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doc55)-经营管理(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长效机制。 启动农村小康环保工程,扎实推进农村基本公共设施建设。 重点抓好农村饮水安全、危房改造和公路、电网、通讯等设施建设。 “ 十一五 ” 期间,全市建设 340 宗农村供水工程,解决 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2020 年前完成 4158 户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工程; 2020 年实现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17 页 共 52 页 通行政村公路路面硬化。 强化政府 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事业,切实解决农村 “ 一保五难 ” 问题。 积极开展创建生态示范镇(村)活动,大力推广沼气利用,加强垃圾、污水等污染物处理,加强农村规划建设与管理,解决村庄环境 “ 脏、乱、差 ” 等问题,到 2020 年,全面完成村庄建设规划和村容村貌整治基本任务,力争 80%以上的村通过 “ 文明村 ” 验收。 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跃农村健康的文体活动,引导农民破除陋习、反对迷信、崇尚科学,促进乡风文明。 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坚持 “ 多予、少取、放活 ” 的方针,积极探索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在规范农村税费制度的基础上,取消只向农民征收的各种税费,加强涉农收费项目监管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检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认真落实种粮直补、农机购机补贴、粮食最低收购价等惠农政策。 进一步完善农村集体土地征收、征用制度,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和安置机制,妥善解决失地无业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积极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和农村交通、运输、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社区服务等农村服务业。 引导 乡镇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扩大实施 “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 ” 的规模,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力争到 2020年全市技能型农民的比例达到 60%以上,大部分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18 页 共 52 页 转移就业。 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 “ 少生快富 ” 扶贫工程。 (二)建设现代石化数码产业名城,构建新型工业体系 以工业化带动产业化,以产业信息化促进工业化,走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工业结构调整升级。 业 加快推进大亚湾石化工业区基础设施、公用工程和社会服务体系的建设,提高石化工业区对资金和项目的吸引力。 以 80 万吨乙烯和 1200万吨炼油项目为龙头,遵循 “ 油化结合,上中下游一体化发展 ” 的道路,大力引进石化中下游项目,重点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新材料、专用化学品和精细化工等石化深加工产品,在大亚湾区形成较完善且具有较大规模的石化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把大亚湾石化区建成我国重要的石化工业基地。 到 2020 年,全市石化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 1200 亿元、增加值 400 亿元,石化产业成为我市一大支柱产业。 做强电子信息产业 继续做好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三和开发区、数码工业园的整合及配套建设,进一步拓展园区发展能力,以园区为载体,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业项目。 实施品牌战略,加快产业技术创新。 依托现有产业基地和大型企业,积极开展数码产业产品技术研究与开发,掌握一批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推动电子信息产业由加工装配为主向自主研发制造延伸,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积极推进产品结构调整,重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19 页 共 52 页 点发展消费类电子终端产品、计算机及通讯产品和新型电子元器件产品,提升产品档次。 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企业品牌形象的宣传, 培育一批名牌产品,发展一批在全国乃至世界具有影响力的品牌。 促进企业间的战略联合,有重点地扶持发展一批机制活、起点高、市场前景好的中小型电子信息企业,扩大产业规模。 坚持海洋开发和资源环境保护相结合,健全海洋资源环境保护、海洋综合管理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加强海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港口物流业、海洋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生化业等海洋主导产业。 充分利用稔平半岛的土地资源、水资源、海洋资源和区位、港口等条件优势,规划建设新的临港工业基地。 编制好稔平半岛发展的各项规划,稳步推进 岛内交通、供排水、电网、通讯等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建设,为稔平半岛开发打好基础。 按照 “ 保护为主,适度开发 ” 的原则,推动海岛开发与保护。 大力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积极运用信息化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纺织、服装、鞋类、食品、制药等传统产业。 发展细丝、超细丝丙纶长丝、非织造布等纺织面料和高附加值的服装系列产品。 整合资源,建立制鞋业设计、研发平台,提升制鞋业规模和档次。 积极发展新型营养保健食品、速冻保鲜食品、绿色食品,逐步提高食品深加工水平。 加大中药现代化研发力度,推动中药种 植、加工、制剂一体化,支持新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20 页 共 52 页 菌种、高产菌种系列产品的开发和规模化生产。 继续搞好环球、光大、塔牌三大水泥项目建设,积极发展新型建筑材料。 以东风本田等汽车零配件企业为龙头,推进大亚湾、博罗汽车零部件工业集聚地建设,适时引进轿车整车项目,创造条件发展汽车整车制造业。 利用电子信息制造业优势,扶持发展计算机应用及软件产业。 建立软件产业园区,引进龙头企业,引进和培养计算机软件人才,开发计算机网络服务类软件、通信类和消费电子类嵌入式软件。 努力开发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及现代装备制造业等高新技 术产业。 (三)全面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深化服务业体制改革,建立公开公平、规范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服务标准体系,优先发展支持经济高效运行的生产性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努力提升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继续完善现有大型专业市场,加快建设与电子、服装、鞋业等特色产业、特色产品相配套的专业市场。 积极发展旧货业、租赁业、拍卖业等流通业。 继续推广连锁经营、代理制、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方式。 结合农村城镇化,推动城市商贸业走向农村,完 善县、镇、村商品流通和服务体系,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商品流通网络。 强化现代物流理念,改善物流发展的政策环境,整合物流资源,推进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和完善包括仓储、包装、运输、配送、分拣、加工等各种环节在内的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21 页 共 52 页 物流服务体系,逐步提高社会化、专业化物流配送在生产和流通领域的比重。 按照 “ 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有效保护 ” 为原则,整合旅游资源,加快罗浮山、南昆山、西湖、大亚湾和稔平半岛等景区的规划与开发,建设白鹭湖、矮陂温泉、沙田温泉等一批旅游项目,构建百里生态旅游长廊。 提升旅游业文化内涵 ,促进观光游、生态游、文化游、会展游协调发展。 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加强旅游市场管理和导游队伍建设,健全旅游市场协调机制,提高旅游业的综合接待能力和服务质量。 积极参与珠三角和泛珠三角地区旅游市场的分工协作,加大旅游宣传推介力度,开发国内外旅游客源市场。 力争到 2020年,全市旅游接待总人数超过 18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 100 亿元。 以城镇化为契机,以住宅建设为重点,着重开发一批规划合理、质量优良、配套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化精品社区,提高房地产业综合开发水平。 结合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化 ,积极推进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完善住房保障供应体系。 继续培育房产中介、评估等市场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房地产市场管理制度,优化市场环境,提高市场服务功能和管理水平。 不断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加强各种运输方式间的衔接,拓展客货运输线路,改善运输管理体制,建立健全交通运输市场体系,全面提高交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22 页 共 52 页 通运输质量和服务水平。 积极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优化运营结构,提高线网密度和站点覆盖率,形成结构合理、高效快捷并与城市规模、人口、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公共交通系统。 推动以高等级公路为依托的城际客运网和 以中心镇为龙头的农村客运网协调发展, 2020 年前实现行政村村村通客车。 建立和完善诚信体系、风险分担和权益保障体系,鼓励、吸引国内外商业银行、保险机构来惠设立分支机构,推进开发理财服务、中介服务和电子银行服务等金融业务。 大力培育金融中介机构,促进金融市场健康发展。 推进法律、会计、战略策划、资产评估、投资顾问、融资担保与咨询、信息、会展、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快速成长。 (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综合竞争力 把自主创新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点和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 式的中心环节,以增强发展后劲和提升综合竞争力为目标,加快自主创新步伐。 坚持 “ 自主创新、重点突破、支持发展、引领未来 ” 的指导方针,整合社会科技资源,完善科技和产业服务支撑体系,建设结构合理、功能完备、开放竞争的区域自主创新体系。 完善以政府投入为指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多渠道投入的科技投入机制,加大关系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技术和产业发展共性技术的财政扶持力度,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自主创新。 2020 年,全社会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 GDP 比例达到 3%.大力推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23 页 共 52 页 进产学研结合,加强技术咨询、技术转 让等中介服务,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形成鼓励创新的正确导向和长效机制。 健全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 继续深化分配制度改革,落实和完善科技创新奖励制度,形成崇尚创新、充分体现知识和人才价值的科研激励机制。 发挥政府的战略导向、综合协调和服务功能,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支持企业自主组建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企业技术创新中心或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联合创办研发机构,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组建省级研究开发院,设立博士后流动站,使之成为产业关键和共性技术研发的重要载体。 坚持支柱和基础产业优先、核心和关键技术优先的原则,重点扶持TCL、德赛、华阳等高新技术企业在消费类电子、嵌入式软件、装备制造、生物与新医药、石油化工、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的核心技术攻关,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提高产业整体技术水平。 推动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集成、工艺配套、信息和技术开发等服务。 加强企业间的创新合作,共享创新资源,提高企业集群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整体竞争力。 制定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强化知识产权工作。 加快建设知识产权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