; 去年法律专业的一位毕业生没有发表 3篇核心期刊论文,但她最终也获得了学位; 所以,我虽然仅发表 2篇核心期刊论文,但也应该可能申请到博士学位。 博士生根据去年毕业的一位学生的具体情况,推断自己也应该能够获得博士学位,尽管学校对申请博士 学位者曾有明确规定。 类似这样的推理,称之为“援引先例的推理”。 其形式可以表示如下: 规则 R 规定:对所有的 x而言,如果 x具有性质 F,那么 x具有性质 G; 但是,在 C 情况下, a 具有性质 F,却不具有性质 G; 所以,规则 R 必须改变、限定,或者提出另外一个新的规则以适应 C 情况。 在评估援引先例的推理之可靠性时,以下三个批判性问题需要考虑: 问题 1: 规则 R 是否确实指出对所有的 x而言,如果 x具有性质 F,那么, x具有性质 G。 如果不是,那么,相应的推理就会犯“前提虚假”这一谬误。 问题 2: 是否能够解释 C 情况事 实上并不和规则 R 形成冲突。 如果能够解释 C 情况事实上并不和规则 R 形成冲突,那么,相应的推理就会犯“援引先例不恰当”这一谬误,即所援引的先例事实上并不支持结论。 问题 3: C 情况是否是人们已经认可的规则 R 的一个例外,它并不要求对规则 R 进行修改。 如果确实如此,那么,相应的推理就会犯“援引先例不恰当”这一谬误。 六、根据信息源性质的论证 该类合情论证模式的前提涉及到对和断定命题相关的主体进行考察,其中包括主体的处境、影响、个人品性,做出具体断定时的客观性以及主体的数量。 根据信息源性质的论证中所涉及到的推理主要包括,根 据知情地位的推理、诉诸权威的推理、根据品性的推理、根据偏见的反驳性推理以及根据公众意见的推理。 (一) 根据知情地位的推理 所谓根据知情地位的推理,就是根据某人处于能够了解某种信息或知道某种知识的地位,进而推断出某人的有关断言是正确的。 例如,两位游客第一次来到乌鲁木齐,他们向一位店主问路: 游客甲:请问往长途汽车站的路怎么走。 店 主:往前走,过了前面的大桥之后再向东 2公里即到。 游客甲:谢谢您。 (游客甲接着对游客乙说)那咱们就顺着大桥的方向走吧。 游客甲实际上进行了如下推理: 店主能够知道长途汽车站的具体位 置, 170 店主告知了长途汽车站的具体位置, 所以,店主告知的长途汽车站的具体位置是正确的。 在上例中,结论之所以能够得出,关键在于游客甲认为店主生活在那个城市,所以他能够知道长途汽车站的具体位置。 这样的推理,就是“根据知情地位的推理”。 其形式可以表示如下: a 能够知道 A是否为真(假), a 断言 A是真的(假的), 所以, A是真的(假的)。 在评估根据知情地位的推理之可靠性时,以下三个批判性问题需要考虑: 问题 1: a是否确实能够知道 A为真(假)。 如果 a事实上并不能够知道 A为真(假),那么,相应的推理就会犯“知情地位虚假”这一谬误。 问题 2: a 是一个值得信赖的、可靠的信息源吗。 如果事实上 a 是一个不具有可信赖性的信息来源,那么,相应的推理就会犯“忽略知情者缺乏可信赖性”这一谬误。 问题 3: a 确实断言 A是真(假)吗。 如果 a事实上并未断言 A是真(假)的,那么,相应的推理就会犯“虚构断言”这一谬误。 (二) 诉诸权威的推理 权威指的是可靠的信息来源,具体包括某一特定学科领域的专家,以及另外一些其意见值得被接受、被引证或请教的人。 所谓诉诸权威的推理,就是根据某一 领域具体权威的意见,进而断定某一观点的可接受性。 例如,以下是某公安局长和一位刑警之间的一段对话: 局长:死者究竟是因何而死。 刑警:是由他杀所致,尽管案发现场好像有自杀的迹象。 这一点,法医已经进行了鉴定。 刑警实际上进行了如下推理: 法医断言,死者是由他杀所致; 所以,死者是由他杀所致。 结论之所以能够推出,关键在于法医关于死者原因的断定可以被接受。 类似这样的推理,称之为“诉诸权威的推理”。 其形式可以表示如下: E 是 D 领域的权威, E 断定 A是真的, A属于 D 领域的命题, 所 以, A是真的。 171 在评估诉诸权威的推理之可靠性时,以下五个批判性问题需要考虑: 问题 1: E 是 D 领域的真正权威吗。 如果事实上 E 并不属于 D 领域的权威,那么,相应的推理就会犯“虚假权威”这一谬误。 问题 2: E 确实断定 A 为真吗。 如果不是,那么,相应的推理就会犯“虚假断定”这一谬误。 问题 3: A和 D 领域有关吗。 如果事实上 A和 D 领域无关,那么,相应的推理就会犯“结论和权威的有效领域无关”这一谬误。 问题 4: 如果在 D 领域的权威不只一位,那么, A 和其他权威的观点相一致吗。 如果不一致,那么,相应的推理就可能犯“忽视其他权威”这 一谬误。 问题 5: A 和 D 领域中已为大家所认可的那些知识相一致吗。 如果不一致,那么,相应的推理就会犯“结论与已有知识相悖”这一谬误。 (三) 根据品性的推理 所谓根据品性的推理,就是根据具体人的品性来推断其所持观点的可信性。 如果根据具体人的品性推断出其所持观点是值得相信的,那么,称该类推理为根据品性的肯定性推理。 反之,如果根据具体人的品性推断出其所持观点不可相信,那么,称该类推理为根据品性的否定性推理。 例如, 斯蒂芬是一个诚实的人, 所以,她关于自己没能按时完成工作的解释是可信的。 在以上推理中,根据斯蒂芬在以往表现出来的具体品性推出了相应的结论:斯蒂芬关于没能按时完成工作的解释可以相信。 这种推理,称为“根据品性的推理”。 其形式可以表示如下: 如果 x具有良好的品性,那么, x的主张 A应当被接受; a 具有良好的品性; 所以, a 的主张 A应当被接受。 在评估根据品性的肯定性推理之可靠性时,以下三个批判性问题需要考虑; 问题 1: a 确实是一个具备良好品性的人吗。 如果事实上并非如此,那么,相应的。批判性思维和论证逻辑合情论证(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用的首推论证逻辑。 一、论证逻辑与批判性思维培养 多数批判性思维理论家主张既要开设专门的批判性思维课程,也要利用各门具体学科的讲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人格品质。 基本策略是,吸引学生担当需要进行合理判断或评估的任务;帮助他们发展完成这些任务的智力资源;提供尊重批判性思维的环境,激励和支持学生尝试批判地思维和参加批判性讨论。 20 世纪 70 年代,人们就利用小电影教授批判性思维;近年
对立的观点,并解释为什么你不同意它并向你的读者表明,为什么 你的观点更好。 形成大纲对你有两方面的帮助:其一,帮助你勾勒出你将需要研究的重点:你也许注意到有些论证的部分需要更多支持;另一些论证的部分早已有充足的证据。 其次,它规定你的方向,成为向导。 有时,当作者面对白纸或空荡的计算机屏幕时,感到迷茫,大纲能助你记得你想写什么。 它也能帮你保持写作是有组织的,因为他帮你记起思想和证据应向哪里发展
相一致,用预备性条件公式表述如下: 在 S 的话语之前并不接受 C 接受 P 认为 P 能为 C 提供充足的逻辑支持 28 人们为什么会确信别人提出的观念或信息。 这是因为直接体验在很多情况下是不可能的。 比 如,谁也不会真的会想去印证以下问题:在马路上溜达真会被车撞上吗。 子弹真能打死人吗。 想活着真要吃东西吗。 我们接受信息时,为了保证信息提供者的可靠性,在多数情况下
20 区域多家代理制模式 ......................................................................................... 20 区域总代理制模式 ....................................................................................
念苏州。 二十年时光流转,带来了富足入奢癿享叐,余下癿, 更多是对旧时苏州癿想念。 那些多年前丌可奢望癿梦想已成寻常,而从前质朴自然癿生活却又如 隔丐般难以寻到。 “弻去来,田园将芜胡丌弻。 ” 故园依旧在,桃花已然红,石板路苔青初褪,院中云水一样冰冷甘甜 … 还好,我们还有弻去来。 归去来,苏州故园,人文别墅。 以新建筑构造苏州新生活, 最能还原你记忆中醇粹癿苏州味。 似是故人归 灵魂 何来
面的策划营销工作的重要标尺,同时,他又是自成一体的的严密科学系统。 一 销售周期划分及控制 销售策略 .营销思想(全面营销): 全过程营销 全员营销 .销售网络: 专职售楼人员(销售经理、销售代表) 销售代理商(销售顾问) 兼职售楼员 .销售区域:紧扣目标市场和目标客户 .销售阶段: 第 29 页 共 340 页 内部认购期 蓄势调整期 开盘试销期 销售扩张 期 强势销售期 扫尾清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