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1年新一届pages工作组成立以来,在cnc-igbp的领导下,中国科学家(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7318. 第四届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中国全国委员会( CNCIGBP) 20202020 年度工作总结 ( 2020 年 12 月 21 日,北京) 陈泮勤 葛全胜 ( CNCIGBP 秘书处) 在中国科协国际部的指导下,在挂靠单位中国科学院资环局的具体领导下,第四届CNCIGBP 加强了我国全球变化研究的能力建设,推动了与国际同行的交流与合作,加大了全球变化研究知识的科普与宣传力度,取得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进展。 下面,我们对第四届CNCIGBP 过去四年的工作进行简单回顾。 、部门和学术团体的协作 与国际组织的合作与交流 第四届 CNCIGBP 通过人员互访、参加国际会议、互联网 通讯等多种形式,密切了与 IGBP总部的关系,加强了与 IGBP 秘书处、科学委员会、各核心计划负责人的联系,增进了国际合作研究。 接待来访 为了及时掌握国际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沿动态,加强我国科学家与国际的联系与交流,第四届 CNCIGBP 曾多次邀请 IGBP 总部的负责人访问我国。 它们包括 Berrian Moore III先生( IGBP 前任主席)、 Guy Brassuer 教授( IGBP 现任主席)及 Will Steffen 博士( IGBP 前任秘书长),还邀请 IGBP 核心计划 PAGES、 BAHC、 LOICZ、 GCTE、 GAIM、 LUCC、 GLOBEC、DIS 和 GEWEX 的负责人,以及美国、日本、德国、荷兰 、英国、澳大利亚 等国家的 数十名 科学家访问 了 我 会。 出访 第四届 CNCIGBP 曾多次组织我国学者出访国际组织和有关国家。 它们包括 IGBP、IGFA、 UNEP 等国际组织,以及美国、日本、德国、荷兰、英国、澳大利亚等 40 余个 国家。 据初步统计,过去 4 年,我会委员及各工作组成员大约出访 2020 余次。 建立合作关系 目前 我会 工作组已经同世界上 30 多个国家建立了全球变化研究的合作关系。 其中,英国、美国、俄国、比利时、加拿大、澳大利 亚、印度、巴西、德国和日本等 10个国家为主要的合作研究伙伴。 现已开展的合作项目涉及全球变化研究的各个相关领域。 2020年以来我国与全球变化研究有关的国际合作项目有 20 多个,主要的国际合作项目见表 1。 竞选国际组织席位 第四届 CNCIGBP 特别注意国际全球变化研究相应组织席位的竞选。 目前,我国科学家在国际组织中的地位有所提高。 根据初步统计,曾有 26 位中国学者先后在国际全球变化研究组织里任职,目前 19 人仍在职,见表 2。 其中,约 1/2的成员是通过 CNCIGBP的推介进入国际组织的。 与国内组织的合作与 交流 CNCIGBP 始终注重 向 主管单位(中国科协) 和 挂靠单位(中国科学院) 汇报和联系,和有关科研教育部门,如: 科技部、基金委 、教育部、发改委、外交部、农业部、水利部、环保局、国家气象局、国家海洋局等部门,以及各组成学会、各有关团体和组织、大学进行 联系与沟通。 过去四年,每届年会 我们 都 邀请 了科技部、基金委、教育部、发改委、外交部、农业部、水利部、环保局、国家气象局、国家海洋局等部门 的官员 , 北京大学、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复 旦大 学的 学者出 席并 做报 告,我 们还 特别 邀请了 CNCWCRP 、 CNCIHDP 和CNCDIVERSITAS 的委员 到会交流。 明 年,我们计 划 CNCWCRP 、 CNCIHDP 和CNCDIVERSITAS 联合召开主题为“中国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香山 科学 会议, 希望 进一步促进我国全球变化研究团体的紧密合作。 另外,我们 进一步加强了与 各组成单位和 有关学术团体的合作,分别与中国地理学会、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第四纪研究会等全国性学术团体联合举办了多次学术研讨会。 组织建设 结合国际全球变化研究的进展及 IGBP 第二阶段的战略调整, 第四届 CNCIGB 进一步充实了秘书处的工作力量,制定 了组建工作组 的“ 细则” ,并编制了 进一步完善工作组建设 的 规划。 按“细则”要求,对 第三届 CNCIGBP 的 8 个工作组 进行了调整 ,充实了许多在一线研究的年轻学者,并 要求每个工作组设置了学术指导委员会。 同时 , 新 组建了 2 个工作组和 1个信息中心。 另外,我们还正在讨论建立一个关于适应问题研究的工作组。 目前,第四届 CNCIGBP 各工作组 (中心) 成员合计 330 余人。 这些工作组是 ( 按成立先后顺序): (1) 全球变化综合分析和模拟项目 ( GAIM) 工作组 (2) 过去全球变化研究( PAGES)工作组 (3) 联合大洋通量与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计划( LOICZ/JGOFS)工作组 (4) 遥感与数据信息系统( RS/DIS)工作组 (5) 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计划( GCTE)工作组 (6) 水循环生物学计划( BAHC)工作组 (7) 青藏高原与全球变化( TPGC)工作组 (8) 全球海气生态系统动力学 国际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生态系统研究( GLOBECIMBER)工作组 (9) 全球变化研究信息中心( IC/GCS) (10)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 LUCC)工作组 (11) 表层海洋与底层大气系统( SOLAS)工作组 其中, RS/DIS 及 TPGC 两个工作组分别反映了我国的学科优势,其余工作组 (中心) 则与 IGBP 各核心计划直接对应。 各工作组(中心)成立以来,在 CNCIGBP 各位 顾问委员、 委员 ,特别是挂靠单位的支持和帮助下 ,取得了一大批有国际显示度的科研成果, 在 推进 我国全球变化研究 走向国际、 提升我国全球变化研究水平,以及 向 管理阶层和 社会公众进行“ 全球环境变化 ” 科普宣传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可以说,正是因为各工作组(中心)的努力工作,我会在我国全球变化研究领域的“领头雁”形象才得以 树立起来。 近期,第四届 CNCIGBP 秘书处制定了第五届 CNCIGBP 章程(草案)及第五届 CNCIGBP工作计划(草案),完成了第五届 CNCIGBP 组成 人员的推介工作。 常委会会议、学术年会与国内学术研讨会 过去四年, CNCIGBP 共召开了 6 次 常委会 、 4 次学术年会。 据初步统计, 20202020 年, CNCIGBP 联合与全球变化研究有关的国家级学会,以及中国科学院、国家基金委、国家科技部等部门共同主办 30 余次学术研讨会。 我会 10 个工作组及1 个信息研究中心参与主办学术研讨会 60 次 30 人以上规模的研讨会, 8 次百人以上的大型研讨会,其中主要的国内学术研讨会见表 3。 积极组织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在我国 举办 国 际学术会议 在我国举行 国际学术会议 的多寡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我国的 国际学术 地位和影响力 的大小。 2020 年以来,在 各工作组的努力下,我会独自或参与举办的 30 名 以上 外宾 规模 的 国际全球变化研究学术会议达 20 余次,涉及海、陆、气的各个研究领域 ( 表 4 列出了其中一些会议 的名 称 )。 其中, 2020 年 11 月 在 北京 成功 召开的 全球碳 计划( GCP) 国际研讨会 “区域碳收支:方法论与计量学”,标志着 GCP 和 我 们 开展 国家、区域和全球性的 国际 科学研究长期 紧密 合作关系的开始。 目前,秘书处正在积极筹备 2020 年 2 月 19~ 23 日在北京召开的 第 20 届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科学委员会( SCIGBP)会议。 SCIGBP 会议是国际全球变化研究领域最重要、影响最大的工作会议,它每年举行一次,研讨并决定会后一年国际全球变化研究的发展方向。 由我会在北京具体承办这次会议,不仅体现了 IGBP 对我会的信任,更体现了 国际全球变化研究团体对我国 全球变化研究水平的肯定和 重视。 明天我们有一个专门时段来讨论关于这次会议期间系统介绍我国全球变化研究最新进展的准备工作。 出席国际学术会议 为及时准确掌握国际全球变化研究的发展动态, 展示 我国全球变化研究 成就 ,2020 年以来,我 会委员以及各工作组(中心)人员参加了 130 余次国际学术会议。 2020 年 7 月,我会 成功地组团参加了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召开的第一届“全球变化开放科学大会”。 我国派出了 112 位代表,提交了 72 份展板参展。 2020 年 6月, IGBP 总部在加拿大班夫( Banff)召开由各成员国国家委员会主席参加的联席会议。 我会 提交了 题为“ Contribution, Progress, Future and Projects on Global Change Research in China”的英文稿。 虽然受“ SARS”事件的影 响,我会未能如期出席,但国际 IGBP 对我会提供的材料表示满意。 、申请与实施 过去四年,我会积极参与了科技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及教育部和有关大学关于全球变化研究项目和计划的制定和立项申请工作, 如: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国家基金委“全球变化区域响应”行动计划等 (表 5) , 提高了 我国全球变化研究领域 的 研究经费 (图 图 2) ,改善了 仪器设备。 此 外,我会还专门组织力量 就“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海气相互作用”、“气候变化区域响应”、“碳循环”、“ 水循环”、“粮食安全”等议题进行了预研究。 为科技部、中国 科学院、基金委等部门 开展全球变化研究立项活动提供背景资料。 我会还积极参与 了国家 重大科研问题的科学咨询活动。 如, 2020 年以来, 青藏高原工作组 就青藏高原的科学发展和经济建设问题 组织了两次较大规模的考察, 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咨询意见,为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制定作出了贡献。 过去四年, 我国 学者在 LUCC、水资源和水循环、碳循环、亚洲季风、古环境、西部环境、陆海相互作用、食物和资源安全、全球变化适应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十个方面取得了国际水平的 科研成果 ,发表了一 大 批高水平的论文、译著和报告,为我国 在 资源、环境和经济战略 问题上的宏观决策、参与 UNFCCC 谈判等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根据各工作组情况汇报, 20202020 年间,我会成员在国内外著名刊物上, 约 发表 1700余篇 文章( SCI 300 余篇 )。 根据重庆维普数据库( )提供的资料统计, 19892020年间我国科学家发表在中国期刊上论文题目中出现“全球变化”的文章有 378 篇,关键词中出现“全球变化”的文章有 545 篇(图 3)。 另外,我国每年约有 100 部全球变化研究方面 的专著发表,目前,有关全球变化研究的著作超过 1000 部。 为了展现我国全球变化研究的整体态势与进展,提高我国全球变化研究的国际显示度, 我会先后 完成 5 本“全球变化中国 国家报告 ”,其中第四届 CNCIGBP 完成了 2 本(第五本 即将出版 )。 20202020 年,我会各工作组 共出版了 全球变化研究译著 11 部。 如,我会信息中心 完成 了《国际全球变化研究动态》系列丛书(孙成权等, 199 199 199 199 2020) ,秘书处完成 IGBP 科学丛书 ( 15)(其中 , 第四 册 《 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 — 一颗重负之下的行星 》 已经出版,其他明年 2 月出版 )。 另外,过去四年 ,我会秘书处编辑出版 了 14 期 学术简报,各工作组 共计编辑出版了 40期学术简报。 网站建设 为了 充分 展示 我国 IGBP 研究进展 ,加强 秘书处和 各工作组 ,以及各工作组之间 的联系,我会自 2020 年起正式建立和启用 了 中文网站 (英文网站 将于 年底开通)。 我会部分工作组也分别建立了自己的网站。 这些 网站的网址为: CNCIGBP 秘书处 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中国全国委员会 ICGCS 工作组 中国全球变化 GCTE 工作组 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 RS/DIS 工作组 国家对地观测系统 MODIS。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