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中国消费新趋势报告-3大动力将塑造5大新客群(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互联网有助于信息透明,绿色消费需求的释放势必将更好地引导企业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绿色供给,倒逼产业升级与供给侧改革。 紧跟潮流的 “体验至上者 ”和 “渴望成为大师者 ”形成新客群。 互联网信息的普及和唾手可得,国际旅游的流行,让越来越多的中国消费者与世界潮流接轨,他们的视野比以前更宽,接受各种新兴事物的能力也越来越强。 消费升级的同时,信息也在升级。 中国 消费者越来越热衷于研究购物和通过 “小红书 ”等网络购物信息共享平台获取消费信息,他们花在研究消费上的时间也比以前长的多 ——“买什么、该不该买、在哪儿买 ”都需要做足功课。 此外,体验式消费成为一种潮流。 消费者不再满足于走访熟悉的文化和地理环境,以及传统的常规旅游线路,而更乐于追求标新立异、充满异域风情的远途异国游和带来身体与精神上多重满足的极限运动。 例如,根据胡润 “中国高端旅游 ”报告, 2020到 2017年间,日本韩国旅游的受欢迎程度从 58%下降到了 36%;而非洲、南北极和中东等更加新奇特和个性化的异域旅游,欢 迎程度则从个位数提升到 20%左右。 从 2020到 2018年,攀岩、赛车和冲浪这三项极限运动的参与率增长预期将分别达到 124%、 103%和 70%。 商品有形,服务无形,独创的个性化体验最令人难忘。 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的体验至上消费客群,让许多受到互联网冲击的实体商业在逆境中找到了商机和生存之道,来精心设计和销售体验。 而体验经济在中国出现了另一大分支,是愿意投资自己兴趣爱好,并渴望在兴趣上有所建树,甚至达到 “大师级 ”水平的消费者。 继美国的橄榄球、日本的动漫、韩国的网游之后,中国的兴趣爱好者们也在逐渐形成产 业链,成为拉动经济和消费的一股新兴势力。 而近年来专业级甚至大师级照相机在摄影爱好者中的热卖,以及运动健身和烹饪类应用在手机上高达 9 百万的活跃用户数量,也说明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花费金钱和时间提升自己的爱好水平,而且更愿意使用垂直类媒体和应用来精进自己的兴趣爱好。 紧跟潮流与风尚不愿落伍的心态,异国旅行和极限运动等体验式消费的快速兴起,愿意为兴趣投入不菲金钱的做法,以及借助手机软件等信息媒介进一步提升爱好技能等行为,让 “体验生活至上主义者 ”和 “渴望成为大师者 ”的新细分客群诞生了。 例如,一位一线城市 30岁白领每年在油画课程、滑雪旅行、剧院演出和购买烘培原料等工作之余兴趣爱好上的支出,很容易便可达到将近 35000元的水平。 这一客群的消费者对体验和技能的期待没有止境,在不断学习、创造和坚持的同时,完成购买和消费活动。 数字化时代造就热衷二次元和虚拟社交客群 无论是 60后、 70 后、 80 后这样的数字时代移民,还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 ——新世代 90后消费者,现在都被卷入到 24/7 数字化和高度联接的移动网络中。 曾经将互联网视为洪水猛兽的家长,现在也都手不离微信。 无论是学生、白领还是退休老年人,都每人一部联网的智能手 机;拥有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这 “新三大件 ”,几乎成了数字化时代的标配。 PwC 资料显示,如今的中国消费者在数码设备上花费时间位于全球前列,对设备便利性要求极高。 中国消费者日平均花费在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上的时间长达 170、 161和 59分钟;远超过全球平均值 14 108和 50 分钟。 此外,中国网络购物的便捷度也让消费者甘愿 24/7 处于联接状态。 62%的中国消费者认为,从网上买东西非常方便,比美国和英国等发达国家消费者高出 4 到 7 个百分点。 从下面一组数据中能够看出,数字化时代的消费者呈现出 与以往截然不同的行为特征。 根据不同来源的数据统计,目前中国有 亿的活跃移动互联网用户, 亿的活跃微信用户, 亿的活跃支付宝支付用户, 亿的活跃酷狗音乐用户,以及 5900万的活跃滴滴打车用户。 这些数字反映出全天候在线,从社交、搜索到消费支付数字化全覆盖的趋势,该趋势也引发了热衷二次元和虚拟社交新客群的出现。 高度联接和对便捷度的需求,让这一客群面对的二次元世界与三次元现实世界充分融合,对他们而言虚拟和现实场景的边界已经变得十分模糊。 例如,以前观看世界杯的球迷们,必须要到酒吧餐厅等消费 场景中,点上一打啤酒和三五朋友高谈阔论,才算过瘾。 但在热衷虚拟社交的客群中,很多消费者将 “啤酒社交 ”这一场景搬回家里,用手机应用在网上订购烧烤啤酒,在网络上边观看现场直播,边用弹幕或者手机,与天南海北的球友互动,带来了新的消费模式和需求。 曾经在大多数成年人眼中 “不务正业 ”的网络小说、游戏、动画和漫画作为年轻人的娱乐手段,现在已经让越来越多这一客群的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