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自评报告提纲(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36 年级学生合并至中心小学就读;中心小学老校区为低年级部( 13年级)和中心幼儿园,新校区为高年级区( 46年级)。 撤校并班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要让偏远山区的村民接受布局调整,撤校并班,困难之大可想而知。 在困难面前,我镇党委、政府领导以公仆情怀,认真做好宣传工作,迎难而上,把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和解决家长的实际困难有机结合起来,尽量在调整学校布局上做到合理、科学。 首先是召开镇村干部会议,统一全镇广大干部群众思想认识,积极营造发展教育的氛围; 其次是带头深入有关撤校并班的村,宣传 撤校并班的重要性 ,充分调动村(居)委干部和群众办学的积极性,充分认识“有书读”和“读好书”的根本区别;再次是兴建畲江中学学生宿舍楼和畲江中心小学综合大楼,为学生提供优质学位,解决学生家长的后顾之忧。 目前, 10所学校已完成撤校并班工作,为我镇“创强”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 8 础。 据统计, 20xx 年至今,我镇共投入 25 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新添和充实学校功能场所的设施设备。 随着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全镇中小学布局趋于合理,设备设施不断完善,优质学位逐步增加,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 突出重点,推进教育设备现代化。 为加速教育现代化建设进程,打造区域教育优质品牌,我镇把普及信息技术作为重点工作来抓。 我镇虽属经济欠发达地区,但镇党委、政府坚持为学校排忧解难,积极筹措资金,帮助学校建成电教平台 11 个,配齐了成套教学光盘和播放设备;中小学都装备了 60 台机的电脑室、 30 台电子琴的音乐室,装备了语言实验室 3间、多媒体电教室 12 间,计算机室 6 间。 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课堂教学、教育管理工作中得到普遍应用,小学从四年级开始开设信息技术课程, 45岁以下的教师熟练运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教学。 (四)打 造品牌,彰显学校办学特色。 在教育发展方向上,我镇注重秉承客家文化优良传统,按照新形势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注重内涵发展,努力打造品牌,彰显学校办学特色,使畲江镇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发挥名人效应, 打造品牌学校。 我镇名人学校 — — 韬奋学校(全国以邹韬奋命名的学校仅两所)充分发挥名人、名校效应,以这次“创强”为契机,经过撤校并班,使学校由偏居山村一角迁移到畲江镇圩镇中心,学校每个年 9 级都有平行班,学位 1000 多个,为承接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提供 600多个优质学位。 今后,韬奋学校将致力于打造品牌学校,增强教育实力,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多出人才。 弘扬客家传统,丰富校园文化。 ( 1)书香校园。 我镇辖区内各校积极利用文化长廊、雕塑文化等,向学生灌输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通过举办“读书节”活动,培养学生“爱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朝“高远志向、高尚人格、高雅情趣” 方向发展。 如畲江镇中心小学在县教育局关工委支持下,几年来一直在全体学生中开展“朝阳”读书活动,以书为载体,全面提高学生文化素质。 三年来,中小学生积极参加全国“春蕾杯”征文比赛,有 60多人次获一、二、三等奖。 ( 2)诗化校园。 诗教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有效载体。 我镇所有学校积极开展诗教活动,收到良好效果。 如:畲江中学在 20xx 年“古诗词新学堂歌”的演唱比赛中取得县三等奖的好成绩; 20xx年至今,畲江中学“创想文学社”已出版 七 期,有 120 多人次学生诗歌作品在期刊 上 发表。 目前,有 10 多首师生诗词作品在全国 两 家出版社、 六 种报刊上刊载。 ( 3)山歌校园。 我镇把客家山歌作为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搬进校园。 梅县畲江中学、各小学、幼儿园编排的客家山歌舞蹈以生动活泼、乡土气息浓厚而成为节日表演的必备节目。 畲江中心小学结合学校开展的 “三 礼” (礼仪、礼节、礼貌) 教育,认真抓好“山歌进课堂”活动,自编山歌,形成校本教材。 通过传统客家文化的 10 传承,使崇文重教、勤劳俭朴的客家精神根植于新时期的青少年心中。 ( 4)足球校园。 我镇各校均积极开展足球运动,使该项目成为各校师生最喜爱的运动项目。 梅县畲江中学是“梅县足球传统项目学校”,学校足球队 20xx年参加梅县中小学足球联赛,获高中男子第四名; 20xx 年梅县初中足球联赛,我镇径义中学获全县第八名。 畲江中心小学是新增的梅县足球训练网点,该校足球代表队参加全县小足球联赛分别在第一届获得小学组亚军、第三届获得 小学组冠军, 20xx年暑假代表梅县参加省 U— 11 男子足球联赛,获得全省第四名的好成绩,同年十月再次代表梅县参加梅州市“市长杯”足球比赛荣获亚军。 20xx 年,畲江镇小女足运动员参加基本技能测试,成绩优秀 .我镇各校足球运动的蓬勃开展和辉煌战绩,擦亮了梅县“足球之乡”品牌。 (五) 加强建设,优化校长教师队伍。 加强校长队伍建设。 各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校长 在 学校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 作用。 我镇重视组织、鼓励中小学校长参加各级组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