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文化对比及导入内容摘要: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客体;汉语民族主客体互相浑融。 英语民族一向敬畏大自然,思维注重客观事物对人的作用和影响;而汉语民族往往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意识作用。 在语言上也能充分体现出这种文化差异,英语 的主语有人有物,主动、被动,范畴分明;而汉语作主语的往往是人或有生命的名词。 如被动句中的 “The steel bridge was build by Tamp。 M Company”。 汉语则译成:“Tamp。 M 公司建起了这座铁桥。 ” 三、社交礼仪的差异 二百多年前,乾隆皇帝因英国的使臣不肯行跪拜礼而被驱逐出境,当时的英使臣认为下跪有辱人的尊严,他只肯行西方的鞠躬礼。 因礼仪上的巨大差异,这两个世界大国就这样失之交臂,错过了打开国门看世界的一次机会。 在现实生活中,两种文化背景造成的差异也随处可见,如见面时,中国人不分男女老 少,都喜欢握手表示亲热。 西方则不然,多数欧美国家是不随便和人握手的。 又如中国人喜欢在见面时问对方 “ 你多大了。 ” 、 “ 你干什么啊。 ” 、 “ 你要去哪啊。 ” 诸如此类的话,但在英语国家,年龄、收入、婚姻状况、宗教信仰等等属于个人隐私,打听这些情况是没教养、没礼貌的举止。 四、风土人情的差异 现在中国人也喜欢过洋节,如圣诞节( Christmas Day)、情人节( St Valentine’s Day )、父亲节( Fathers’ Day )、母亲节( Mothers’ Day )等西方文化是当今世界文化的主流不。 但又有多少人知道这些节日的起源。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是文治教化的文明,拥有灿烂的文化和传统的美德,但总是忽略了人类最基本的爱情和亲情,这些细腻体贴的洋节突出反映了西方的人文道德观念。 又如英语在称谓中用词甚少, “ 叔、伯、舅、姑丈,姨丈 ” 这些词只用一个 uncle,父母、兄弟、姐妹之间也大多直呼其名,他们是想与对话者取得平等地位。 人人平等正是西方人所追求的理想和信念。 而表示亲属称谓的词在 西方一般不用于表示非亲属关系,汉语中常见的 “ 警察叔叔 ” 、 “ 售货员阿姨 ” 、 “ 王大爷 ” 等称谓不能直译为 “Uncle Policeman” 、 “Aunt Salelady” 、 “Grandpa Zhang” ,至今许多地方的学生还称教师 “Teacher Wang” 或 “Teacher Cai”, 这也是滥用称谓,应及时纠正过来。 五、历史地理差异 若想了解英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