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体 — 观察验证”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对研究视图和观察验证这两个环节 给予调控。 “研究视图”是分析视图的形状与结构,弄清楚它是从哪面看到的形状,从而构思摆法。 “观察验证”是从指定的哪个面去观察摆成的物体,它是否具有规定的视图,通过观察确认或修改摆出的物体。 这道题里有三个小题,第(1)小题的物体只有一种摆法,第 (2)(3)小题的物体可以有多种摆法。 后两小题对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开放性以及丰富的空间想象是十分有利的。 让学生体会摆法多样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每人摆出一个物体,在交流中出现不同的摆法,通过相互观察验证,获得摆法多样的体验。 另一种方式 是鼓励学生摆出一个物体以后再尝试其它摆法 ,观察摆成的各个物体,体验它的某个视图都相同。 选择哪种方式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如果把两种方式结合起来使用,效果会更好一些。 3.对“想想做做”第 6 两题的说明。 这两道题是体会实物图中那些不容易看到或者不能直接看到的正方体。 第 5 题左图里有一个正方体在后面,被挡着不容易看到;右图有一个 16 正方体在后面的下方,不能直接看到。 第 6 题的图中也有类似的情况。 体会这些正方体的客观存在,有利于空间想象。 两道题的教学活动是有差别的。 第 5题是先看图照样子摆,在摆的时候体会那一个正方体的存在。 第 6题是先数,在数的时候感受那一 个正方体的位置。 第六单元 千米和吨 一、教学内容 在前几册教科书里,陆续教学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以及千克、克等质量单位,本单元教学较大的长度单位千米和较大的质量单位吨。 千米和吨都是常用的计量单位,在生活、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 但是,这两个单位与学生的生活有些距离,他们对这些单位不够熟悉。 因此,教学千米和吨,首要任务是体会千米和吨,感知 1千米有多长、 1 吨有多重,建立 1千米、 1吨的初步观念。 教学千米与米、吨与千克的进率及简单的换算,也是让学生联系已经认识的米和千克,体验千米和吨。 学生是否体会了千米和吨,一般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检验,一是能否联系实际,举身边的例子说说 1千米大约是多长、 1吨大约是多重;二是能否在日常生活和实际问题里正确使用千米和吨。 全单元内容分三部分编排,第 44~ 46 页教学千米,第 47~ 49 页教学吨,第 50~ 55 页单元练习和实践活动。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认识千米 、吨的线索和活动。 首先,在现实的情境里引出千米和吨,让学生感受它们都是较大的计量单位。 第 44 页的四张照片上都有“千米”,配合这些照片,教材中说: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作单位。 学生从 照片和文字说明中,体会了千米是较大的长度单位。 第 47 页的三张照片中,物体很多、很重,教材指出:计量比较重或者大宗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 17 作单位。 在引出吨的同时,让学生体会它是较大的计量物重的单位。 然后,寻找千米与吨的生长点,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感知千米和吨。 在引出千米和吨以后,需要知道 1千米是多长、 1 吨有多重。 教材选择 100米为生长点,既感知千米,又带出千米与米的进率。 看看 100米的跑道有多长,想想 10 个 100 米是多长,接受 10 个 100 米是 1000 米,就是 1 千米 ,这样 1 千米 =1000 米就很自然地得 出了。 100 米作为千米的生长点,它是否清晰直接影响对 1 千米的感受。 多数学校都有 100 米的跑道,在课前要带领学生在跑道上反复看看、走走,对教学千米是有好处的。 教材选择 100千克为吨的生长点,从 1袋大米 100千克,推算 10袋大米 1000千克,体会 10 袋大米的重,意义接受 1000 千克就是 1 吨,感知了吨,带出了进率 1 吨 =1000千克。 接着,扩大感知背景,继续体会千米和吨,积累感性材料和生活经验。 学校里的跑道,一般是一圈 200米、 250 米或 400米,让学生联系自己学校里跑道一圈的米数,推算几圈是 1千米。 一个小学生的 体重 25千克,推算40个小学生的体重是多少;一棵白菜 1千克,多少棵这样的白菜重 1吨; 1桶水重 10千克,多少桶水重 1 吨; 2块砖重 5千克,多少块砖重 1吨。 这么多的推算,都以学生熟悉的事物为载体,通过 40 名小学生、 1000棵白菜、100桶水、 400块砖都重 1 吨等事实,帮助学生感知 1 千米与 1吨。 如果学生对其中某种物体感兴趣,记住多少个这样的物体长 1 千米或重 1 吨,他对千米和吨的感受就清晰而深刻了,而且不会忘记。 2.在应用计量单位时,进一步体验单位。 教材三次安排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的练习,第 46 页第 4 题是选择长度单位 ,第 49 页第 5 题是选择质量单位,第 50 页第 1 题是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综合应用。 在这些题里不仅使用本单元教学的千米和吨,还使用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 在选择单位时,要加强对单位的体验。 对于熟悉的物体,学生很快能说出应该选择的单位,如小华的身高 132(厘米 )、 18 一个苹果重 200(克 )。 要让学生体验如果选了其它单位,将会闹出多大的笑话。 如果一个苹果 200 千克,那么这个苹果要许多人抬着吃;如果小华身高 132米,那么他有 20 层楼那么高。 对于不熟悉的物体,可以用筛选排除的办法,寻找合适的计量单位。 如 1 筐稻谷 45( ),如果用克作单位,这筐稻谷只要用手轻轻一托;如果用吨作单位,一个人无论如何也搬不动这筐稻谷,于是选择千克作单位。 解答实际问题,也有助于体会千米和吨的应用,从而丰富生活经验。 如计量河流、铁路的长度,要用千米作单位;计量卡车的载重量、鲸鱼等大型动物的体重,要用吨作单位。 随着经验的积累,对计量单位的感受也会深刻。 3.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体验千米。 “了解千米”这次实践活动,安排学生“走走看看”。 通过走 100米要多少步和多少分钟,推算走 1 千米的步数和时间,借助步数与时间体验 1千米的长度。 还组织在离开 1 千米的地 方大声说话,试试能听到吗。 这些都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有了这些数据和经验,就能在日常生活中估计 1千米。 第七单元 轴对称图形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是小学阶段第一次教学轴对称图形,首先结合实例感知对称现象,这是课程标准提出的内容与要求。 生活中的许多物体具有对称特征,自然界有许多对称现象,联系实际教学轴对称图形离不开这些对称的物体和现象。 初步认识对称的物体或现象,感受对称的奇妙与对称美,都有利于轴对称图形的教学。 教学重点是轴对称图形,编排了两道例题。 前一道例题教学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让学生知道怎样的图形才是轴对称 图形,学会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后一道例题是制作简单的轴对称图形,通过创造性的制作,进一步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编写的一篇“你知道 19 吗”介绍了许多对称的昆虫、对称的自然现象、对称的著名建筑,有拓宽眼界、丰富知识,激发兴趣的作用。 “奇妙的剪纸”是一次操作型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利用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剪出图案或花边。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先感受物体的对称,再体会图形的对称,加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第 56 页例题和“试一试”的教学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是观察天安门、飞机、奖杯三个物体,发现这些物体或是左 右两边,或是上下两边,或是前后两边的形状、结构、大小都完全相同,从而接受这些“物体是对称的”这个概念。 并带着这样的概念到身边去寻找对称的物体。 为什么先教学对称的物体。 有三个原因。 一是对称原先是生活中的概念,如人的脸部左右两边基本相同,就说脸是对称的。 随着概念在各个学科的深入应用,概念也就逐渐分化和严格。 在数学里就有中心对称,轴对称和平面对称三种情况。 联系生活经验,先建立生活中的对称概念,再形成数学里的轴对称概念,教学比较顺畅。 二是许多轴对称图形就是对称物体某个面的图形,认识对称的物体为认识轴对称图形提供宽广 的现实背景。 三是可以组织对称的物体与轴对称图形的对比,使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清晰、准确。 尽管天安门、飞机、奖杯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物体,但要他们发现这三个物体的共同特征仍会有困难,教学时要给予适当的暗示或启发。 如把手指或一根小棒放在天安门的中央,使学生注意到天安门的左右两边。 第二步是把天安门、飞机、奖杯的一个面画下来,得到图形,使研究的对象从物体转移为平面图形。 这是教学不能忽视的环节,关系到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是否正确,会不会与物体的对称特征相混淆。 第三步通过对折图形,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建立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教材在第 115 页准备了天安门、飞机、奖杯的图形,可以把图形剪下来并对折。 要求每个学生至少剪、折两个图形,发现的才是这些图形的共同特点。 折痕两边的部分完全重合是轴对称图形的本质特征,也是概念的 20 重要内涵。 完全重合的两边必定大小一样、形状一样。 但是,大小、形状相同的两边有时并不完全重合。 所以,要让学生在对折的活动中仔细体会完全重合的含义,建立准确的数学概念。 教材在天安门图形上介绍了对称轴,它是折痕所在的直线。 介绍对称轴能帮助学生接受轴对称图形这个概念,在本单元不要求学生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这是第二学段的教学要 求。 第四步是判断四个几何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进一步加强概念。 判断的依据是图形对折,折痕的两边能不能完全重合。 不仅凭视觉和想象作出判断,还要动手对折进行验证。 平行四边形是判断的难点,要在对折活动中体会虽然折痕两边形状、大小一样,但不能完全重合,因此不是轴对称图形。 要注意语言的严密,这个三角形 (梯形 )是轴对称图形,不能说成三角形 (梯形 )是轴对称图形,因为许多三角形和梯形并不是轴对称图形。 “想想做做”选择了一些常见的图案、英文字母、部分国家的国旗、部分交通标志,判断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一方面使数学知识与现实生 活联系起来,二方面帮助学生丰富社会知识,三方面能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时要注意三点,一是对个别较难识别与判断的图案、字母,要给学生必要的帮助。 如紫荆花图案,英文字母 N、 S、 Z 等。 二是判断国旗的时候,不能只看整体形状,还要看图案,但不要关注颜色。 三是结合判断交通标志,适当介绍这些标志的意思。 2.做轴对称图形,加深体验。 教材里安排了三次制作轴对称图形的活动。 第一次是第 57页例题,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制作。 第二次是第 58页第 3题,在方格纸上画出图形的另一半,组成轴对称图形。 第三次是剪纸,做出轴对称图案或花边。 这三次制 作的目的,都是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体验。 教学第 57页例题要注意四点。 一是适当出示一些材料,如纸和剪刀、钉子板和线、水彩画颜料和白纸,通过材料给学生启发,打开创作的思路。 21 二是在制作前提醒学生想一想,怎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在制作后看一看,做出的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把数学概念贯穿在制作活动的全过程中,达到加强体验的目的。 三是不要限于教科书里的几种制作方法,鼓励学生创新。 四是加强作品的交流与评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想想做做”第 3 题要注意两点。 一是让学生独立地画,在画的过程中体会画的方法。 二是通过交流明白制作 的要领:先画出图形另一半的各个顶点,再连成图形。 第八单元 认识分数 一、教学内容 三年级 (上册 )初步认识分数,是把一个物体、一个图形平均分,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 本单元继续认识分数,要把若干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 在“想想做做”里还把 1元、 1米、 1 分米等计量单位平均分,用分数表示几角、几分米或者几厘米。 教学内容的编排是第 64~ 67 页教学整体的几分之一,第 68~ 72 页教学整体的几分之几,练习七是整个单元内容的综合练习。 教学整体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教材又都分为两段, 先用分数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表示整体里的一份或几份,再求整体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是多少个物体。 安排后一段内容的教学,是为了进一步体会分数的意义。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循序渐进,认识整体的几分之一。 把一个物体 (饼、苹果、圆片 )平均分成 2份,每份是 21 个饼、苹果或圆片,每份是这个饼、苹果、圆片的 21。 这里的 21 既能表示一份的数量是多少,也能表示一份与整个饼、苹果、圆片的关系。 由于这种双重含义,学生在具体数量的支持下,接受了分数 21。 把若干个物体组成的整体平均分成 2份 (如 6个苹果组成一个整体 ),其中的一份是 3个苹果,这一份是整体的 21。 这里的每份个数与每份在整体里的关系不再是同一个数,这就构成了认识 22 分数的难点。 为此,教材循序渐进,小步子提升,引导学生体会分数的意义。 例题是每份 1个,占整体的41。 首先既用文字又配置情境图呈现实际问题,然后出现把一盘桃平均分 成 4 份的集合图,指向集合图里的桃告诉学生,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41。 显然,教材采用意义接受的方式教学分数的含义,集合图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教学要从实际问题出发,结合平均分的活动,使集合图成为动态的发生、发展过程,突出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它的每一份都是整体的几分之一。 “想一想”是每份 2个,占整体的 21。 由于学生在例题里已经获得理解集合图的图意的经验,所以这里直接出现把一盘桃平 均分成 2份的集合图,看图说出每份是整体的 21。 要让学生充分交流得出 21 的思考,突出整体平均分成 2 份,每份是整体的 21。 “想想做做”出现每份 3。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