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管理研究报告195期(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重要,但是我们往往在成长的思维上容易疏忽这两方面。 □ 企业小,是小在心态 人才有了、组织建立了、机制也建立了,那有足够的资金来成长吗。 要成长,而且是快速成长的话,资金是永远不够的,怎么办。 成长不是唯一的一条路,当没有资金的时候,不见得要选择成长,资金真的那么《高层管理研究报告》总第 195 期 11/25 难找吗。 其实不是那么困难,只要有好的经营团队、好的成长方向、好的成长模式,要找到资金并不难,难的是经营者的心态。 公司小的时候,经营者很容易陷入“我说了算 ”的心态,凡事自己全权做主。 但是如果要成长,就要调整、建设不同的心理。 中、大型企业的经营者,必须要有健康的心态和专业化的观念,包括帐目透明化、公私分明。 在财务面之外,还要思考可能有其他人要参与经营,让能力有新的布局,形成分权的状态。 这需要经营者改变习惯,如果没有准备好,就会与加入的伙伴产生冲突。 虽然我是从思考策略、组织、人才的顺序来谈成长,但是最关键的还有资金。 除非本身财力非常雄厚,没有资金,所有的东西都不用谈,最后一定会面临资金的问题。 联强在扩展海外市场时,会寻找并购或合资的机会。 我们在选择合作伙伴的 时候,最重要的是考虑对方的经营理念和经营的过程,了解他们国际历练和专业化的程度、内部的费用与制度,需要查帐的时候,是面有难色还是认为理所当然,公私是否分明。 彼此都有正确的心态,以后才能以专业对专业。 谈过了思考、机制、组织,再回过头来看“寻找成长之路”,这是最复杂的地方。 制度需要建立,而且不断运作。 我们常看到很多中小企业,觉得自己缺乏制度,拚命地做制度,订出制度来以后,就停下来了。 制度建立好后,不只是要有,还必须要不断地持续运作,从运作中持续检讨,持续钻研改善,才能把一个制度变好,从好再进展到特有的 knowhow,成为竞争优势。 如果不能做到这一步,只是跟别人一样,或是比没有制度的人好一点点而已。 除此之外,组织还需要一套良好的管理机制,持续维持运作的品质。 人是会松懈的,大家习惯了之后,也许前三个月、三年都做得不错,但是后面很可能一轻忽,就慢慢开始退化、走样了。 持续经营企业真的是非常辛苦的。 企业的成长和个人的成长,道理是完全一样的。 个人的成长之路,非常重要的是,一开始是否站对姿势。 如何练马步,是年轻时候的第一个要务。 □ 雾里练功,就是练洞见的马步 站对姿势,就是要有正确的价值观。 第一,绝对不要捡容易的事 情做;第二,绝对不要做违法的事情。 做生意走捷径,就是违法的事。 公司的 SOP 就是法令,不要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只有面临困难,才会启发思考解决。 思考困难、尝试解决,这样的体验就是练功,很辛苦,但是越练就会越熟悉,能力就越强。 就是要多思考,只有思考才能让我们对事物更加了解,产生洞悉力,才能了解所处的产业、产品的特质。 具备洞悉力,就会渐渐看见未来的变化。 《高层管理研究报告》 2020 年第 39 期 12 /25 练功就像在大雾里面,年轻时只能看到眼前三公尺,越练功越强,慢慢可以看到前面五公尺。 未来永远是个朦胧的东西,谁看得见。 不断思考,培养洞悉力,就会增长对未来的看法。 企业要成长,要从了解产业开始;个人要成长,要看到在职涯、领域中往更上一层楼的能力、条件是什么,今天就开始点滴储备培养。 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有洞悉力,就会意识到未来的条件,就可以从今天开始准备朝未来的方向调整,就会开始成长。 我认为这是个人成长非常重要的方法。 怎样养成思考的习惯。 尝试从多面向、长期、无形、相对切入,思考就会通透,品质就会提升。 人的本性常只看到有形的东西,无形的东西都看不到,我们思考往往只看今天,试着思考十年以后的情形。 思考是一切的核心,要建立思考的五大习惯,就是思考习惯、整理习惯、系统习惯、结 构习惯、分析习惯,整理是做书面的整理;系统就是把相关的都拿出来,找出关联;结构就是层次,整理出非常清晰的架构;显现出意涵,就是分析。 只有不断的思考,才会产生思考的“品质”。 有思考的品质,又常思考,就会产生“敏感度”。 敏感度很强,表示他有 sense( 感觉 )、 sensitivity( 敏感性 )。 思考的品质好,洞悉力、拆解力就深,很容易一针见血找到重点,这叫做敏锐度。 我们看很多优秀的人或公司,培养的源头全部都是思考。 经常思考,我们的脑子就会像一个结构很好的资料库,外面一有变化,资料库就可以马上处理反应。 最后, 给各位一个最重要的建议,就是“多思考”,自然而然,我们谈的很多事务,都可以迎刃而解。 ■ 杜书伍先生: 现任联强国际集团总裁兼执行长。 首创销售、配送、维修三合一的创新经营模式,在杜先生的领导下,联强国际集团已成长为亚太最大 3C通路商,被入选美国《商业周刊》评选的全球 IT百强,并获“台湾十大国际品牌”、“台湾最佳管理企业”等殊誉,杜先生个人也被推选为“台湾信息产业开拓史十大关键人物”。 联强国际( Synnex)集团: 深耕高科技通路领域达三十年,是针对高科技产业供应链提供整合型服务的公司。 目前营运据点遍布全球 16个 国家与地区、 141个城市, 2020年集团全球高科技供应链整合服务的营运规模达 ,为全球第三大、亚洲第一大高科技通路公司。 《高层管理研究报告》总第 195 期 13/25 ●风险投资专题 十二潜规则 随着风险投资基金对中国市场的渗透日益深入,其背景和成分也日益复杂,企业与投资方的潜台词也更加丰富。 想把 VC( Venture Capital,风险投资 )们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无疑需要一双慧眼:鲜花背后可能是陷阱,暴风眼里可能最安全。 规则一:原来 VC 也讲等级 资本市场本身就是多层级的,投资机构和企业的位置泾渭分明。 在智慧方面,大基金与小 基金没有必然的差别,就象卡车司机不一定比跑车司机技术高超一样。 两者的区别首先在于资金运作规模,大项目私募时金额已经相当可观, IPO(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首次公开发行股票 )时更涉及数十亿计的股票承销。 其次是成本,不同水准的基金运作成本天差地远,重量级不够的项目取得的投资收益,根本无法覆盖大基金的成本。 大型投资机构是摩根、凯雷、软银;中型的有联想投资等大陆、港台风投机构和刚刚进入中国试水的海外基金;小型基金多由海外证券机构或华人发起,对行业的专注度较高。 风投领域虽无明文规定却是 等级分明,具体企业适于哪个级别的风投机构,是不言自明的。 规则二:越投越贵,越贵越投 风投最先在国内“试水”阶段投资的项目,一般只有几十万,一百万的很少见。 随着中国概念在国际资本市场名声鹊起,专利投资中国的 VC 募集到的金额日益庞大。 对 VC 来说,投资 200 万美金的项目与 2020 万美金的项目,花费的时间基本相同。 所以总的来说呈现越投越贵、越贵越投的现象。 但投资机构又有分散风险的理念,计划投入中国 IT 业的 1 亿美元,分散投到 50 家比集中投入 5 家风险小得多。 为此风投选择结伴而行,比如 2020 年 10 月,摩根、英联、鼎 辉三家,联手向蒙牛投入2600 万美元。 分别管理着成百亿资金的三家投资机构,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分散风险。 还有一重动机是搭便车,一家机构花精力考查项目,其它机构直接跟进。 被搭便车的机构不仅不以为忤,反而将其视为四两拨千斤的杠杆。 比如完成对项目的审查后投入 1000 万,其它三家机构各跟进 1000 万( 企业共获得 4000 万 ),对牵头机构来说,等于以 1 块钱带动了 4 块钱,杠杆比为 1:4。 《高层管理研究报告》 2020 年第 39 期 14 /25 规则三:注重人脉 通过邮件发送的商业计划书,超过 80%都将在 5 分钟内被否决。 风投行业的条条框框本来就少,虽有规则,但投与不投,常在一念 之差。 而且,在风险遍地的情况下,投给朋友介绍的企业,总比投给完全不摸底的企业强些。 投行机构、专业中介机构( 会计师所、律师所、财务顾问公司 )、财经媒体和被投资企业,构成若干相互交叉的“圈子”。 回过头来看,成功获得投资的企业, 90%以上得益于圈内人的推荐。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风险投资极为重视创业者的为人。 所以,从熟悉且信任的人那里得到企业者的信息,会得到风投极大重视。 规则四:近地缘 北京和上海是最受风险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家青睐的地方。 而海外的经验,比如在硅谷,一般的风险投资家只投资在方圆 30 公里左右范围的公司 ,如果你要拿到这个风险投资家的钱的话,没办法你就搬进去吧。 原因其实也不是很难理解,因为风险投资本身就是要如何去建立公司,如果风险投资家每三个月才去拜访这个公司一次,跟管理层用电话来沟通,那肯定是没效率的。 你要跟其他的董事,或者是跟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要有非常密切的接触,一个礼拜去拜访一次,去讨论一下业务发展的情况等等,才有效果。 所以一般的风险投资企业取向是,投在它办事处附近的一些企业。 规则五: VC 是最昂贵的融资方式 融资,本质上是企业与投资人,就风险分担与收益分配达成的一种制度安排。 企业都懂得关心基金对自 己的估值,殊不知基金对自己也有估价。 这个价就是预期回报率:从被投资企业的成功退出获得的内部收益率,与实现成功退出的概率相乘。 预期回报率的高低,取决于资金所有者的“贪婪”程度,主流的量化模式简称 CAPM( 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 比如一个企业所在行业的平均投资收益率为 33%、国债利息率为 3%,通过这样的测算,投资人希望的回报率为每年 48%。 通俗地说,如果 3 年后能够成功地从企业退出( 企业上市或高溢价出售 ),投资人要求的总回报率在 324%以上。 即给你 1000万, 3 年后要拿走 3240 万。 实际上,由于中国经济的走强及企业的优异表现,风险投资从成功上市企业获得的回报率,远高于 300%。 可见,接纳风投是世界上最最昂贵的融资方式,资金估值公式客观地说明了,风险投资高回报率预期的依据。 规则六: VC 失手是常事。 VC 可能会给经评估有 40%概率会倒掉的企业投资。 因为一旦该企业成功,将给《高层管理研究报告》总第 195 期 15/25 VC 带来 500%的回报,项目的预期回报率为 300%(即: 500% Χ 60%)。 所以看似勇猛地追逐风险的 VC,实质上追求的是高额回报,风险和收益只要匹配就会有人问津。 如果要求基金投资成功率高于 95% ,期满清盘时计算总的内部收益率( IRR,即为使项目净现值为零的折现率数值 )恐怕不到 10%,而将投资成功率降低到 80%,总的内部收益率也许会超过 30%。 从以往风投总的业绩看,它们每投入十个项目有两三个亏本、三四个持平只有两三个成为明星。 所以,衡量风险投资家的成功,是看他做成的明星项目、基金的总收益率有多高,而不是他是否有过投资败绩。 为追求高成功率,过多地拒绝企业的投资申请,被拒者中难免会有携程、分众那样的“好苗子”。 成功的 VC 专家从不自我标榜“从未失手”,那会招内行笑话的。 总之,创业型企业的有形资产少、无 形资产难以量化,它们的亮点只有一个:高成长性。 风险的厌恶者如银行,唯恐避之不及,只有风险的偏好者为追逐高额收益,才会投资这样的企业。 但风投先要确认,从企业取得的收益,能与风险相匹配。 简言之,你的企业值得风投来冒险。 随便一个中小规模的基金都有不下十名分析师,各人都有专长的投资领域,对目标行业的宏观、微观情况了如指掌。 以上六条只是他们分析项目、制定方案、实施投资过程中最常用到的规则。 规则七:拔苗助长、落袋为安 投资人相信:一鸟在手胜于十鸟在林。 而且,绝大多数风险投资机构,是靠募集组建的有限合伙制公司,存续期 为 5 到 10 年。 只提供资金不参与经营的有限合伙人,仅以其出资为限承担责任,风险投资专家则为普通合伙人。 快进快出是他们的理想,只有退出变现,风险资本才能流动、循环。 通俗地说,如果被投资企业是棵摇钱树,风投则试图高价卖掉这棵树。 亲自摇树、乐此不疲的,不是真正的风投。 被投资企业的发展阶段可粗略分为:种子期、创建期、扩展期和成熟期。 风投资本在四个阶段企业的分布大致为 12:22:42:24。 当可供投资目标众多时,风险投资趋向于涉足较为成熟的企业。 在投资过程中如果有套现机会,比如高溢价私募、首次公开募集( IPO)之时, VC 一般会套现一笔远远超过初始投入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