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价值论古典经济学华师版(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资本论 》 第一卷会说正常价格等于价值呢。 马克思依据抽象的逻辑推理得出的劳动价值论 , 仅仅是为了争辩而提出的一种论断。  萨缪尔逊认为 , 转型是不必要的:  除原始经济外 , 可以容易证明价值与价格的非一致性;  马克思的转型计算只适用于各部门有机构成都相等的情形;  即使为了证明剥削存在 , 价值计算也是多余的;  转型问题的实质  否定非劳动生产要素对价值决定的影响  割裂了价值决定与价值分配的关系  割裂了生产过程和交换过过程的关系  割裂了价值形式和内容的联系  混淆了价值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三、劳动价值论的争论 1. 关于价值决定的机制:供求是否决定价值。  两种涵义的社会必要劳动与价值决定的关系  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  价值与价格的关系  均衡价格论与劳动价值论的关系 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共同决定价值 t139。 t1 t2 t239。 V QE E Q139。 Q1 Q2 Q239。 P1 P2 Q P O 2. 关于价值形成的领域:非物质生产领域是否形成价值。 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的两个定义 如果说非物质生产领域也创造价值,其边界该如何确定。 按照宽派观点,如何改写马克思的商业理论、银行理论以及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生产劳动一般:按产品性质划分 产 品(使用价值) 物质产品 精神产品 物质财货 物质服务 精神财货 精神服务 满足物质需要 满足精神需要 生产劳动一般:按产品形态划分 产 品(使用价值) 有形产品(财货) 无形产品(服务) 物质财货 精神财货 物质服务 精神服务 满足物质需要 满足精神需要 3. 关于价值创造的源泉:非劳动要素是否创造价值。 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决定的关系 不同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比较 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关系 价值原型与价值转型(价值一般与价值特殊) 从部门内部看:价值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一命题本身就肯定了非劳动要素对价值决定的影响。 11nijjnijjtiiiqiTvtQ   定理 1: 价值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i j i j i i j i j iV q v t p v    定理 2: 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成正比 定理 3:劳动生产率由多种因素决定 ( , , , , )ijji ij ij ij ij ij ijijqp f L K T M Nt结论:从逻辑上看 , 即使假定价值是劳动时间的一元函数 , 但由于决定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多元函数 , 所以 , 价值实际上是多元函数的隐函数或复合函数 ,非劳动要素参与价值决定。 ( 一 ) 导论:地租理论面临的难题 1. 土地 ―― 所有自然资源的统称 2. 地租 ―― 经济学意义上的地租是纯粹为使用土地而支付的费用 四、马克思的地租理论 3. 租金 ―― 租地农场主为取得土地的经营权而必须向土地所有者支付的一切报酬的总称。 它除了上述真正的地租之外 , 还包括投入土地的固定资本的折旧和利息以及一部分平均利润和正常工资的扣除。 4. 土地价格:土地的买卖价格 , 是地租的资本化 , 等于地租除以平均利息率 5. 地租难题:地租理论的难题:如何在劳动价值论和平均利润理论基础上阐明地租的来源。 11 11 1 1CW K ( 1 39。 )niin n n n ni i i i ii i i i in n ni i ii i iL PP P VM              社 会 总 不 变 资 本+社 会 总 可 变 资 本+利 息 + 企 业 家 收 入6. 古典经济学(李嘉图)的地租理论的矛盾 (1) 关于绝对地租的争论  统计学家坚持存在绝对地租 , 李嘉图否定绝对地租  马克思的评判:统计学家是对的 , 李嘉图是错的  李嘉图为什么否定绝对地租的存在。  忽略了土地所有权的垄断  错误地理解等价交换 (2) 级差地租理论与劳动价值论的矛盾 部门 土地等级 投资 劳动耗费 产量 价值 利润 级差地租 部门利润率% 单个 总量 农业 劣 50 60 1 60 60 10 0 10 中 50 60 2 60 120 10 60 优 50 60 3 60 180 10 120 工业 劣 50 60 1 60 60 10 - 140 中 50 60 2 60 120 70 - 优 50 60 3 60 180 130 - 总计 300 360 720 240 180 注:资本有机构成 4: 1;剩余价值率 100% 7. 地租理论在马克思经济学体系中的地位 1) 地租是现代社会三种收入之一 2) 地租是马克思经济学范畴体系中最具体范畴 3) 地租理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最终完成 4) 马克思地租理论的手稿性质 (二) 马克思级差地租理论及其矛盾 土地等级 投资 劳动耗费 产 量 个别生产价格 实际生产价格 市场生产价格 利润 级差地租 虚假社会价值 A 50 60 1 60 24 60 10 0 360 B 50 60 2 60 48 120 10 60 C 50 60 3 60 72 180 10 120 D 50 60 4 60 96 240 10 180 合计 200 240 10 240 600 40 180 注:有机构成 4: 1; m’= 100% ; p’= 20% 1. 虚假社会价值之谜 关于级差地租 , 一般应该指出:市场价值始终超过产品总量的总生产价格 10夸特的实际生产价格是 240先令;但它们要按 600先令的价格出售 , 贵 250% 这是由于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础上通过竞争而实现的市场价值所决定的;这种决定产生了一个虚假的社会价值。 —— 马恩全集 , 第 25卷 , 第 744- 745页 2. 对“谜”的各种解释 1) 流通说: 虚假社会价值来自工业部门剩余价值的转移。 此说坚持了等量劳动创造等量价值的劳动价值论 , 但违背了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平均利润理论。 2) 生产说: 虚假社会价值是由农业部门内部创造的。 此说坚持了平均利润理论 , 但违反了劳动价值论。 (三)马克思绝对地租理论及其矛盾 1. 绝对地租产生于土地所有权的垄断 2. 农业绝对地租来源于农产品价值和生产价格之间的差额 3. 农业绝对地租的条件: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资本有机构成 绝对地租的来源 部门 投资 资本有机构成 价值 生产价格 价值- 生产价格 工业 100 80c:20 v 120 120 0 农业 100 60c:40 v 140 120 20 假定:剩余价值率= 100 % 绝对地租图式 : C1 V1 M1 农业部门生产价格 绝对 地租 工业部门生产价格 C2 V2 M2 4. 绝对地租来源与绝对地租本质规定之间的矛盾  当农业资本有机构成赶上和超过工业资本有机构成时 , 绝对地租源何而来。  即使在马克思时代 , 工业部门也存在土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