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唯识缘起论思想——以瑜伽行派的有为依唯识学为主0511301胡磊指导(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I善业、恶业在 阿赖耶耶识 中熏习成了各自的种子,种子遇到合适的条件(缘)就生起现行,现行同时又在 阿赖耶识 中熏习出新的种子。 如果没有合适的条件(无缘),种子就在 阿赖耶识 中不断地引生同类的新种,随生随灭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 中,所以说种子是万法 的亲因, 是唯识学中保持因果的载体。 种子 具有六个方面的显著特征:(一)刹那灭、(二)果俱有、(三)恒随转、(四)性决定、(五)待众缘、(六) 引自果,也称种子六义。 玄奘所译《摄大乘论本》有颂曰:“外内不明了,于二唯世俗。 胜义诸种子,当知有六种。 刹那灭俱有,恒随转应知。 决定待众缘,唯能引自果。 ” II种子有两类,一个外种,一个个内种,外种就是我们所见到稻、麦等这些植物的种子,内种就是阿赖耶识 所摄藏 的种子。 种子的性质是善恶无记的,外种是世俗的,内种是胜义的。 种子的第一义就是剎那生、剎那灭、剎那灭、剎 那生,处于不断 的生灭 变化之中,如果没有生灭变化就是无为法了,无为法是不可以成为种子的,因为它是不能生一切法的。 种子是因,因和果要同时有,种子生现行的时候,种子和现行是同时的,叫“俱有”。 如果种子 在现行产生之前就 灭掉了,那么它就是没有了,没有了 种子又怎么能生 起现行的 果呢。 阿赖耶识 中 的种子 如 果 产生果, 肉眼是无法看明白的。 不过 , 我们可以通过世俗的种 子看到,植物的种子生芽的时候,种和芽是同时俱有的,这和种子生现行是同样的道理。 “恒随转”是说杂染 品类诸法熏习阿赖耶识成为种子还没有生现行,没有得果报的时候, 这个种子 就已 经 成就了,它这种生果的功能会一直随阿赖耶识存在,直至得了果报。 第四义,“性决定。 谓随因力,生善、恶等功能决定,方成种子。 此遮余部执异性因生异性果有因缘义”III,这是说种子与现行善恶的种性 是能决定的 、不变的。 “待众缘”是说种子生 I吴学国:《唯识学:缘起论与业力说的矛盾消解》学术月刊 1998 年第 10 期 II 大正藏 第 31 册 No. 1594 摄大乘论本 III 韩廷杰:《成唯识论校译》 第 124 页 中华书局 11 行得果报,是要等待众因缘聚合的。 第六义,“引自果。 谓别别色、心等果各各引生,方成种子此遮外道执唯一因生一切果。 或遮余部执色、心等互为因缘” I,即各自的因引生各自的果,不能互相混同 、替代。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种子分成不同的类。 首先,根据有情自身是否有无漏种子可以将有情分为异生、声闻、独 觉、三乘不定、菩萨五种性;其次,根据种子的来源不同可以分为本有种子(无始来时就有)与始起种子(由现行熏习而生);再次,根据受用不同可以分为共相种子(所生之果诸有情共受)与不共相种子(所生之果有情自己独受)。 种子变现出来的前七识及其相分、见分等为现行。 现行熏习阿赖耶识,熏习包括能熏与所熏,能熏指前七识,具有“有生灭、有胜用、有增减、与所熏和合而转”四义;所熏指阿赖耶识,具有“坚住性、无记性、可熏性、与能熏共和合性”四义。 能熏熏习所熏,在阿赖耶识中留下习气,习气成熟 而 为种子,以此循环往复,阿赖耶识既是起点又是 终点,这样也就说明了第八识与前七识的关系。 “自世亲立唯识,种子被认为是别立于现行界后、成为其原因的实际存在,故种子与现行之间有类似于西方哲学的本体与现象的二元关系,必须摄诸功能归于本识,这种界说在佛教思想史上可以说是唯识学的重大创造。 唯识种子说的建立使佛学对缘起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 II “唯识学以种子与现行的因果关系,较好地整合了佛教原有的业力学说。 在唯识学中,现行诸法都是从阿赖耶识中升起,同时阿赖耶识受现行熏习成种子,使众生的业力得以相续。 因此阿赖耶识既是诸法缘起的主体,又是业力轮回相续的主体。 ” III阿赖耶识是梵语“ alaya”的音译,有“摄持”、“集起”之意。 原始佛教时就已经有了阿赖耶思想的萌芽,此后在部派佛教和小乘佛教中阿赖耶被作为生命流转的维系者得以继续发展。 《中阿含经》卷七佛言:“ 谓因识便有名色。 是谓知名色习如真。 云何知名色灭如真。 谓识灭名色便灭。 是谓知名色灭如真。 ”IV这里与名色相互依存的识,就是指后来大乘所说的阿赖耶识。 “至大乘佛教兴起则先后有马鸣菩萨阐阿赖耶识之义,弥勒、无著、世亲亦分别造论述阿赖耶缘起之说,以一切万有皆缘起于阿赖耶识,故阿赖耶识乃成世界之本体,由此成立 I韩廷杰:《成唯识论校译》 第 124 页 中华书局 II吴学国:《唯识学:缘起论与业力说的矛盾消解》学术月刊 1998 年第 10 期 III吴学国:《唯识学:缘起论与业力说的矛盾消 解》学术月刊 1998 年第 10 期 IV大正藏 第 01 册 No. 0026 中阿含经 卷七 12 唯识哲学之思想系统。 ” I有为依唯识学以阿赖耶识为一切法的根本所依,认为世间万有都是由阿赖耶识所缘起的,只有阿赖耶识才能变现万有,故而其缘起论思想亦称阿赖耶识缘起。 《摄大乘论》云:“世尊何处说阿赖耶识名阿赖耶识。 谓薄伽梵于阿毗达磨大乘经伽他中说。 无始时来界。 一切法等依。 由此有诸趣。 及涅槃证得。 即于此中。 复说颂曰。 由摄藏诸法。 一切种子识。 故名阿赖耶。 胜者我开示。 ” II由此可可见,阿赖耶识一词最早应该是出现在《阿毗达磨大乘经》中。 “无始来时”阿赖耶识就是一切法(存在)和诸趣(泛指生命)的本体和所依,就连最终的涅槃也是从阿赖耶识中得来的。 阿赖耶识能摄藏诸法的种子,故而又名一切种子识,一切存在和生命现象的种子都包含在阿赖耶识中。 杂染诸法与阿赖耶识互为因果,处于不断的生灭流转之中,如《解深密经》云:“ 阿 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 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 ”由于所起的作用不同,阿赖耶识在这里又被称为阿陀那识,因为它里面的种子就像瀑布里的水一样不停流变、才生即灭。 “我”只是凡愚的虚妄执著,是没有自性的。 阿赖耶识的体性是非断非常的,种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生起诸法,杂染诸法熏习阿赖耶识又产生种子,种子无间生灭,诸法亦随之不断流转生死,处于因果轮 回之中。 这样就解决了“轮回”与“无我”的矛盾。 阿赖耶识 的直接来源当是部派佛教的细心意识说,所以在小乘中又叫阿陀那识,有些时候又称之为心:“ 此亦名心。 如世尊说。 心意识三 „„ 若离阿赖耶识无别可得。 是故成就阿赖耶识以为心体由此为种子。 意及识转何因缘故亦说名心。 由种种法熏习种子所积集故。 „„ 复次何故声闻乘中。 不说此心名阿赖耶识。 名阿陀那识。 由此深细境所摄故。 所以者何。 由诸声闻不于一切境智处转。 是故于彼虽离此说然智得成。 解脱成就故不为说。 若诸菩萨定于一切境智处转。 是故为说。 若离此智不易证得一切智智。 ” III以世亲、护法 为代表的唯识学者将识转变的内容建构到阿赖耶识之中,使唯识学的缘起说在理论上得到统一。 世亲的识转变说概括性地总结了唯识缘起论。 根据种子、现行和种现关系的不同,世亲把识转变分为三个层面:一、在种子层面上,识转变是作为一切种子 I 吴学国:《境界与言诠 —— 唯识的存有论向语言层面的转化》第 70 页 上海人民出版社 II大正藏 第 31 册 No. 1594 摄大乘论本 III大正藏 第 31 册 No. 1594 摄大乘论本 13 识的阿赖耶识自身的流转;二、在现行层面上,识转变是诸识的虚妄分别;三、在种现关系的层面上,识转变是作为种子与现行因果相生的阿赖耶识缘起。 就种子的层面而言 , 识转变是种子识自身的相续流转。 据说佛教早期的种子观念来源于自然界中植物种子生灭变化的启发,经部已有“相续转变差别”的概念,瑜伽行派以唯 识中道的本体论立场接受了这一说法并作了唯识的解释,从而成立了种子识的相续流转,生长还灭。 就现行层面而言 , 识转变是指诸识的虚妄分别。 唯识学所说的识转变就是主体的妄情迷执、虚妄分别,也就是《唯识三十论倾》所说的 “ 我 ” 、 “ 法 ” 的施设、假说。 “分别”是指识的思量、识别活动,《成唯识论》列出了五种分别,以概括众生的妄心活动,它们是:(一)依名分别义自性、(二)依义分别名自性、(三)依名分别名自性、(四)依义分别义自性、(五)依二分别二自性,这里的分别即现行的心心所法。 “《中边分别论》以虚妄分别作为主体的实际存在,同 时继承中观的遮拔精神,不立实体作为现行的分别所依。 在无无著,由于唯识中道的建立,乃变依他为现行诸法。 ” I“诸法于藏,识与法亦耳”、 II“依止根本识,五识随缘缘现” III中的法与识都是指实际存在的识体,即藏识与转识。 现行诸识作为实际存有物是由第八识生起的,所以是依他起。 立足于存在论基之上的分别作为识的转化同时也是存在境界的转化。 就种子与现行的关系层面而言, 识转变表现为种现相生的阿赖耶识缘起。 现行识的分别、转变是以种子作为因缘而生的果, 由此而产生的诸法 同时又熏习种识产生新的种子,且识转变中的分别、流转也都是与种现关系密不可分的。 因此,识转变的三个层面其实是以 种现相生的阿赖耶识缘起 为核心的统一 体。 阿赖耶识缘起 是唯识缘起论 最 核心 的 内容。 唯识论者先把现行层面上万法的转变统一为识的虚妄分别,此为现行识的分别义,又把轮回转依归结为阿赖耶识种子自身的生灭流转,此为种子识的流转义,然后将二者与种现因果相生的阿赖耶识缘起相融合,而成识转变本体论。 识的本体性存在是建立阿赖耶识缘起论的基础,因为在缘起的“体、相、用”结构中,只有先确认了作为本体的“识”的存在才能进一步探究 “相”和“用”,这里的“用”就是指缘起的作用。 中期唯 I吴学国:《论唯识学对般若“空“义的诠释与缘起论的重构》复旦学报 1999 年 第三期 II大正藏 第 31 册 No. 1594 摄大乘论本 III大正藏 第 31 册 No. 1586 唯三识十论颂 14 识派否定了小乘佛教“四大缘生”的宇宙生成论观点,将唯识中道引入阿赖耶识缘起,完善了唯识学缘起论的本体论哲学体系。 《解深密经》心意识相品中已经提到阿赖耶识是个体生命存在和轮回的所依,种子在作为藏识的阿赖耶识中流转相续,阿赖耶识是六识产生的根据,如经云:“阿陀那识为依止为建立故,六识身转。 ” I但是,如果没有唯识中道,阿赖耶识是不会成为现实世界的本体论依据的,毕竟识的实有并不等于本体论意义上的空观。 唯识中道观是通过三自性说与唯识相结合而确立的。 在《摄大乘论》 中,唯识说与中边的三性说相结合成立了唯识中道义,并与阿赖耶识缘起融合,这就为缘起说找到一个新的理论维面,使瑜伽行派能够站在唯识的立场上破除数论派的“自性神我相生”、胜论派的“大有生成”等外道本体论说法,以及小乘佛教“实有缘生”的说法,“将有部等所持的四大缘生收摄到识的先验运动,建立起阿赖耶识缘起的复杂本体论结构,以作为解释现实存有的形而上学根据。 ” II 无著在《摄大乘论》中建立的这一体系在世亲的识转变说中得到了全面的继承和发展。 阿赖耶识缘起经世亲、护法等人的发展而成为一个由种现双重因果关系构成的复杂体系,彻底 实现了识说的本体论化。 《唯识三十论颂》有多处说到以 种子识为因 而 生出现行 诸 法 的 果,如第十八颂,“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以展转力故,彼彼分别生。 ” III 后来护法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