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店竹简唐虞之道与儒墨“禅让说”之比较作者:郑杰文来自:簡帛(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天命禅让”观念,并特别强调了“天与之”的天命观念,《孟子•萬章上》载:“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 ’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 人。 ’‘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 ’曰:‘天与之。 ’” 这就把“天命禅让”观念中的“天命”强调到了极至。 但战国末年的儒家大师荀子讲“制天命而用之”而反对“天命”观念,所以在今存《荀子》文中也找不到这种“天命”笼罩下的禅让论说。 并且,《韩非子•难三》中还记载“燕子哙贤子之而非孙卿,故身死为僇”。 韩非是荀子的学生,其记老师的相关事件应有一定可信度。 据《史记•燕召公世家》,燕王哙曾听从鹿毛寿之议,让国于贤相子之,引发国内打乱,齐人乘机破燕,成为战国时期实践禅让的失败事件。 燕王哙“贤子之”而行禅让;那么其“非孙 卿”是否因荀卿有非禅让之论呢。 今天已难考究。 总之,《唐虞之道》与孔孟等先秦儒家大师虽然都鼓吹“尧舜禅让”,但就尧之所以禅天子位于舜的原因,《唐虞之道》主“尧因舜有德可推德以化天下”,而孔孟等主“尧因天命降临到舜身上”。 其原因大异,《唐虞之道》的作者不应是孔孟及其弟子门人等类儒家之徒。 (二)《唐虞之道》与墨家“尧舜禅让作用”之比较 《唐虞之道》除主“禅让尚德以化天下”外,还主“禅让尚贤”。 它所说的尚贤,从执政者角度言,是保证政权传递到贤人手中,这便需要访查,需要考验。 《唐虞之道》曰:“古者尧之 与舜也,闻舜孝,知其能养天下之老也;闻舜弟,知其能嗣天下之长也;闻舜慈乎弟□□□□□□为民主也。 ”此三“闻”,即包含了访查和考验诸过程。 此与《尚书•尧典》记载可以互参:“帝曰:‘咨。 四岳。 朕在位七十載,汝能庸命,巽朕位。 ’„„師錫帝曰:‘有鰥在下,曰虞舜。 ’帝曰:‘俞,予聞。 如何。 ’岳曰:‘瞽子,父頑,母嚚,象傲;克諧以孝,烝烝乂,不格奸。 ’帝曰:‘我其試哉。 ’女于時,觀厥刑于二女。 厘降二女于媯汭,嬪于虞。 帝曰:‘欽哉。 ’” 《史记•五帝本纪》对此记载发挥解说:“尧善之,乃使舜慎和五典,五典能从。 乃遍入百官,百官时序。 宾于四门,四门穆穆,诸侯远方宾客皆敬。 尧使舜入山林川泽,暴风雷雨,舜行不迷。 尧以为圣。 ” 圣王择贤而试之以人力,却不求之于神灵启示,这可能是春秋出现“人本思潮”后才流行的观念。 授贤,从政治思想发展的角度言,应是“贤人政治说”成熟后才出现的言论,它可与墨家的某些论说相互参照。 《墨子•尚贤上》载墨子曰:“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溥。 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 ” 故墨子强调曰:“夫尚贤者 ,政之本也。 ” 从学术承传上讲,墨子的尧舜禅让说来自孔子而有所发展,这一发展主要表现在论述禅让原因时,改孔子等人的“禅让天命说”而为“禅让尚贤说”。 《墨子》在讲述尧舜禅让时,是把它作为古圣王为政时“列德而尚贤”的例证来使用的(《墨子•尚贤》上中下)。 《墨子•尚贤下》曾记古传说曰“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滨,渔于雷泽,灰于常阳”而被尧立为天子;《史记•五帝本纪》所记与此相同但更为详赡。郭店竹简唐虞之道与儒墨“禅让说”之比较作者:郑杰文来自:簡帛(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