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细无声——把心理教育渗透到文学作品中语文组许潮(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候。 果然,有诗为证“刚正不阿留的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史成尘环”。 这就是这位文史祖宗给我们留下的最光辉的意志典范。 而学习《离骚》,屈原又让我们在纷扰的环境里平息了心中的浮躁,坚 定了正道直行的决心。 “举世浑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是他的清白;“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是他的执着;“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他的坚韧。 放弃荣华富贵,坚守一分清白,这是屈原教给我们做人的不可缺少的品质;而“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红楼梦》又让我们为宝玉宁肯放弃功名利禄改变自己的命运也不改变自己生命准则的勇气而叹服; 而在讲授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我们除了带领学生体会作者语言的魅力和思想的深邃外,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史铁生在生命正疯狂的季节痛失双腿,却仍然苦苦与命运抗衡,最终 拨云见日的坚韧与顽强。 诸多的文学形象如海啸山涛般浸渍了我们每个读者的心灵,他们身上的光环虽经历千古却丝毫无损。 培养学生的意志品格,“晓之以理”固然必需,但以榜样的事迹“动之以情”更能让学生感知生活的真实。 老师在教学中因势利导,让这些虽死犹生的形象时时砥砺学生的意志品格,促使他们在实现人生目的的漫长过程中,面对失败和挫折能不断的调节自己的心理,正确认识生命中的低谷,积极勇敢的面对生活的挑战,坚定前行的的意志。 三 .人格的塑造 人格即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性以及经常出现的较稳定 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人是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个体,受社会影响明显,没有人可以跨越现实去塑造一个超世的自己,但我们却可以通过文学手段去超越时空地感受他人的人格魅力从而影响自己的人格塑造。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古今中外的优秀篇目,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放手让学生与作者作品接触。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这是孔子谆谆教导我们要及时尽孝,关爱父母;“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言必行,行必果”,这是圣人在告诉我们做人的原则; “ 穷且益坚, 不坠青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