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卫星地球站迁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65页)-工程可研(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SSPA 功率为 2500W 时 ,其输出饱和功率为 34dBW, 上行链路功率储备为。 考虑到地面接收用户接收的不一致性。 按 FEC= 2/3 时, IRD 的接收门限值约为 5dB 来计算,此时采用 3m 接收天线,其下行储备约为 ;采用 接收天线.其下行储备约为 :采用 2m接收天线无法正常接收,考虑一般下行接收储备应为 2dB 以上较为可靠,因此,接收用户应使用大于 3m 的天线接受为宜。 第三章 场址选择 场址选择 场地选择原则 根据《调频广播、电视发射台场地选择标准》和《中波、短波发射台场地选择标准》的要求: ( 1)调频广播、电视发射台(塔)场地位置,应有利于增加覆盖服务区的人口,获得 最佳的覆盖效果。 ( 2)为了有利于电磁波传播,天线塔周围 1km 范围内天线辐射方向宜避开高大的建筑物和其它障碍物,不能避开时建筑物和其他障碍物高度不宜高于最下层天线高度的三分之二。 ( 3)调频广播、电视发射台(塔)不得建在文物保护区范围内。 如有特殊需要,应按文物级别取得文物主管单位的书面同意。 根据上述原则,通过对几个备选场址的实地踏勘及相关条件的比选,最终确定本项目建设地点位于元氏县殷村镇殷村。 本项目建设用地 33330m2,已与 717 发射台迁建工程一并完成了征地工作,共征用土地 337 亩,其中 建设用地 50 亩,农田 287 亩。 场地四周为基本农田,周边 1km 区域内无高大建筑遮挡和工业设备等电磁辐射干扰,符合发射场地建设条件。 地理位置 元氏县地处太行山东麓,位于 **省 中南部,北距北京 315 公里, 东距天津 420 公里,距省会石家庄 30 公里,距石家庄国际机场 50 公里。 建设地点 地理座标为东 经 114176。 28′15″ ,北纬 37176。 49′54″。 场址条件 地质、 地形、地貌条件 元氏县属华北地层大区,华北平原分区,冀中地层小区的最南部,境域均由第四纪地层覆盖。 大地构造位置属华北地台区的河淮台向斜与山西台隆的过渡地带。 太行山前断 裂从县境内通过,横跨临城至元氏单斜、柏乡至赵县凹陷两个Ⅲ级构造单元。 另有高迁~廿里铺、马村~苏邱、元氏~陈村断裂等,控制了元氏县殷村煤田向东部的延伸、 分布与埋藏条件。 地貌类型自西向东依次为山区、丘陵、平原。 海拔高度一般为 50—500 米,最高点为 米。 东部平原面积 285 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 %;西部山区面积 2385 平方公里 ,占总面积的 %;中部丘陵面积 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 %。 元氏属太行山前倾斜平原水文地质区,地下水为第四系孔隙潜水和承压水,底板埋深 4~ 380 米,有 4 个含水组, 15~ 26 个含水层,含水层厚 2~ 20 米。 地下水岩性以含砾石粗~中粗砂为主,水化学类型以 HCO3ClCaMg 为主。 气象条件 元氏县位于东部季风区, 属暖 北 温带 半湿润 大陆 性 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凉气爽,冬季寒冷干燥。 全年平均气温 ℃,极端最高气温 41℃,极端最低气温 21℃,最大冻土深度 56cm,多年平均降水量。 主导风向冬夏季以东北风为主,春秋季以偏南风为主,全年东北风频率最多。 抗震烈度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 本区抗 震设防烈度为 7 度,设计地震加速度为。 周边环境条件 殷村镇殷村地处县城北部,距元氏县城 8 公里。 元井公路、石元 公路从场区北侧和东侧经过,交通便捷,周围为农田,地势开阔,建设条件良好。 交通条件 元氏县城距省会石家庄 30 公里,北距首都北京 315 公里。 京广铁路、京深高速公路、 107 国道纵贯县境,省级、县级和乡村公路四通八达,连接成网,交通便利,区位优越。 公共设施条件 供电:在距离场区西南 6 公里的陈果庄和西北 8 公里的城北站分别建有 35kV 和 110kV 变电站,能够保障项目用电负荷需要。 供水:本项目供水水 源为自备井。 本项目拟 利用 在场区内 717 发射台新 打 的 一眼深井,出水量 50m3/h,供水有保证。 排水:本项目采用雨污分流,雨水自然排放,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 排入 717 发射台污水收集管网。 室温控制:本项目 播出区 采用中央空调 供热、制冷 , 新建中央空调机房一座。 建筑材料供应:本项目所需建筑设备和材料均为通用产品,可就地采购,供应有保障。 第四章 工程方案 设计指导思想与原则 本项目为卫星地球站新建工程,设计将立足于满足现有上行业务需要,以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科技为目标,并兼顾单位管理和事业发展,遵从“以人为本, 使场址内建筑达到国家和省市有关部门颁布的现行规范和规定要求”的指导思想,坚持服务于政府、服务于社会的原则,场区内建筑功能进一步的完善和提高,尽量节约投资,做到以最小的投入,获取对社会最大的回报。 该方案 按 以下 原则 进行设计 : 1. 发送 **电视台 1 套电视节目和 **人民广播电台 5 套立体声广播节目; 2. 数字信源和信道编码标准符合国标; 3. 数字电视信道调制设备和发射设备,分系统按 1+1 方式配置,从传输到发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数字化,并具有微机网络监控功能; 4. 预留 IP 封装高速数据接口,便于以后开展卫星数据传输业务; 5. 为适应以后 的发展,新建数字卫星地球站 除建设 C 天线外,保留 Ku 波段 天线基础位置,供原站搬迁 ; 6. 采用较先进的精密空调调温调湿。 地球站工作流程 本项目为卫星地球站的迁建工程,业务内容和功能不变,地球站的主要工作流程为:通过微波和光缆传输,把省电台和电视台的数字视频、音频信号接入地球站,再经过编码调制系统的信源、信道编码,调制为数字中频调制信号,经 上 变频器变频到工作频率,由高频功率放大器放大到预定的功率值,最后经过抛物面天线,送上赤道上空36000 公里处的同步卫星。 地球站的工作流程见下图: IRDIRDHUBIRDIRDIRDIRDIRDIRDIRDIRD L NBL NBL NBL NBL NBC频段跳线板1515L频段跳线板RSW7200RSW7200D V B 再复用和流处理器D V B 再复用和流处理器 数字卫星地球站系统组 成 数字卫星地球站系 统组织成依据行 业标准 GY/ T1462020《卫星数字电视上行站通用规范》的要求,结合现在 **卫星地球站实际情况考虑系统组成。 设备的基本组成包括:天馈分系统;数字电视信道编码调制和射频分系统; 上行射频分系统;视音频信号监视分系统; 地 面传输分系统; 电源 分系统; 安全监控 备分系统;空调通风分系统。 天馈分系统 根据卫星数字电视上行站通用规范规定,数字站的上播天线不得小于 9m,这是考虑到同步轨道越 来 越拥挤的实际情况而定的,天线口径大一些,主瓣的宽度就小一些,可以避免对其它卫星造成干扰。 同 时,天线的旁瓣特性应满足 IESS 有关文件或等效标准的规定.馈源网络应具备双圆极化和双线极化两种方式,两种极化方式应能电动转换;在线极化状态下,极化角应能进行电动调整。 天线控制单元应具有步进、程序和人工三种跟踪方式,必须有能力预置三个以上的卫星轨位,跟踪精度应小于波束宽度的十分之一。 另外;考虑到冬季的降雪,天线系统应设置除雪装置,至少应配备馈源喇叭口吹热风装置和高压水龙。 根据以上要求, **卫星地球站天馈系统根据不间断播出的要求按1:1 方式配置,主用为 12m,备用为。 可研报告给出 主用 12 米 C 波 段天线主要指标 和性能如下: 电气性能 工作频段: 接收: ~ 发射: ~ 天线增益 接收: ≥ 52+20lg(f/) dBi f 单位: GHz 发射: ≥ 55+20lg( f/) dBi f 单位: GHz 驻波比: ≤ 极化方式:双线极化 线极化面调整范围 : 177。 90186。 馈源插入损耗: 接收 ≤ dB 发射 ≤ dB 伺服控制跟踪性能 跟踪驱动方式:手动、电动、自动跟踪 跟踪模式:步进跟踪,程序跟踪,包括倾斜轨道跟踪 指向模 式: Intelsat 11,记忆跟踪,恒星跟踪,预设置,指定 捕获模式: 方格扫描,螺旋扫描,几何扫描,光栅扫描 轴角位置显示分辨率: (方位,俯仰相同) 跟踪精度: ≤ 十分之一接收半功率波束宽度( .)(保精度工作) 指向精度: ≤ 五分之一接收半功率波束宽度( .) 具有软件限位、硬件限位功能,具有锁定、避雷等保护装置。 天线控制单元 ACU 远控接口: RS- 48 RS- 232/422 接口、网口。 电视信道编码和调制分系统 系统配置 数字电视信道编码和调制设备应符合 GB/ T 177001999 国家标准。 数字电视信道调制设备和发射设备分系统按 1+1 方式配置,从传输到发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数字化,并要求具有控制监测功能,系统的配置如下: l+1 编码器; 编码器具有数字和模拟视音频信号输入接口,具有视音频扩展功能; l+1 个复用器; 复用器采用模块化设计,可进行多种功能扩展; 编码器、复用器、调制器之间可通过网管进行交叉倒换; 1+1 个 QPSK 调制器,其输出至一中频双路切换器,以完成信道切换; 为便于值班人员监视, QPSK 调制器的中频输出后进行解调和译码,并通过视音频监视器对输出信号 进行监视; 具有微机系统管理功能。 编码器与复用器 编 码 器 需 具 有 数 字 视 音 频 扩 展 功 能 , 要 符 合 国 际 标 准MPEG2(4:2:0)MP@ ML 编码方式,压缩后的码率需在 ~20 Mbps范围内连续可调。 输出为 DVB/ASI 国际标准接口。 编码器还应支持以太网计算机网络管理控制系统。 复用器应采用工业开放标准,模块化结构,多种模块可以满足不同的要求,使系统扩展和配套具有灵活性。 复用器还应具有多路音频 输入,可以通过音频编码选件,传输多路立体声广播节目,能满足用户需要的立体声路数,可透明传输图文信息,具备数据传输 能力,且接收成本低,易于实现.编码器、复用器通过增加选件,可增加统计复用功能,增加编码器可以方便地将单路单载波 (SCPC)传送方式扩展为多路单载波 (MCPC)传送方式。 QPSK 调制器 QPSK调制器选用要符合 DVBS规范,输入码流可在较大范围内变化,能适应 SCPC和 MCPC的不同要求.对于省级卫星地球站,输入码流不小于 50 Mbps,输出最大码流应能达到 30 Mbps。 QPSK调制器输出中频为 70 MHz,并能进行微调 , 卷积码流应具有多种收缩率可调,外码采用里得所罗门编码 (204, 188, T8),卷积交织 I=12。 能支持以太网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为便于对编码器、复用器的编码效果的监测, QPSK 调制器还应具有 L波段的监测输出。 上行射频 分系统 该分系统包括上变频器、高功率放大器以及相应的倒换开关。 为确保广播电视不间断高质量播出,卫星上行射频分系统主要设备应采用 1:1冗余互为备份的配置,即分系统内应配有两台上变频器、两台高功放。 上变频器 上变频器是卫星地球站的重要发射设备之一 , 因此,要求上变频器应有较高的频率稳定度,频率合成灵活,方便操作,前面板增益可 调。 自身具有监控、告警和倒换功能,并有计算 机控制接口。 由于卫星数字传输对相位噪声指标要求特别高,故要求上变频器相位噪声要很小。 具体地说,其相位噪声和三阶互调等指标应符合 IESS一 308标准。 高功放 根据 链路 计算得知, 在 满足最小 输出功率 dBW时,高功放的输出功率仅需 16W。 输出功率为 200 W 的 高功放 的功率储备 为 dB;输出功率 2500 W的 高功 功率储备 为 dB。 高功放的输出功率与储备功率对应关系见下表: 输出功率与储备功率对应表 输出功率 W 16 200 658 828 1042 1312 1652 2080 2618 3296 输出功率dBW 23 储备功率dBW 0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根据国家广电总局要求 上行链路功率储备 至少 16dBW,同时考虑到对上行干扰信号的压制需要, 高功放 储备功率 应 为 22 dB。广播电视卫星地球站迁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65页)-工程可研(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