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小区详细规划设计说明书(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按照300 米左右的间距设置 10 个小型公交站,满足小区居民的出行需求。 步行系统与游线组织 从“以人为本”的原则出发,小区力求建设完善的步行系统,并以步行系统为基础组织社区居民游线和观景体系。 小区的 步行系统 由景观漫步道与步行道、步行广场、步行街区和环山步道组成。  遍布全小区的“线”状的 景观漫步道 和 步行道 是步行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公共中心北侧的登山步行道宽度 3 米,其余步行道宽度为 米不等,以不同形态和质地组成丰富、曲折的步行网络,或在林间、水畔萦 回,或穿行在各类绿地之中,作为覆盖全小区“步移景换”的空间走廊,极大的丰富了绿色空间的景观内涵。 同时,漫步道还与小区西侧的环山步道衔接,为居民上山游憩提供了便捷的通道。  步行广场 是小区“点”状的步行空间。 小区内的公共中心广场、山体公园广场、沙溪河亲水小广场等步行广场就象串联在步行道上的明珠,不仅为居民提供了休憩、交流的可驻留空间,还作为观景或活动的主要场所。  商业步行街区 则是小区内“面”状的步行空间,主要位于公共中心的上城风情街。 商业步行街区为居民提供安全、舒适的购物与休闲空间的同时,也成为小区人气最旺盛的 区段。  环山步道与游线: 依托小区内的步行系统,沿小区西部山体的环山步行道,结合东西向“山 河”生态绿带,形成小区居民的主要 游览观景线路。 环山步道加上多条步道蜿蜒地穿越小区,如一条虚实相生的绿线,将小区的建筑景观和优美的自然景观串连起来;这条游线还向沙溪河延伸,让居民经历山景到水景的观景历程,增加漫步的趣味,品味山水空间的丰富变换。 四、绿地景观 绿地系统 绿地与景观设计不仅体现小区绿化环境空间的丰富多样和鲜明的层次感,还强调建筑与环境、环境与业主生活的相协调。 我们从居民“公共活动 私密活动”的不同等级 的活动特征分析,改变以往住宅区“四菜一汤式”的绿地布局,而采用“带状绿脉 +院落绿地”的两级布局方式。 小区的绿地系统在充分利用山水自然景观要素的基础上,以中部山体公园为核心,根据地形放射状伸展,串联广场与组团绿地,并与整体山水空间融会贯通,共同组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系统。 ( 1)放射状带状绿脉 小区中部西侧的山体公园是小区绿地系统的核心,山体虽然处于小区用地范围之外,但建设单位拟采用租用的方式,将其改造为休闲性山体公园。 以此为中心,从山体公园延伸出多条放射状的绿带,其中一条 主脉 贯穿南北,成为小区绿地 系统的主体,南北绵延约 1250米,宽度在 2080米之间。 同时,根据地形的变化和住宅组团的分割,由 南北向主脉 发散出多条次级带状绿脉,共同组成小区放射指状的公共绿地系统。 小区放射指状的公共绿地作为绿色的纽带和绿色景观通廊,串连整个小区的住宅组团与公共空间,并 可 争取每栋 住宅 尽可能地 接近绿地、看到绿地、使用绿地,从而满足住宅“均好性”的要求。 ( 2)铁路沿线绿带 铁路沿线绿带是小区重要的“线”型绿地,宽约 20 米。 绿带内主要以行植树林为主,不仅使小区主干路成为真正的景观绿廊与林荫大道,而且在小区与铁路之间树立起一 道绿色的屏障,最大限度的降低火车的噪音污染。 同时,为打破绿带的单调,在绿带的局部位置设置观景平台,特别是在公共中心位置,每一条山水通廊均以观景平台收头。 小区南部碧口新村东侧另设置一个步行天桥通向 17 米现状道路,作为小区的步行出入口。 ( 3)组团绿地: 在小区各个组团的内部形成面积不一、各自独立的组团绿地,如同散落的明珠分布在小区的山水之间。 “点”状的组团绿地是居民日常休憩活动使用最频繁的场所,同时与 带状绿地自然的沟通,从而形成整个小区既层次分明、又紧密联系的绿地系统。 ( 4)生态山体绿地: 小区的西侧为高大挺 拔的山体,这些生态山体绿地是小区绿地系统的背景和延续,通过区内绿地系统,将绿色与生态引入小区内部,从而达成人工环境与山水自然环境的有机对话与协调。 景观体系 小区的景观体系与空间序列是以人、自然、建筑、环境有机融合为主旨建构,利用山水自然环境与坡地地形,运用城市设计的手法,精心组织景观节点、景观轴线、滨水界面、天际轮廓线、山水视线通廊及观景通道等景观要素,从而形成丰富生动、层次分明、高低错落、富有特色的建筑景观和天际轮廓线,构筑小区独具特色的形象。 ( 1)景观节点  小区以山体公园的山顶制高点作为 主景观 节点 ,主景观节点不仅是小区视线的焦点和居民公共活动聚集的交汇点,也是小区居高俯瞰与远眺的观景点。 在此将建设标志性景观塔,使之成为整个碧口地区的视觉中心。  小区入口由 30层的“楼王”和多个高层住宅围合的入口花园广场是小区最主要的 门户节点。 入口花园广场中面积约 ,大致呈三角形,西高东低。 在这里广场、叠水、草坡、花园、绿树相得益彰、变化丰富,同时高层住宅底层采用架空,利于扩大空间的感受,成为展现小区形象的最重要的场所。  小区南北向主绿脉在南北片区均局部放大,形成一南一北两个 绿化景观节点 ,也是南北片区公共空 间的核心。  在南北向主绿脉和各条次级绿脉的交汇点形成小区的 次景观节点。 这些次景观节点有的以广场为主体构成,展现开敞的空间意向;有的以公共建筑围合而成,体现独特的建筑造型与建筑空间序列,通过广场、绿地、建筑的组合成为展示小区形象的重要窗口。 ( 2)景观轴线 小区的景观轴线顺应地形的走向,依托公共绿地形成, 是支撑小区景观系统的骨架。  主景观轴线 分为两条,一条基本沿南北贯通的主绿脉形成,串连三个景观节点。 另一条则位于“ 山体公园 — 公共中心 — 沙溪河”一线,是典型的沟通山水的 主景观轴线,同时也是登 山观景的主通道,以其居 高临下的优势,成为小区居高远眺的观景休闲通道。  次景观轴线 多为东西向的 山水联系轴, 并分别指向各个次景观节点, 每条轴线西望山体、东接沙溪河,是小区最主要的山水景观通廊。 ( 3)滨水建筑界面与天际轮廓线 整个小区沿沙溪河岸线和鹰厦铁路达到 公里。 从近景上看,沿铁路的建筑界面对小区的整体形象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是展现小区形象的活广告。 而从远景来看,滨水建筑的天际轮廓线则是对沙溪河对岸的视觉效果起关键作用的因素。 A、滨水建筑界面 为形成小区滨水建筑界面的变化和不同的围合度,规划结合冲沟、缓坡、悬崖等自然 环境要素和地形的高差变化,考虑住宅的朝向,按照空间的疏密度,将滨水的建筑界面分为连续和节奏两种景观界面进行控制。  节奏景观界面 主要设置于小区北片,铁路沿线的上真园联体别墅和上德园高层住宅的山墙以协调统一的建筑形式取得韵律感和节奏感,讲求空间的通透性与渗透性。 滨水形成节奏性界面,不但将水面的自然景观引入到居住组团内部,也保证了住户与水面的视线通达,使更多的住宅可以看到沙溪河的景观。 为避免节奏界面的单一与缺少变化,上真园联体别墅采用 23 层高低错落的高度,增加建筑进退,并顺应正南北的朝向将住宅稍微扭转,与河岸 45 度的夹角使建筑群体更加富于变化。 而上德园高层和小高层住宅则采用弯曲、转折的手法,在韵律感中求丰富的变化,同时住宅底层架空,形成居住组团与自然环境的渗透,同时在高度上采用 1012 层、 1618 层不同的错落变化。  连续景观界面 主要设置于小区南片的公共中心、上春园联体别墅组团和上阳园多层住宅组团。 特别是公共中心的商业综合体建筑,建筑立面需要保证一定的连续性,取得对滨水空间和开放空间较强的围合度。 但连续界面在增加高低错落变化的同时,建筑造型力求强调建筑界面的韵律感,避免出现过于封闭的建筑界面。 经过景观界面 的控制,节奏与连续的对比,整体滨水界面收放有序、疏密相间、松弛有度、高低错落、层次分明,从而形成与滨水自然环境统一协调的整体空间意象。 B、天际轮廓线 小区天际轮廓线相对沙溪河岸线,分为首层建筑轮廓、次层建筑轮廓和生态山体背景三个层次。 三个层次应取得互补、对应、协调的关系,避免遮挡。 天际 线的高度应在整体上突出重点,同时又强调抑扬顿挫、高低起伏。  首层建筑轮廓 主要为上阳园多层住宅、上春园联体别墅、上知园商业综合体、上真园联体别墅和上德园小高层住宅。 在建筑基底跟随地形起伏的同时,增加建筑进退、弯曲或转折,强调 轮廓线的疏缓与重点突出,在小区入口处以30 层的“楼王”作为整个小区天际线的重点,同时在轮廓线的末端由上德园高层住宅形成高潮收头,并与“楼王”遥相呼应。  次层建筑轮廓 还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主要由上知园高层住宅群和位置较高的上清园、上明园的独立与双拼别墅组成,为增加变化,小高层住宅分 12— 15— 18 层等多个层次,在南北两片分组设置,设置位置考虑背景山体的起伏,避免对山体造成遮挡。 两个高层群遥相呼应,互为对景,是小区天际线的高潮点。  从整个小区的建筑天际线来看,小区西侧的 生态山体 是最重要的轮廓背景。 在考虑小区建筑的 天际轮廓线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同时,应与背景山体的山势轮廓线走向相对均衡与协调。 另外,东西向的山水断面也是规划考虑的重点。 我们选取小区内较为典型的五个断面,针对其原有地形线、规划地形线、建筑轮廓线以及铁路列车噪声线进行分析,一方面使建筑轮廓与山体高度协调,另一方面还要保证小区所有建筑均位于铁路列车的主噪声线之下。 详细请参看“山水断面与滨河界面分析图”。 C、视线体系 小区的视线体系包括标志性建筑群、山水视线通廊、观景点与观景通道。 标志性建筑群是一个区段内,在小区景观中具有一定对景、借景、框景作用或能产生 识别性和特定场所感的建筑群,是作为地区的参照物、对景或视线焦点。 山水视线通廊是既可以望山、又可以观水,同时起到联系山水的视线通道。 而观景点与观景通道是为小区设置可以居高观景与远眺的场所和通道。  入口处的 30 层“楼王”及 7 幢高层住宅是小区最主要的 标志性建筑群 ,从南边市区过桥进入小区时,可远远望见入口处的“楼王”和高层住宅带,“楼王”建筑以其高度成为小区的、甚至是碧口地区的视线焦点和对景。  由山体公园和南北向主绿脉延伸出来的树枝状的绿廊连通山水,是小区重要的 山水视线通廊。  小区西侧山坡上的环山休闲漫步道位置较高,是小区居高远眺的 观景通道 ;而各山体的山顶和小高层住宅均是小区的 俯瞰观景点。 第四篇 建筑篇 一、住宅建筑设计 小区以成为 三明市的新型、现代的品牌精品住宅区为目标 , 以创造具有大众性、超前性、示范性、科学性的、可持续发展的室内外空间环境、生态环境、人文环境为指导思想,力争在住宅建筑形式、建筑技术及材料设备的使用上有所突破。 在保证安全、美观、实用、经济的前提下,尽量使用新型建材,并达到住宅设计的先进性及新颖性,起到示范作用。 住宅户型设计 根据市场调查和小区的定 位,本区的住宅分多层 住宅、高层住宅、小高层住宅、台地别墅、联体别墅、双拼别墅和 独立式别墅多种类型。 顺应最新的住宅政策, 多层住宅 以 90 平方米以下的套型为主力房型。 高层、 小高层住宅 分为两个片区 —— 南片区的高层住宅以 90 平方米以下为主力房型,北部高层住宅以90120 平方米为主力房型,环境较好的位置设置 150160 平方米的小高层大户型。 联体别墅 户型面积 180240 平方米, 双拼别墅 户型面积 240270 平方米。 独立式别墅 分为两档,第一档 300400 平方米,第二档为 500 平方米以上的豪宅。 具体户型比例详见《 小 区住宅房型一览表》。 住宅户型 户型 单套面积 (M2) 户数 (户 ) 总户数 (户 ) 总面积 (M2) 一号多层住宅 三室二厅一卫 108 108 二号多层住宅 三室二厅一卫 180 360 三室二厅一卫 180 上春园多层住宅 84 84 小 计 552 552 一号小高层住宅 三室二厅二卫 207 828 三室二厅一卫 207 三室二厅一卫 414 二号小高层住宅 三室二厅二卫 170 170 三号小高层住宅 四室二厅二卫 206 206 四号小高层住宅 三室二厅二卫 132 132 小 计 1336 1336 一号联体别墅 四室二厅三卫 18 18 二号联体别墅 四室二厅三卫 58 58 三号联 体别墅 四室二厅三卫 66 66 上春园联体别墅 159 159 小 计 301 301 一号双拼别墅 五室二厅四卫 2 2 二号双拼别墅 六室二厅四卫 44 44 三号双拼别墅 五室二厅四卫 28 28 小 计 74 74 一号独立式别墅 6 6 二号独立式别墅 9 9 三号独立式别墅 2 2 四号独立式别墅 8 8 五号独立式别墅 13 13 小 计 38 38 合 计 2301 2301 住宅套内设计  套内分区 :住宅套内分区明确,以起居厅为中心,家庭内部公私分离、动静分离、寝居分离、干湿分离。 室内布置紧凑,设计尽可能减少开向起居厅门洞的数量,走道短捷,提高面积的使用率和 舒适程度。 住宅套内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在保证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