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考研辅导(盛世清北)通信类考研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 、 信息与通信工程系 设有 、 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两个硕士和博士学位授权,其中通信与信息系统为国防科工委和北京市重点学科。 拥有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学位授予权、博士后流动站和特聘教授岗位。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信息传输新方法、通信与遥测遥控系统、电子综合与总线技术、机载和星载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技术 、机载相控阵雷达系盛世清北教 中国名校考(保)研考博辅导权威 统、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卫星组合导航与定位技术等。 在上述研究方向已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获得多项国家级和部级的科学发明和科技进步奖励。 ( 2) 、 电子科学与技术系 在紧缩场测量、微波成像、电磁兼容等方面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多项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承担国防、 863 计划、国家自然基金等项目多项,年均科研经费 20xx 万以上。 目前拥有电磁工程和电磁兼容两个专业实验室,拥有电子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和特聘教授岗位。 主要研究方向:微波天线工程、计算电磁学与雷达目标特性、电磁散射与辐射测量 技术、微波电路与射频仿真技术、微波成像理论与技术、微波遥感理论与技术、电路与系统设计、测试及评估、电磁兼容理论与应用、高速集成电路信号完整性、通信网络技术、虚拟仪器与自动测量控制系统、抗干扰理论与应用、 SOC 片上系统设计、集成电路设计和电路制造工艺。 硕士生招生专业: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电路与系统、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集成电路设计、遥感传输与处理。 另外工程硕士:电子信息工程领域和集成电路设计工程领域。 ( 3) 、 光电与信息工程系 光电与信息工程系目前主要有下列一级和二级学科:光学工程、交通 运输工程、物理电子学等。 其中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排名列全国第 2 名。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光纤与光电信息系统;交通信息工程;红外成像与探测;现代通信与声光信号处理;测控信息工程等。 盛世清北教 中国名校考(保)研考博辅导权威 在天空地一体化网络与现代空管系统、扩频通信与声光信号处理、光纤信息传输系统、航空数据链、石油测井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 在空天地一体化空中交通服务网关集群平台、扩频通信与声光信号处理方面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励。 目前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863 计划、国防基础研究、航空基金、航天基金等大量科研项目。 北京理工大学 ( 1) .通信系统理论与技术:主要研究军用和民用通信系统理论及其关键技术,包括无线通信、抗干扰通信、卫星通信、通信信号处理、通信网络理论与技术、软件无线电技术等。 ( 2) .移动通信理论与技术:主要从事未来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包括信源编码、信道编码、高效调制解调、自适应传输技术和技术体制等)、新型军用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结构、传输技术等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 3) .信号与图像处理:主要研究信号与图像处理在通信、雷达、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的应用,包括非平稳、非线性 系统处理,时空二维信号处理,阵列信号处理,自适应信号处理,实时图像处理,图像制导,遥感图像处理,图像信息隐含技术,成像理论与技术,生物医学信号处理,实时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等。 ( 4) .信息处理理论与技术:主要包括信息获取技术,信源编码理论与数据压缩技术,语音、视觉、听觉信息处理,多媒体信息处盛世清北教 中国名校考(保)研考博辅导权威 理,数字水印技术,版面分析与文字识别,高速并行信息处理系统设计与软件编程,人工神经网络与智能信息处理,信息处理系统在单片集成等领域的研究。 ( 5) .信息安全与对抗理论与技术:主要从事信息与信息系统体系结构及 安全、信息科学技术与安全对抗、雷达对抗、通信对抗、网络安全与对抗、信息加密与安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 6) .目标探测与识别理论与技术:主要研究利用电、红外或可见光等多种传感器获取目标信息、检测与识别目标的新理论和新技术,包括:雷达与多谱段图象系统等信息系统新体制新方法,各种时空环境下信息获取与处理,雷达对抗,干扰与反干扰,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智能信息处理与目标识别等领域的研究 北京交通大学 学院不仅具有一流的师资,还具有一流的实验室,一流的研究和实验环境,承担着博士、硕士研究生及本科生的培养任务 和大量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任务。 在科研平台方面,电信学院拥有大批高水平的国家级科研平台和教学平台,其中有 “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下一代互联网互联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轨道交通运行控制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全光网与现代通信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电磁兼容”国家级认证实验室,以及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电工电子教学基地、通信工程国家级特色专盛世清北教 中国名校考(保)研考博辅导权威 业建设点等。 近年来,教学与科研水平显著提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年研究经费过亿元,获得了多项国家级的教学与科研成果奖。 上海交大 本学科围 绕信息与通信工程中的信号与信息处理技术,重点发展了通信信号处理、多媒体信号与信息处理、统计信号处理、光波与微波信号处理等四个主要研究方向。 本学科在信号与系统教研室、图像通信与信息处理研究所、光纤通信技术研究所基础上,先后建立了信号处理与系统研究所、 “ 数字媒体处理与传输 ” 上海市重点实验室、 “ 区域光纤通信网与新型光通信系统 ” 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和教学基地。 并先后与美国 TI(德州仪器)公司联合建立了 DSP 技术中心、与美国朗讯贝尔实验室建立数字语音处理联 合实验室。 近几年还 建立了上海 交大 微软( Microsoft) 联合研究院、上海交大 IBM 联合研究院、上海交大 微开上海研发中心( Micronas)联合实验室等。 上海复旦 通信工程本科专业自 1994 年设立以来,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通信工程高级专门人才,受到了国内外著名通信企业和 IT 行业的高度重视。 通信工程专业培养的学生有良好的数理基础,掌握通信工程的基础理论和方法,掌握电子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基本技能,学习现代通信盛世清北教 中国名校考(保)研考博辅导权威 和网络新技术。 培养的学生在通信工程领域具有初步的研究能力和一定的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 可从事通信工程领域内的 移动通信、光纤通信、数据通信和网络等方面的研究、教学和技术工作。 三、院校师资 北京大学 ( 1)、 杨芙清 计算机软件科学家 教育家 1958 年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研究生毕业。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北京大学信息与工程科学学部主任、软件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召集人。 从事系统软件、软件工程、软件工业化生产技术和系统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主持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多道运行操作系统和第一个全部用高级语言书写的操作系统。 倡 导和推动成立北京大学计算机科技系, 1983— 1999 年担任系主任期间,将该系建成国内一流和国际知名的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 在国内率先倡导软件工程研究,创办了国内第一个软件工程学科;开创了软件技术的基础研究领域;主持了历经四个五年计划的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一青鸟工程,为国家软件产业建设提供了技术基础;创建了软件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促进了科研成果产业化。 提出“ 人才培养与产业建设互动 ” 的理念,创建了以新机制、新模式办学的示范性软件学院。 为我国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学科建设和软件产盛世清北教 中国名校考(保)研考博辅导权威 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发表论文 150 余篇,著作 8 部,培养了百余名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多次荣获国家或部委级科技成果奖励及荣誉称号。 1991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 2)、 王阳元 微电子学家 1958 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 北京大学信息技术学院微电子学研究院教授、首席科学家。 主持研究成功我国第一块 3 种类型 1024 位 Mos动态随机存储器,是我国硅栅 N 沟道 Mos 集成电路技术开拓者之一。 提出了多晶硅 “ 应力增强 ” 氧化模型、工程应用方程和掺杂浓度与迁移率的关系,对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研究了亚微米电路的硅化物/多晶硅复合栅结构的应力分布。 发 现磷掺杂对固相外延速率的增强效应以及 CoSi2 栅对器件抗辐照特件的改进作用。 提出了 soI 器件浮体效应模型和改进措施。 发展了新型 soI 器件结构,与合作者一起提出了超高速多晶硅发射晶体管的新的解析模型和先进双极工艺技术。 近期又研究亚 微米器件和集成电路技术以及微机电系统 (MEMs)。 多次荣获国家或部委级科技成果奖励及荣誉称号。 1995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 3)、 何新贵 计算机软件科学家 1960 年和 1967 年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本科和研究生毕业。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首任院长、学院学术委员会主 任。 长期担任中国载人飞船工程软件专家组组长,负责该工程的软件工程总体方案盛世清北教 中国名校考(保)研考博辅导权威 的设计和实施,并实施工程级的软件质量保证工作。 全程担任我军大型软件工程 “ 军用共性软件系统 ” 的技术负责人和总设计师,负责该工程的总体设计和实施等全面工作。 学术上长期从事计算机软件和人工智能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提出了最优分段逼近、加权模糊逻辑、模糊分布值逻辑、可执行模糊语义网络、模糊 H 网、主动模糊网络、模糊推理网络、加权神经元网络、以及过程神经元网络等的理论与技术。 对边缘学科 “ 知识处理学 ” 的建立和发展起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至20xx 年,发表第一 作者学术论文 140 多篇,并著有《模糊知识处理的理论与技术》、《模糊数据库系统》、《知识处理与专家系统》、《过程神经元网络》和《 THE IMPLEMENTATION OF AMuLTI— BACKEND DATABASE SYSTEM》等 11 部中英文专著。 获国家或部委级科技进步奖19 项,其中 12 项排名第一。 20xx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4)、 解思深 (双聘 ) 物理学家 1965 年毕业干北京大学物理系。 1983 年在中科院物理所获理学博士学位。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兼任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 1987 年一 1992 年主要研究高温氧化物超导体的合成、相关系和晶体结构。 在超导氧化物体系的相关系和晶体结构测定上有过重要的贡献。 编写《高温超导》一书,合著《高温超导电性》一书。 曾获 1989 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1991 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和 1998年中科院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1 年至今主要从事富勒烯及其相关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和物理件质的研究,是国内最早开展 C60、碳纳米盛世清北教 中国名校考(保)研考博辅导权威 管有关工作的少数单位和个人,并开展了介观系统中的光电特件的研究。 1992 年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碳纳米管的研究,在定向碳纳米管的制备、结构和物理件 质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进展。 先后在SCIENCE、 NATU。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考研辅导(盛世清北)通信类考研报告(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