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里西出口三号路、九号路可行性研究(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428 7 万吨)、页岩( 163 万吨)、大理及粘土等。 已开发利用的矿藏资有煤、铁、重晶石、石英砂岩、石灰石、白云石、粘土等。 主要有煤、铁、石英砂岩、石油和天然气等。 保有储量:煤矿 8142 万吨、铁矿 361 万吨、铅锌矿 46 万吨、铝土矿 亿吨、重晶石 300 万吨。 石油和天然气有矿点一处。 旅游资源 : 除有民族风情和文物古迹外 ,自然风光主要有香炉山、小高山、凯里西出口三 号路、九号路可行性研究 16 金泉湖和一批景观独特的溶洞。 还有各种大小民族节日集会点 136 个,有“百节之乡”之称。 自 1985 年对外开放以来,已接待 2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旅客。 凯里属典型的民族风情生态旅游区。 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古朴浓郁的民族风俗和悠久独特的民族文化成为世界级的民族风情旅游胜地之一。 境内有雄伟的“黔阳第一山”香炉山,景色奇秀的镰刀湾,鬼斧神工的渔洞溶洞,如诗如画的清水江以及大阁公园、金泉湖公园等自然景观。 民族民间文化蔚为大观。 城区内有大阁山公园、鸟山公园、苹果山公园。 综上所述, 凯里 市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开发前景十分诱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资源开发的速度,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提高服务水平,促进 凯里 市社会经济的发展。 市政基础设施 在 凯里 发展迅猛的“ 十一 五”时期 ,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交通运输水陆并举, , 城乡路网纵横交错,极大地改善了城乡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交通运输环境。 邮电通讯超常规发展,乡镇电话全部实现交换程控化。 电网建设力度加大 , 天然气工程等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基础设施和基础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基础设施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基础设施落后和不足,是制约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 在 凯里 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也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以 凯里 市日益发展的现状看,现有的基础设施建设还远远不能达到要求,尤其是在 交通方面。 世纪之交,中央发出了“西部大开发”的号召,基础设施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基础性和前提性工作,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 凯里 市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社会各项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先凯里西出口三 号路、九号路可行性研究 17 机。 自然条件 凯里市位于贵州省东南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北部,为自治州首府所在地。 东接台江、雷山两县,南抵麻江、丹寨两县,西部福泉县,北界黄平县。 地理位置在东经 107176。 40′ 58〃 — 108176。 12′ 9〃、北经 26176。 24′ 13〃 — 26176。 48′ 11〃之间。 东西最长跨度 51 76 公 里,南北最长度 44 3 公里。 地势西北部、西南部、东南部高,中部、东北部较低。 最高山峰够末也海拨 1447 米,最低〔清水江流出境处〕海拨 532 米,平均海拨 850 米,属中山、低山地貌区。 凯里西出口三号、九号路处于 新生界地层不发育,堆积作用不强。 场地内未见断层、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无大的褶皱和断层构造。 地质构造条件简单。 气候特征及气象 项目属 凯里市属中亚热带温和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为 13 6— 16 2℃,最热月为 7 月,平均气温为 23 2— 25 8℃,最冷月为 1 月,平均气温为 2 6— 5 2℃。 境内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为 1240 1 毫米,适宜于农、林、牧并发展。 建设区内无长年性的地表水流,雨季期间斜坡凹部有少量地表汇水。 地质构造 本工程所在区域地质构造处于 凯里 构造盆地北东边缘区, 贵州 构造剥蚀浅丘区。 工程位于 凯里 — 革东 向斜近轴部,铁山背斜南东翼,地质构造简单,地层呈单斜层状产出,岩层产出较平缓。 岩层产状:走向 N20~50176。 ,倾向 SE,倾角 5~15176。 新生界地层不发育,堆积作用不强。 场地内未见断层、滑坡等不凯里西出口三 号路、九号路可行性研究 18 良地质现象,无大的褶皱和断层构造。 地质构造条件简单。 地层岩性 区内地层按时代、成因和土质类别划分为三个工程地质层: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层( Q4ml)、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 Q4al+pl)、侏罗系沙溪庙组砂质泥岩( J2S),现将岩土层特性描述如下: 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层( Q4ml):褐、褐黑、褐灰色,为建筑弃渣、碳渣等生活垃圾,稍湿,稍密。 厚度不均,最大厚度。 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 Q4al+pl) 粉砂:灰、棕灰色,局部夹褐色腐植及淤泥质,稍湿~湿,稍密,厚度 ~,连续分布,厚度变化大。 砂夹卵石层:灰、灰褐色,卵石含量 35~ 45%,一般粒径 10~ 60m m,最大粒径 120 m m,浑圆状,其中: 2~ 10 m m 含量占 15~ 25%, 10~ 50 m m 含量占 65~ 75%, 50~ 120 m m 含量占 5~ 15%。 主要成份为硅、钙质,湿,稍密~中密。 厚度 ~ ,连续分布,厚度变化较小。 个别孔在钻探过程中局部出现涌砂现象。 侏罗系沙溪庙组砂质泥岩( J2S) 强风化砂质泥岩:暗红、暗紫红色,稍湿,组织结构大部分破坏。 其顶部通常风化成土状,中下部风化裂隙发育,沿裂隙充填极多粘土质矿物,粉砂质和泥质胶结构,胶结较差,见水易软化、崩解,岩芯破碎,手易折断。 厚度约2~ 米。 中风化砂质泥岩:暗红、暗紫红色,砂泥质结构,厚层状构造 ,局部裂隙间充填黄色、褐色氧化矿物。 钙泥质胶结,胶结较好,含钙质结核,岩质较硬,凯里西出口三 号路、九号路可行性研究 19 锤击声脆。 厚度约 ~ 米。 微风化砂质泥岩:暗红、暗紫红色,砂泥质结构,厚层状构造,风化裂隙不发育。 钙泥质胶结,胶结较好,含钙质结核,岩质较硬,锤击声脆。 地震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1830620xx),建设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 ,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 场地属中硬土,场地类别为Ⅱ类。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xx),测区抗震设防烈度为 6度。 水文地质 水文地质 ( 1) 地表水 场地内存在的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孔隙潜水及基岩裂隙水,赋存于粉砂层砂夹卵石 层及基岩中,受大气降水及洲河水补给,水位变化受季节性影响。 地下水对基础设计和施工有一定的影响。 ( 2)地下水 地下水埋深 ~ ,借鉴临近工程经验,结合场地所处环境地质条件,综合判定场地各类型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及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无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弱腐蚀性。 ( 3)不良地质现象 本工程场地及其附近无断裂通过,属构造相对稳定地块。 现场地质调查表明,场地地形起伏变化小,西北部已有条石顺河堡坎保护,场地及附近无影响场地及地基稳定性的不良地质作用,场地及地基稳定性良好,场地覆盖层土为凯里西出口三 号路、九号路可行性研究 20 中软场地土,建 筑场地类别为Ⅱ类,处于建筑抗震有利地段。 河流湖泊 凯里 市河流主要属长江支流的 沅 江水系,发源于 马尾河 、 重安江 由 西 而 东呈树枝状分布。 在岔 河口 汇合成 清水 江, 清水江、重安江、巴拉河等大小河溪153 条,其中长 10 公里以上、集雨面积 20 平方公里以上的中等河流 13 条,有溪沟 35 条。 城市路网及交通运输概况 凯里 市的道路经过 多年的建设,道路骨架已基本形成。 凯里 麻江城市骨架道路系统为环状,由环状快速路及放射状快速路将各片区串联起来,各个片区外围也形成环状路网,内部路网以方格网路网为主,同时结合地形地貌形成。 凯里城市形成“环线 +射线 +五横八纵”的骨架路网结构。 城市道路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四级。 环线:包括两个层次,其一为将凯里 麻江城市各个片区串联起来的城市环线(环城高速);其二为凯里 麻江城市各个片区的环线,包括主城区的环线以及炉山城区环线、麻江县城及碧波城区环线和龙山 宣威城区环线。 规划环线多为快速路,为两块板 形式,红线宽度为 2030 米。 射线:依托主城区环线和炉山城区、麻江县城及碧波城区以及龙山 宣威城区取得联系的射线状快速路,为两块板形式,红线宽度为 2030 米。 五横八纵: 一横:麻江 45 号路,开发区 35 号路,老城区 15号路、 47 号路; 二横:龙山 11 号路,开发区 65 号路,老城区 12号路、 27 号路; 三横:麻江 1 号路,开发区 5 号路、 9 号路,老城区 55 号路; 四横:麻江 71 号路、 75 号路; 五横:宣威 47 号路; 凯里西出口三 号路、九号路可行性研究 21 一纵:炉山 2 号路,麻江 4 号路、 76号路; 二纵:麻江 14 号路、 1 号路,龙山 6 号路 i,宣威 2 号路; 三纵:龙山 18 号路、宣威 52 号路; 四纵:开发区 11 号路,宣威 52 号路; 五纵:炉山 33 号路,开发区 6 号路; 六纵: 1 号路,开发区 38 号路; 七纵:开发区 78 号路; 八纵:老城区 30 号路、 48 号路。 城市道路交通积极推行 TOD 模式,促进城市 交通与土地利用协调发展,拓展和完善城市空间布局,在城市带状网络型城市干道网系统基础上,形成各片区功能区内的“独立自由式网络”的城市道路网。 城市道路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四级。 快速路是城市内部各个片区之间的主要联系通道和城市内外交通进行转换的载体,规划红线宽度为 2030 米,主要包括城市环线,将凯里城市的各个片区串联起来,同时东西向和南北向各规划 23 条快速路,以加强各片区之间的联系。 主干路是城市交通的主通道,以凯开大道为主体,东西向延伸,串联城市四大功能区,红线宽度为 3040 米;次干路是各功 能区及其内部的主通道,构成各功能区内的道路骨架,红线宽度为 2530 米;支路是各功能区内部联系道路,红线宽度为 1520 米。 目前 凯里 市的的交通运输方式主要有道路运输为主、铁路运输、水 运输 为辅。 第二章 工程内容分析与论证 凯里西出口三 号路、九号路可行性研究 22 道路修建的可能性 拟建道路位于 凯里西出口三号路、九号路位于凯里市龙头河至西出口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中 ,道路起点接棉纺厂 13 号路延伸段,终点接永丰西路,路线呈为东西走向,实施范围为 K0++900 段,实施段道路长 米。 红线宽度 25m,计算行车速度 20km/h,按城市 I 级支路设计 ,随着凯里市城市建设不断推进,作为地域发展的配套工程,方便周边居民的出行,加快凯里的经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工程 两 侧土地大都已被征用,修建该道路对促进沿线土地的开发 和利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交通调查分析与交通量预测 交通量预测是城市道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分析建设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同时也是确定城市道路建设项目技术等级、工程规模及经济评价的主要依据之一。 交通需求变化与交通区的经济及社会发展状况密切相关,所以可以通过对交通增长相关的社会经济指标的发展预测,确定交通量的发展变化。 根据交通部《水运、道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办法》的规定,交通量预测年限为项目建成后 20 年。 根据 凯里 西出口 三号、九号路 工程项目建设 设想,设想在 20xx 年 年中完 工。 假设其建成年限成立,结合项目所在地的社会经济、交通运输发展规划,预测特征年设定为 20xx 年、 2020 年、 2025 年。 凯里 市城市次干道交通量预测总体思路 新建道路的远景年交通量按其构成来源可划分为 3 大类型:正常交通量、转移交通量和诱增交通量。 根据项目的影响区的社会经济和交通现状,分别对上述 3 种交通量分别进行预测,它们之和便是远景年的交通量。 凯里西出口三 号路、九号路可行性研究 23 正常增长交通量是指:现有道路交通量按其固有的发展规律自然增长的交通量。 转移交通量是指道路修建完成投入 使用后,由于竞争关系而从其它道路转移过来的交通量和从其它交通方式转移过来的交通量。 诱增交通量指由于道路改建或新建而新产生的交通量,包括三方面: ①由于使用新路可使时间和距离缩短,新路沿线各地的经济可接近性增加,引起车辆出行目的地变化,从而使该影响区路网 OD 发生变化引起的交通量。 ②由于道路项目影响区正常经济发展引起的交通量增长是正常增长交通量的一部分,不包括在诱增交通量之中,由于新路修建或道路等级的提高,影响区经济将以比正常更快的速度发展。 产生的这种额外交通量是诱增交通量的一部分。 ③由于道路的新建或改建 改善了项目影响区的交通条件,诱发了原来潜在的交通量,这部分交通量原来想出行但由于道路条件不佳而未出行。 诱发的潜在交通量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道路通车之后带动影响区机动车数量的迅速增长;第二是道路等级的提高或者是新路的修建增加了方便性,并减少了出行时间,从而使车辆的年平均出行次数增加。 本次道路交通量预测总体思路如下:影响该 凯里西出口三号、九号路 工程的交通量的社会经济发展是一个大系统,我们可以根据需要将这个大系统进行划分,分为 凯里 主城区和外围地区这两大块,然后分别对其进行交通量预测,最后 进行叠加,即得出远景年预测交通量。 在对每个影响区进行预测时,我们。凯里西出口三号路、九号路可行性研究(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