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衷功名、醉心举业,处处显示出可笑的喜剧性格,但同时他又具有同情心、慷慨仗义、急人之难 品格。 他出资埋葬了假仙人洪憨仙;送银两衣物给流落他乡的匡超人,这是他的义举,是可尊、可敬的一面。 然而作品又揭示了他可鄙、可笑的一面。 他出韪叫匡超人做八股文,并嘱咐他: “奉事父母,总以文章为主,小生在世除了此事,就没有第二件可以出头。 ”要匡超人以文临别时还从自己的书架上捡几本八股文塞于匡超人包中。 这些真实的细节描写使讽 刺对象既可笑,又真实;使讽刺手法即辛辣,又深刻,做到了真实性和喜剧性的。 特征之二:悲剧性和喜剧性相结合 吴敬梓善于 “从悲剧中发现喜剧 ”, “从喜剧,而且是从生活的绝对庸俗里发现悲剧 ”(《别林斯基论文学》)。 作品中的喜剧性人物都或多或少的具有某些悲剧性特点。 悲喜结合是《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主要特点之一。 迂腐老儒周进,读了几十年书,考了几十年,却屡试屡败,胡子都白了,还是个童生。 因未进学,不得不卑躬屈膝,忍受着新进学的梅三相公的嘲笑;因未进学,当中过举人的王惠来学堂避雨时,更是曲意 逢迎、低声下气,唯恐怠慢了贵客,给王惠准备丰盛的晚餐,而周进自己却是 “一碟老茶叶,一壶热水 ”下饭。 第二天,客人扬长而去,留下的是一地的 “鸡骨头、鸭翅膀、鱼刺、瓜子壳。 ”使 “昏头昏脑 ”的周进 “扫了一早晨。 ”然而,周进尽管精神上一次次受到创伤,受尽了轻蔑和侮辱,他仍然按捺性子去支撑寻扭曲了的灵魂。 以至参观贡院时,见了号板痛器, “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 ”“直器到口里吐出鲜血来。 ”当人们可怜他,要凑银子为他捐个监生时,他爬到地上磕了几个头,说: “劳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效。 ”何等低下 的人格,多么庸俗的嘴脸,这就是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的丑恶形象。 作者通过 “周进撞号板 ”这个令人哑然失笑的行动,以悲喜结合的手法辛辣地讽刺了科举制度的罪恶。 范进中举发疯同周进撞号板异曲同工,都是人物思想性格发展的必然产物。 范进从二十岁参加考试,直到五十四岁才中个秀才,三十四年失败的辛酸,大半生受尽了人们的奚落,虽然感到前途渺茫,但他对功名的执拗追求却 “始终如一 ”。 他万没想到自己梦寐以求的愿望得以实现。 当他看到高中举人的喜报,竟然喜极而 “疯 ”: 范进三两步走进屋里来,见中间报贴已经升挂起来,上 写道: “捷报贵府老爷范讳进高中广东乡试第七名亚之。 京报连登黄甲。 ”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睛,笑了一声道: “噫。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