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力特方案(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小于管子外径,且不应小于 100mm,管子对接焊缝与支、吊架边缘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 50mm。 同一直管段上两对接焊缝中心面间的距离:当公称直径大于或等于 150mm 时不应小于 150mm;公称直径小于 150mm 时不应小于管子的外径。 3) 不宜在焊缝及其边缘上开孔,当不可避免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当必须在焊缝上开孔或开孔补强时,应对开孔直径 倍或开孔补强板直径范围内焊缝进行无损检验,确认焊缝合格后 ,方可进行开孔。 补强板覆盖的焊缝应磨平。 焊件的切割和坡口加工采用氧乙炔焰等热加工方法,在操作过程必须除去坡口表面的氧化皮、溶渣及影响接头质量的表面层,并应将凹凸不平不平处打磨平整。 焊件组对前应将坡口及其内外侧表面不小于 10mm 范围内的油、漆、垢、锈、毛刺及镀锌层等清除干净,且不得有裂纹、夹层等缺陷。 管子或管件对接焊缝组对时,内壁应齐平,内壁错边量不宜超过管壁厚度的 10%,且不应大于 2mm; 只能从单面焊接的纵向和环向焊缝 ,其内壁最大错边量不应超过 2mm; 不等厚对接焊件组对时,薄件端面应位于厚件端面之内,当内壁错边量超过上述规定或外壁错边量大于 3mm 时,应对焊件进行加工。 150 δ 1 δ 1 δ 2 δ 2 150 δ 2 – δ 1≤ 10mm δ 2 – δ 1≤ 10mm ( a )内壁尺寸不相等 ( b)外壁尺寸不相等 150 δ 1 δ 2 150 ( c)内外壁尺寸均不相等 严禁在坡口之外的母材表面引弧和试验电流,并应防止电弧擦伤母材。 施焊过程中应保证起弧 和收弧处的质量,收弧时应将弧坑填满。 多层焊的层间接头应错开。 与母材焊接的工卡具其材质宜与母材相同或同一类别号,拆除工卡具时不应损伤母材,拆除后应将残留焊疤打磨修整至与母材表面齐平。 除工艺或检验要求需分次焊接外,每条焊缝宜一次连续焊完,当因故中断焊接时,应根据工艺要求采取保温缓冷或后热等防止产生裂纹的措施,再次焊接前应检查焊层表面,确认无裂纹后,方可按原工艺要求继续施焊。 定位焊缝焊完后,应清除渣皮进行检查 ,对发现的缺陷应去除后方可进行焊接。 焊接双面焊件时应清理并检查焊缝根部的背面,消除缺陷后方可施焊背面焊缝。 规定清根的焊缝,应在清根后进行外观检查及规定的无损检验,消除缺陷后方可施焊。 焊缝在焊完后立即去除渣皮、飞溅物,清理干净焊缝表面,然后进行焊缝外观检查。 焊缝的外观质量符合规范规定要求。 管道外观检验合格后,对管径不小于 800mm 管环向焊缝进行煤油检验,不合格的焊缝应铲除重焊。 管道焊接完毕后应将焊后表面溶渣及其两侧飞溅物消除 干净,并做好焊接施工记录,贴上焊接标识。 钢骨架 STSCP 复合管及 给水 排水 FRPP 管 安装 对进场材料进行检查其质量标准应符合以下规定: a、管内表面质量应符合下表规定: 序号 名称 指示要求 图示 1 凹陷 h1≤ 2 凸起 h1≤ 3 沟条 h1≤ b3≤ 最大长度 300mm 4 气泡 最大深度度 b2≤ 120mm L≤ 200mm b、管内径极限偏差应符合下表规定: 公称直径 下极限偏差 上 极限偏差 公称直径 下极限偏差 上极限偏差 D300 8 +4 D900 23 +13 D400 10 +6 D1000 25 +15 D500 13 +7 D1100 28 +17 D600 15 +9 D1200 30 +18 D700 18 +10 D1400 35 +21 D800 20 +12 D1500 38 +22 管道采用电熔或热熔连接。 具体注意事项为: 1) 检查焊机电源线接触是否良好,输出端插头是否变形,有无泥沙或电氧化层。 排除造成接 触不良的各种因素。 2) 用万用表测焊机的输入电压,是不在范畴内。 3) 将焊机输入端插入到电熔套筒上,使之保持良好的接触。 保持焊点与安装点的安全距离。 4)校对加热时间和温度,打开焊机调到所需电压。 检查加热板的温度是否控制在工艺要求的范围( 210177。 10℃)之内。 5) 连接机具与接头或管件应正确连接连通, 操作过程中, 不得移动管件或在连接件上施加任何力。 6)操作前应用无色无味的棉布擦干净管道连接面上的污物,管道连接面必须保证洁净、干燥。 焊接时气温不得低于 5℃,否则需采用预热或保温措施。 7)管道在垫板上对正后,将管道插口端做插入深度标记,检查插入深度标记不得少于 10mm,然后将插口顶入(或拉入)承插口内,承插口应连接紧密。 8)注 意观察套筒观察孔的变化及有无异常声音,接头变形及表面温度变化是否异常,如发现冒料应立即停机,分析原因,制定纠正措施并记录在案。 9)焊接完成后,当套筒表面温度降到接近环境温度时方可拆卸扶正器,但 要保证接头不受任何外力影响,确保熔接面在收缩过程中不受损。 管道的装卸与运输 大口径管主要采用机械装卸,装卸时应采用柔韧的皮带、吊带或吊绳进行安装,不得采 用钢丝绳和链条来装卸和运输管道。 管道装卸时应采用两个支撑吊点,其两个支撑吊点位置宜放在管长的四分之一处,以保持管道稳定。 在管道装卸过程中应防止管道的撞击或摔跌,尤其应注意对管端保护。 运输管道车辆要具有足够的本体长度,避免管道出现悬空,并在过程中进行适当的固定,必须遵照制造厂的推荐方法进行管道运输。 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允许使管道发生坠落,互相碰撞,随意辊轧或在地上拖曳等现象。 管道的临时存放 管道和管件装存放在高于地面的位置,并要进行认真的支撑、铺垫和固定,管道一般不能一根压一根直接放置。 管道直接放在地面上时,要求地面平整,不能有石块和容易引起管道损坏的尖利物体,要有防止管道滚动的措施。 不同管径的管道堆放时,应把大而重的放下面,轻的放上面,管道两侧用木楔或木板挡住。 堆放时注意底层管道的承重能力,变形不得大于 6%。 管道在露天存放时应有遮蔽措施,严禁在阳光下曝晒,保持管道的空气流通,以防温度过高。 在雨季应注意遮盖,防雨、防尘。 严禁管道附近有长期明火。 在进行管道和管件安装施工之前,不得拆除端盖和保护部件。 管道安装质量要求 管子切割采用木工锯或粗齿钢锯;管子切口表面应平整,无裂 纹、毛刺、凹凸等;切口表面倾斜偏差不应大于管子外径的 1%,且不得超过 3mm。 管道在施工中径向变形率不宜超过 6%,若超过,均属施工变形过大范围,可采取挖除管区填土,校正后重新填筑。 但其管道径向变形率 90%以上者,应更换管道。 管道试验 压力管道试验 1) 管道水压试验的分段长度不宜大于。 2) 压力试验前应具备下列条件: a. 试验范围内的管道安装工程除涂漆、绝热外,已按设计图纸全部完成,安装质量符合有关规定。 b. 试验用压力表已经校验,并在周检期内,其精度不得低于 级 ,表的满刻度值应为被测 量最大压力的 ~2 倍,压力表不得少于两块。 c. 符合压力试验要求的水源已备齐。 按试验的要求,管道已经加固。 d. 待试管道与无关系统已用盲板或采取其他措施隔开。 e. 待试管道上的安全阀、仪表元件、消火栓、水锤消除器等已经拆下或加以隔离,试验管段不得采用闸阀做堵板。 f. 试验方案已经过批准,并已进行了技术交底。 试验方案交底中应包括:后背及堵板的设计;压力表的选择;排水疏导措施;试验管段的稳定措施;安全措施。 g. 水压试验前,除接口外,管道两侧及管项以上回填高度不应小于 ,水压试验合格后 ,应及时回填其余部分。 3) 试验管段灌满 水后,宜在不大于工作压力条件下充分浸泡后再进行试压,浸泡时间:对于铸铁管、球墨铸铁管、钢管,无水泥砂浆衬里不少于 24h;有水泥砂浆衬里不少于 48h。 对于预应力、自应力混凝土管管径小于或等于 1000mm,不少于 48h;管径大于 1000m,不少于 72h。 4) 管道水压试验的试验压力应符合本方案管道一览表: 5) 水压试验应缓慢升压 ,待达到试验压力后 ,稳压 10min,再将试验压力降至设计压力,停压 30min,以压力不降、无渗漏为合格。 焊接 6) 管道升压时,管道的气体应排除,升压过程中,当发现压力计表针摆动、不稳,且升压较慢时,应重 新排气后再升压。 7) 水压试验中,后背顶撑,管道两端严禁站人;试验时严禁对管身、接口进行敲打或修补缺陷;当试验过程中发现泄漏等缺陷时,不得带压处理。 消除缺陷后,应重新进行试验。 8) 试验结束后,应及时拆除盲板,排尽积液。 排液时应防止形成负压,并不得随地排放,要排入指定的排水点。 9) 管道试压简图如下: 进水管路图 压力表 p 盲板 多级泵 排气孔 无压管道闭水试验 1) 管道闭水试验可参照 《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268— 97) 中缺水地区进行 1/3 管段闭水抽检。 2) 试验管段应按井距分隔,长度不宜大于 1km,带井试验。 3) 管道闭水试验时,试验管段应符合下列规定: a) 管道及检查井外观质量已验收合格; b) 管道未回填土且沟槽内无积水; c) 全部预留孔应封堵,不得渗水; 4) 管道闭水试验按下列程序进行: a) 试验管段灌满水后浸泡时间不应少于 24h; b) 试验水头: 试验管段 当试验段上游设计水头不超过管顶内壁时,试验水头应以试验段上游管顶内壁加 2m 计;当试验段上游设计水头 超过管顶内壁时,试验水头应以试验段上游设计水头加 2m计;当计算出的试验水头小于 10m,但已超过上游检查井井口时,试验水头应以上游检查井井口高度为准; 当试验水头达规定水头时开始计时,观测管道的渗水量,直至观测结束时,应不断地向试验管段内补水,保持试验水头恒定。 渗水量的观测时间不得小于 30min; c) 实测渗水量按下式计算: q=W/T L 式中 q实测渗水量( L/( ))。 W补水量 (L) T实测渗水量观测时间 (min)。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