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市场新概念(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备了发展现代零售业态的基本条件。 4 我国零售业态革新的具体思路 ( 1)百货商店在中国已逼近市场极限,它的市场空间需要在竞争中求得数量上的平衡,它的发展必须实行业态改良,其方向是:品牌专卖的综合店是百货商店的高层次发展,大型综合超市(以百货为主)是百货的低层次发展。 而特色经营是大众化的发展。 从上海、南京等地通过联片改造或者新建的中型商场来看,如果没有特色经营,即使地段再好经济效益也没法体现。 ( 2)超级市场将是中国零售业中的主力,它所代表的销售方式,将成为中国零售业的主 导方式。 超级市场在中国的发展应从大中城市逐渐走向广大的中小城镇,同时,要从导入阶段的食品超市基础上实行业态的再分流,向各种综合超市和专业超市发展,让这种现代化的销售方式在中国得到更大的推广。 ( 3)便利店在中国具有广阔的市场。 便利店在交通紧张的大城市和广大的中小城镇中具有很大的市场适应性和空间。 可以预言,管理优良的连锁的便利店系统将是中国零售业中最为盈利的系统之一。 ( 4)专业商店和专卖店在中国将会得到长足的发展。 它将成为百货公司主要的竞争对手,它将以连锁店的形式开设在商业街、商业中心上,在大型商业 设施和百货公司中都会有很大的发展机会。 专业商店是细分化的市场需求在业态中的反映,因此它将是零售业特色发扬的魅力之一。 ( 5)量贩店在中国将具有相当强的竞争力。 事实上我国近两年在各大城市兴起的货仓式销售就是针对国情,为迎合一大批追求低廉价格消费者的需求而模仿国外的这种经营方式建立起来的。 如 1993 年 8 月广州的一家采用货仓式销售的“广客隆”商场一开业就产生轰动效应。 当天就有 10万人光顾,并高创日销售额 230 万元的纪录。 量贩店源自日本,指大批量销售的商店,又称货仓式商场,以广州地区的货仓式商场为例,按货仓式商 场经营特色可将其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传统型货仓商场、平价型货仓商场、便利型货仓商场。 ( 6)以价格为竞争手段的折扣店、会员制商店等业态店在中国会有很大的发展。 随着中国高速公路网的逐渐发展,服务于高速公路网的零售店将会兴起。 如德国在上海开设的麦德龙,实行会员制和 cash and carry(付现金提现货)销售方式,其布点是以高速公路为主要的连锁店沿伸线。 这种新型的商店将会逐渐取代目前许多使人害怕的公路黑店,对整肃流通秩序作用不小,但对当地的批发企业也会造成很大的冲击。 随着城市居民的郊区化和边远化的居住走向 ,凭借方便的条件能聚集大量顾客的、选点在郊区的购物中心和 Shopping Mall 在特大型和大型城市中有所发展。 ( 7)我国连锁经营发展遇到障碍因素也亟待解决。 其一,资金严重不足。 国有商业连锁企业自有资金比例很低,一般不到流动资金的 10%,资产负债率超过 80%。 多数连锁店因资金困难限制了门店数量的发展。 其二,场地无法解决。 据调查,目前连锁企业经营毛利中,房租部分一般达到40%,这对以经营微利商品为主的超级市场、便利店实在难以承受。 其三,税收问题。 我国现有的连锁商店,绝大部分为同一资本下 直营连锁形式,不论门店开在哪,所得税都按规定由总部统一交纳,这种收税方法不利于连锁店向其它行政区发展。 其四,商品失窃率高。 消费者有一部分素质差顺手牵羊,由于管理不严,造成商品失窃率居高不下。 其五,经营环节、经营行为不规范,产品不规范,商品条形码普及率较低,标价不规范。 据上海市 1996 年职工物价监督总站抽检中,有 25%的超市、便民店存在商品缺标、漏标、错标现象,有 32 家店铺竟无一个填写齐全的明码标签。 其六,我国商业服务业的服务质量较差,也是限制我国连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中国连锁店的 发展任重道远,应引起政策制订者及业界的高度重视。 需要明确的是,零售业的每一个业态由于它是生产力和购买力水平的综合反映,因此这些业态店在中国各个地区的发展,还必须考虑到这种基本条件。 当前非主流的其它零售业态 1 折扣商店 所谓折扣商店亦称为“廉价商店”。 其特点是: ( 1)品种齐全,类似百货店,但出售之商品为家庭日常用品。 ( 2)价格低廉,所有商品标有折扣价,其价格大大低于一般商店。 目前一些小家电产品、钟表等也都通过其销售。 ( 3)自动售货,很少服务,设备简陋。 ( 4)店址选择在物业 租金较低,但又交通方便之处。 ( 5)因费用低,售价虽低,但盈利水平则不亚于同等规模的百货店。 近年来,有些国家折扣店花样翻新,例如日本,有百元店(出售商品每件皆为100 日元)、千元店(每件商品皆为 1000 日元)、免税店(免消费税),以吸引顾客。 2 电视购物 随着有线电视网的高速发展,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电视购物也发展起来。 它使购物者不用离开家庭半步就可以像逛商店一样浏览各种购物频道,然后进行订购和付款。 目前,电视购物在中国已有了较大发展,发展前景看好。 3 邮购 这是通过商品目录 或广告宣传资料,供顾客邮信订购或电话订购,待收到订单以后再提供商品的销售方式。 从 1872 年蒙哥马利华尔德创办第一家邮购商店以来,它已逐渐在欧洲、美国、日本发展起来。 以日本为例,邮购业在以前还认为是一个新兴行业,但现在已成为克服经济衰退影响的最有成绩的行业。 如百货业在 1992年下降 2%,但邮购业销售额则上升 5%,比 1986 年增加两倍。 一些有名气的大百货公司也加入到邮售这一行业。 邮购经营方式有以下几种: ( 1)工商企业定期向顾客送邮购商品目录,同时在其办事处备有商品目录,免费寄送或者只收很少的费用。 ( 2)工商企业借助新闻媒体,刊登广告,宣传某些产品如图书、音像制品等,顾客可以写信或打电话订购。 ( 3)邮购推销,即由零售商向“邮购经纪行”购买邮寄名单,按邮寄名单上列的可能成为顾客的名单,进行选择,直接向他们寄发推销信、传单等。 然后,再根据顾客的订单邮寄。 ( 4)电话推销,即利用电话来推销商品。 有的则用电脑,把录音通过电话自动向顾客通话推销。 4 流动上门服务 它又称“上门推销”。 所谓上门推销是由销售人员亲自上门,挨家挨户地推销商品。 这是一种走街串巷的古老的推销方式。 其商品多为化妆品、保健品 、图书、杂志、家用器皿和食品、服装等。 一般大多数推销员并不随身携带货物,而是先取得顾客订单,然后再回公司办理送货上门,但也有随身携带货物,上门推销。 上门推销的优点是方便消费者,又不需要多大的资本。 缺点是顾客不能从广泛商品中作出价格和质量的比较与选择;对推销员训练以及销售人员佣金较高;在交通不便之地推销还会增加销售成本;有的消费者对推销员不信任等。 上门推销在国外较普遍,发展也快,其原因,除了方便、省事、便宜等因素外,还因为欧美各国保护消费者的法律日益完善和严格,因而顾客可以放心购物,不会感到上当受骗, 这与以前的观念大为不同。 5 自动售货机 这种方式在国外许多国家广泛使用。 它是使用投币自动化机器售货。 只在顾客投入与商品标价相符的硬币(自动售货机有找零钱的装置),就可以将商品取出。 出售商品主要是香烟、软饮料、熟食、糖果、报纸、胶卷、化妆品等。 在日本主要是香烟、罐装饮料。 自动售货机设在车站、机场大厅、码头、影院、运动场、医院、学校、机关、邮局、某些百货商店、杂货店内,以及人流必经交通要道。 它的优点是全天侯的营业,灵活方便。 缺点是经营费用不低,商品售价较贵,商品适用范围有限即多是一些名牌的大路货,单位价 格要低,体积小,重量轻,包装与容量标准化的商品;也有容易破坏的缺点。 6 目录廉价展销商店 所谓目录展销就是商店向顾客提供商品目录。 它附有实物照片、说明,标有货号、价格的折扣数。 顾客从商品目录中选定商品后,将其编号、价格、数量等填入购物单,交给店方,也可以用电话订货。 商店按此送货并同时收取货款。 如果顾客亲自看货,商店也设有陈列室可供看样选购。 这种商店主要经营毛利高、卖得快的名牌货和精品,如饰品、摄影器材、箱包、皮具等。 这种商店与折扣商店相比,费用更省,原因是商品失窃率和损坏率低,售货员人数减少;又因为 有了目录不必作广告;店址可选择物业租金低廉地段,因而商品相对廉价。 7 网上商店 网上商店就如传统零售业的商店,不过,它提供的不是真实的商品或服务而是有关这方面的信息,在网上的商店可容纳成千上万的品种,不会像传统商店那样受营业面积的限制,在网上设店,虽不用象传统渠道那样着重地理位置,也无需支付昂贵的租金或进行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但也需考虑在网上市中心或购物中心设点。 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国际互联网联通了 180 多个国家和地区,互联 5 万多个网络,1600 多万台主机,直接用户 8000 多万人。 [16]因此,它是 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 事实上,互联网上已有很多企业建立了销售产品的商店。 如美国 1994 年开业的“互联网购物中心”( Inter Mall)现拥有 13000 家商店,包括从古董到高科技产品,可以说无奇不有。 超级市场的演变 著名营销专家菲力普科特勒在其《市场营销管理》一书中写到:“超级市场是规模相当大的、成本低、毛利低、销售量大的自我服务的经营机构,其目的是满足顾客对食品、洗涤剂和家庭日常用品的全部需要服务。 ” 超级市场革命爆发于美国,其轨道是从自选商店向超级市场发展,最后普及超级市场,爆发零售业革命。 自选商店产生。 有记载的世界上最早的自选商店开业于 1912 年,地点在加利福尼亚州,店铺为两家食品商店,但当时,顾客还要到柜台处交款,不能称为超级市场。 1916 年,克拉伦斯桑德斯在田纳西州孟菲斯市开办了一家新式食品杂货店,店名为“皮格利威格利”,最早地使用了回转式入口和出口的支付柜台。 在一层楼 里,顾客从旋转栅门的入口进场,按着预定的线路看到全部的商品,最后走到唯一的出口,付款后,走出又一个旋转的栅门。 顾客是“自取”,商品是“自销”。 现代超级市场诞生。 符合现代超级市场观念的、拥有较大 营业面积( 1000m2以上)的超级市场是米切尔卡伦先生在纽约州长岛创办的金卡伦食品店。 他把自助式售货与顾客要求一次购齐所需食品的愿望结合起来,营业面积大,经营品种多,价格低廉,选购方便,为顾客节省了大量的时间。 开张以后,生意异常兴隆,也由此成为今天超级市场的先驱。 1935 年,美国 7 个城市中已有 600 多家超级市场。 1937 年后,随着超级市场规模的扩大,俄克拉荷马城一家超级市场的店主西哥尔特曼,设计了一种新型的购货手推车,推动了超级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再加上交通运输和冷藏技术设施的发展,保证了停车场所 和商品的低廉价格,使超级市场日趋定型。 20 世纪 40~50 年代,英、法、日等国也相继产生了超级市场,并迅速蔓延开来,标志着世界性的超级市场革命爆发。 以大众为目标市场、实行低价位经营的超级市场出现后,一直处于不断变化与完善过程中,其演化的轨道呈现为: ( 1)商品由食品走向综合性日用品。 超级市场刚一出现时,基本上只是满足食品方面的一次购足,人们购买日用品时,必须到其他的杂货店。 为了满足主妇们对日常生活用品一次购足的要求,超级市场不断进行商品扩充,增加了非食品的经营。 发展到今天超级市场已经演化为 一个生活化的大广场,吃、穿、用、住、行商品无所不包,人们已无法找到食品商店的旧貌。 ( 2)规模由小店铺到大市场。 这由美国超级市场定义的变化可见一斑。 美国起初限定称为超级市场的店铺年营业额不低于 25万美元, 50 年代提高到 万美元,1963 年改为 50 万美元, 1975 年提高为 100 万美元, 80 年代后又提高至 200 万美元。 ( 3)服务由单一走向多元。 随着零售业竞争的激烈,超级市场开始增加了一些服务项目,诸如信贷、送货、退货服务等。 随着服务项目的增加,超级市场价格有上升的趋势。 超级市场在我国的产 生是在 80 年代初,当时超市是作为一种新型的零售商业形式从国外引进的。 1981 年上半年,广州市友谊商店首先开办了我国第一家超级市场(后称“自选商场”)。 到 1983 年底,据北京、广州、湖北等省市不完全统计,全国共有超级市场 40多家, 80年代初我国开办的自选商场中,北京市的发展速度最快,1982 年,北京首先开办了三里屯和海淀自选商场,截止 1983 年底北京已有 25家自选商场问世。 这些自选商场多数是在原副食、蔬菜商店的基础上改建而成。 1984 年北京自选商场达 41 家, 1985 年底进一步增至 51 家,而全国此时约有 155 家。 80 年代初,全国许多省市都开办了一定数量的自选商场,新的商业形式开始也吸引了许多顾客,但两三年之后,大部分自选商场都相继恢复了传统的营业方式,在北京幸存下来的仅京华自选商场一家。 从北京市开办的自选商场来看,经济效益都大大低于经营同类商品的普通零售店。 由于费用大幅度增加,致使自选商场经营亏损。 如北京市销售量较大的甘家口自选商场, 1982 年费用为 万元, 1983 年猛 增到 万元,增加 %,虽然销售额上升 %,但还是从 1982 年盈利 万元变为 1983 年亏损 10 万元,大多数自选商 场长期经济效益不理想,新的经营方式并没有给这些商场带来生机和活力, 80年代中期以后,自选商场在我国逐渐减少,只有极少数经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