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主要地质灾害防治现状与成效(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7 500 20 100 200 20200 1998 500 10 53 100 10000 1999 200 11 25 100 20200 2020 400 18 148 200 40000 2020 456 19 63( 11) 49 5000 2020 649 13 29( 7) 25 5500 2020 436 13 69 52 6700 2020 276 23 89( 7) 44 合计 4273 214 1053( 25) > 1500 236717 注:()内为失踪人数 3 ⑵破坏城镇、矿山、企业 地质灾害的频繁发生,摧毁了大量城乡建筑设施、耕地、工厂和交通干线。 如乌江源头的大方县城滑坡、中游地段的思南、石阡、沿河等县城滑坡 ,印江县城的岩口、杉树完小滑坡 ,赤水大同滑坡等 ,滑坡体规模大 ,危害严重。 ⑶破坏铁路、公路、航道,威胁交通安全 如 1996 年 6 月 1 日黄平县重安江泥石流致死 22 人 , 失踪 13 人 , 毁桥 1 座,经济损失 1000万元; 2020 年 5 月 11 日 1 时 55分 ,黔东南州三穗县台烈镇台烈村三穗至凯里高速公路平溪特大桥 3 号桥墩附近发生滑坡 ,造成 35 人死亡 ,1 人受伤 ,16 间工棚被毁。 ⑷破坏水利、水电工程 如 1996 年 9月 19 日凌晨 1 时,印江县岩口发生山体滑坡,方量 260万立方米,造成 3 人死亡, 2 人失踪。 滑体阻断印江河,形成堰塞湖,上游 10余公里的朗溪镇 l 座小型电站、 3 个提水站、 4 个村 1830 户居民房屋及 3000亩良田被淹没,直接经济损失 达 亿元。 ⑸影响资源开发,阻碍山区经济发展 为了使山区摆脱贫困面貌,需要大力开发山区的各种资源来 搞经济建设, 然而在地质灾害易发区,这些活动受到严重阻碍。 随着经济工程建设活动的加速发展,与工程建设活动有关而发生人员死亡的地质灾害有加剧的趋势。 如 2020 年发生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灾害死亡人数较2020 年上升了 倍( 2020 年 5 起 13 人, 2020 年是 8 起 62 人)。 三、贵州省地质灾害的致灾背景 地貎 贵州是我国西南山区的一个内陆省份,位于云贵高原东侧的梯级大斜坡地带,地质和地理条件复杂,地貎以山地为主,很少丘陵,大部地区地表切割密度和深度大,山岭纵横相间,最高处 与 最低 处 高差达。 贵州地貌的基本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是地貌基本轮廓是纬向三级阶梯和经向两面斜坡构成;地势总体上由西部高原山地向中部丘原和东部的低山、丘陵过渡,纬向上形成三个阶梯;同时又处于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区,中部高,南、北低,经向上形成南、北两面斜坡。 第二是岩溶地貌发育,且分布广泛、类型齐全、形态多样 ,全省 可溶岩地 层出露面积 万 km2, 约 占国土总面积的 %。 第三是山地遍布全境。 总观贵州地形地势全貌,为一西连云贵高原,北,东、南三面向四川盆地,湖南、广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山地,全省山地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 %,丘陵面积占 %,盆地(坝子)面积 仅 占 %。 这些自然条件为 地质灾害的产生提供了基础。 地质条件 省内碳酸盐岩类岩层分布区多有岩溶塌陷及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发生。 泥、页岩、砂岩及玄武岩分布区是滑坡、泥石流及崩塌的高发地区。 在含煤地层中由于采煤还常常引起山体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 东 南部的变质千枚岩、板岩风化后强度很低,人工一旦开挖边坡,则易产生滑坡、滑塌及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在山间河谷、盆地及丘陵、缓坡地带,常有红粘土、软土、亚粘土、砂土、亚砂土、泥炭、淤泥、砂砾石层等软弱堆积层。 红粘土、淤泥具有亲水性强、遇水易软化,干收缩湿膨胀、可塑的特点,常产生不均匀沉降、滑坡、滑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