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轻工业调查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精 年总产值(万元) 利 润 (万元) 1971 3 1972 2060 1973 7029 2043 1163 300 1974 7543 2161 1398 335 1975 8443 2428 1505 418 76 1976 9264 2584 1646 460 1977 9592 2822 2252 651 32 510 1978 1979 10879 3392 1759 630 1143 463 34 447 1980 447 1981 4242 1982 1692 1983 90 1984 26239 2195 1985 30561 9343 1562 588 1047 1986 9784 397 448 1076 43 1987 986 170 1988 32322 10502 186 783 267 1989 12273 1076 1990 242 120 五、乳制品 石家庄市乳制品主要由石家庄市乳业公司生产,石家庄市乳业公司的前身是幸福乳业生产合作社,于 1956年 2月 16日由 18家牛、羊个体饲养户组成。 当时有牛 32头,羊 170余只。 1958年底,幸福乳业生产合作社改名为桥西区人民公社奶牛场,并在北焦村西,靠近石太铁路和机场路交叉点的三角地带,购买土地 25亩,从而奠定了牛奶场的发展基础。 1960年,由于牛畜病流行,造成羊大批 死亡, 1961年牛奶场结束了养羊的历史。 1963年,为发展乳品生产,投资。 1964年底,生产出合格的新石家庄牌全脂甜奶粉。 与此同时,乳牛生产也得到发展,通过外地购牛,上级调拨,自繁自养等途径,到 1965年发展到 350头,并从 1964年开始废除乳牛本交,全面推行常温下人工输精技术。 1967年底,桥西区人民公社牛垦场改称石家庄市牛奶场。 1971年,在新开街开设了第一家奶站,实现了上市鲜奶全部瓶装。 1973年,石家庄市牛奶场改称石家庄市牛奶厂,并成立了 “奶牛三分场 ”。 1974年,建成 1300平方米的乳品加工车间。 70年代末,自制了高压喷雾干燥箱,真空浓炼乳罐,麦乳精粉碎机,冰糕制作设施及设备,实现了刷瓶机械化。 80年代,牛奶厂基本建设进入高潮。 1980年 11月,建成 1800平方米日处理鲜奶能力 30吨的乳制品二分厂; 1984年,建成了奶牛一场; 1986年初,兴建了 6800平方米的现代化奶制品综合车间。 到 1990年,石家庄市乳业公司主要生产线有:喷粉作业线 3套,日处理鲜奶能力 120吨;自动化消毒奶生产线 1条,日加工能力为 40吨;酸奶生产线 1条,加工能力为每小时 1200杯 ;意大利进口冰淇淋生产线 2套,生产能力为 2吨 /班套;冷食生产线 1条,日生产能力为 10万支。 从 1958年起,牛奶场开始生产炼乳、乳粉,迈出了由单一生产鲜奶向乳制品发展的第一步。 1960年至 1962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开发生产了米谷糖、水果糖、豆汁炼乳、冰糕、酱油、醋、汽水等小食品。 1975年,牛奶厂加入了北方地区黑白花奶牛育种协作组,推广了冷冻颗料精液育种;从 1974年底开始研制麦乳精,并于 1975年 5月正式投放市场,填补了河北省麦乳精生产之空白,成为牛奶厂 70年代末 80年代初的主导产品。 1980年 至 1985年,先后开发生产了强化麦乳精甲级雪糕、桔子粉、多维麦乳精、益寿奶粉、增智奶粉、高蛋白低糖奶粉等 20多种产品。 1990年,已能生产高蛋白低糖奶粉、孕妇奶粉、增智奶粉、乳儿粉、婴儿奶粉、冰淇淋、酸奶、乳乐宝、全脂速溶奶粉等 30多种产品。 到 1990年,石家庄乳业公司已发展成为华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奶牛饲养、乳品加工企业。 拥有 5个乳制品加工厂, 4个奶牛饲养场。 有固定资产 1700万元,主要设备 485台(套)。 日处理鲜奶能力为 250吨。 年饲养奶牛 1500多头,生产乳制品 6000多吨,完成产值 3032万元,利税 万元。 六、肉禽蛋加工储存 国民党政府时期,经营生猪及牛、羊屠宰加工的官办石门市屠宰场位于桥西区南马路东菜园。 石家庄解放后,由人民政府接管,最初归市税务局管理,后改交市卫生局。 1956年,由卫生局移交市食品公司。 平均日屠宰 100余头,后有所发展。 为了适应城市消费水平提高的要求, 1959年,在胜利大街南头开始筹建石家庄市冷冻厂,设计为屠宰实现机械化流水操作工艺,单班屠宰量达 600余头,附有配套的储藏能力 3000吨的冷库。 1966年 3月建成投产,成为石家庄市首家机械化屠宰加工企业。 1981年继续扩 建冷库容量为8000吨,屠宰能力为单班屠宰 3000余头。 1966年冷冻厂建成以前,屠宰场以一墙相隔,分东西两场,东场为生猪屠宰,西场为牛、羊禽屠宰,牛、羊禽屠宰车间占地 600平方米。 屠宰加工均采用 “地滚式 ”手式操作,无机械设备,无冷藏库,牛、羊、鸡储存完全依靠市制冰厂代存。 1966年,冷冻厂建成后,原牛、羊、禽屠宰加工场地设施虽有所增加,但变化甚微。 1976年,由国家投资在桥西区红旗大街南端五里庄村筹建新厂, 1981年建成,牛、羊屠宰车间 1000平方米,宰鸡车间 800平方米。 1982年投资 390万元,建成 容量为 1000吨的清真冷库。 至此,石家庄市牛、羊、禽加工条件和加工能力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鲜蛋在 50年代因无冷藏条件,储存采用泡花碱水浸泡的方法。 1957年,学习唐山改用石灰水浸泡方法。 这种方法一直沿用到 1979年底。 1976年,投资 288万元在蛋品批发部建成一座容量为 3000吨的高温冷库,后又相继增加了 700吨的低温库。 到 1989年,可储存鲜蛋 200万公斤。 七、熟制品 石家庄市肉、禽、蛋类的熟制品加工,由来已久。 民国 22年( 1933年),回民马鸿昌开办 “鸿须利店铺 ”,经营五香烧鸡,曾闻名华北。 解放后,又 吸收德州扒鸡的烹炸工艺,创制石家庄扒鸡,取名马家鸡铺扒鸡,享誉四方。 1956年前,李振华经营的 “精味斋 ”红肠和小肚,风味独特,深受消费者欢迎, 1953年曾由石家庄市政府作为礼品赠予来石演出的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 除此以外,精味斋产品曾送北京参展,获好评。 1956年前, “天福号 ”肉铺生产的酱肘肉,颇有名气。 1955年,食品公司成立后,肉、禽、蛋熟制品加工有了一定的恢复和发展。 公私合营后建立的食品公司两中心店都分别设有大肉制品加工厂和牛、羊下水加工厂。 1963年以后食品公司所属商店大都附设熟肉加工厂,实 行前店后厂,当日生产,当日销售。 1976年上半年,在原 “六味斋 ”和大肉加工厂的基础上成立了食品四厂,产品增加了花色品种。 1981年,由国家投资 110万元,建成 3000平方米的生产车间。 1989年后又相继引进连国外先进自动生产线,进一步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了生产能力。 1989年日产量达 10吨,总计生产品种达 100余个,是石家庄市最大的熟肉制品生产厂家。 产品除供应石家庄市场外,还在京、津及东北地区建立了销售市场,生产的产品自 1980年至 1990年,多次被商业总部及省、市部门评为名优产品。 食品公司的熟制品加工还 有回民扒鸡加工厂和利生肉食加工厂。 回民扒鸡加工厂是继 “马家鸡铺扒鸡 ”的传统工艺生产加工厂。 1980年后,回民扒鸡分别被商业部和河北省评为优质产品。 1983年,与北京市西城区饮食公司联营,在西城区白塔寺开设石家庄回民扒鸡店,深受北京市民称赞。 1990年,该厂产量可达万余公斤,产品供不应求。 1981年,利生肉食加工厂日产 1200公斤,生产品种达 20种,不少产品先后被评为部、省、市级的名优产品。 1984年回民扒鸡加工厂生产的金凤扒鸡获商业部优质产品称号, 1987年食品四厂的圆火腿、利生食品厂生产的小火腿肠获商业部 优质产品称号。 到 1990年底,有 9种产品获河北省优质产品称号, 14种产品获市优质产品称号。 八、豆制品 1956年以前,石家庄市豆制品的生产,是私营的生产作坊。 1958年后,多为集体作坊生产,郊区尖岭槐底等生产队有小规模的豆腐作坊。 1983年,市政府投资 220万元建豆制品厂,并于 1984年 10月建成正式投产。 该厂引进了日本具有 80年代水平的豆腐生产线。 能生产传统的白豆腐、豆腐丝、豆腐泡、肝尖、鸡腿、素鸡、素虾、豆腐干等 20余个品种。 厂内设有中心化验室,负责全厂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查工作。 先后开发了豆奶饮料、 汽水、果汁饮料、雪糕、酸豆奶、冰砖等夏季冷食品。 第三节 粮 油 一、面粉加工 石家庄市面粉机械加工从 20世纪 20年代开始。 民国 14年( 1925年) 9月林祝封在新兴街(现在煤市路)创设聚丰面粉公司,资本总额 2万银元,工人职员 33人,工厂占地 5亩,制粉设备有石磨 3盘, 30马力发动机 1台,日产面粉 150袋(每袋 22公斤)。 民国 19年( 1930年)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资本增至 10银元,厂房扩建为砖木结构的 2层建筑,安装 1台 85马力蒸气机,带动德国皮尤拉公司的复式辊机 3台及其他设备,日产 “火车牌 ”面粉 500袋。 民国 25年( 1936年) 1月与永记公司缔结租赁契约,改名为聚丰永记面粉厂。 民国 31年( 1942年),日军用伪联币 75000元,将聚丰面粉厂强行买下,更名为日东制粉石门工场。 民国 34年( 1945年),原聚丰面粉厂由国民党政府接管。 民国 35年( 1946年) 3月,由国民党参议员郭省三出资,国民党第三军师长刘英参股(好汉股,即不出资只出名,分红占股的股份),宁化龙筹办,开设正义面粉厂,装有磨粉机 3台,日产 “金牛牌 ”面粉 400袋。 石家庄解放后,因聚丰、正义两面粉厂均系官僚资本,被人民政府没收。 民国 36年 ( 1947年) 12月裕民实业公司成立,(地址在大桥街 10号),两厂移交裕民实业公司管理。 将正义面粉厂改名为裕民面粉一厂,聚丰面粉厂改名为裕民面粉二厂。 1951年 1月,振华实业公司在工人路建成振华面粉厂,装有美式磨机 12台,年设计能力 1100吨,日产 “振字牌 ”面粉 2500袋。 1956年底,裕民实业公司和振华实业公司撤销,裕民面粉一厂、二厂和振华面粉厂划归石家庄市国营地方工业管理局领导,并分别更名为石家庄市第一面粉厂、石家庄市第二面粉厂、石家庄市第三面粉厂。 1957年 1月,三个面粉厂移交石家庄市粮食局管理。 随着粮食机械制造业的兴起,面粉机械加工得到发展。 1966年至 1976年,各厂不断更新设备,安装 200型、 350型磨粉机组,淘汰了以前的钢片磨和部分美式磨、苏式磨。 1976年,市面粉厂安装了 12部液压 800型、 10部液压 600型磨粉机。 1982年,市粮食局在中华大街第一粮库院内建了新厂房,安装 800型液压磨粉机 14部。 年生产能力达 10万吨。 1986年 10月面粉厂迁移新厂生产,旧厂房拆除。 市粮油制品厂杂粮面车间改造成制粉车间,年生产能力达。 1978年,石家庄市粮食局投资 3650万元,在郊区塔冢 村南购地 135亩,筹建等级面粉厂,从英国西蒙公司引进等级粉成套设备,日处量小麦 300吨, 1990年建成投产。 到 1990年底,全市粮食系统共有面粉厂 7个,有磨粉机 62台,筛粉机 37架,年生产能力达 ,比建国初期增长。 二、杂粮加工 石家庄解放前,较大的电磨电辗有大亚、永裕生、同记、振祥兴、华丰裕、天济 6家,兼顾加工杂粮。 民国 37年( 1948年) 3月,全市共有私人电磨电碾 48家,其中 40家所报资本总额为 42900万元(边币),共有工人 251人,电动机 47台,电碾 16台,石磨 56盘,石碾 3盘,小钢磨 7台,兼顾加工杂粮。 年产小米 ,玉米面 ,小米面。 小磨业 33家,公营电磨 2家,也兼顾加工杂粮。 1949年,电碾电磨业发展到 60家,小磨业增加到 235家。 从 1950年起,私营电碾电磨开始接受粮食部门委托加工任务。 “三反 ”、 “五反 ”运动中有部分加工户掺杂使假、偷盗粮食,被罚款停业。 到 1952年尚有电磨业 31户,小磨业 91户。 1953年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后,一部分电磨停业转行,剩下的仍接受粮食部门的委托加工,生产小米和杂粮面。 1962年 9月,将桥西粮食加工厂和香 油厂统合并到正定路石家庄市粮油加工厂。 该厂生产规模扩大,下设碾米、磨面、挂面、香油 4个车间。 有碾米机 6台,日处理谷子 5万公斤;有小钢磨24台,日产杂粮面。 1970年淘汰了小钢磨,安装旧美式磨粉机 3台,日产杂粮 斤。 1976年后,面粉日益成为城乡人民生活的主要口粮。 为了满足城市人民吃玉米面、玉米渣的需要, 1984年,在植物蛋白粉厂建起了玉米面车间,装有 600型液压磨粉机 2台,挑担式平筛机 1台,日产玉米面 70吨。 三、油脂加工 油脂加工分榨油和磨油两种,早期的榨油系手工业的土榨油坊,多分布在 农村。 郊区南简良村就有油房百余家。 市内榨油业出现较晚,创建最早的是民国灭 17年( 1928年)的福顺永香油坊,从业人员 6人,日产小磨香油 200公斤。 民国 31年( 1942年) 3月,在新民路 5号(现解放路)创设福顺油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