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天文普及教育―――走近天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投入逐年增多, 2020年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网”公布了 2020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初评结果。 其中“相约健康社区行巡讲精粹”丛书、“院士科 普书系”、《数学家的眼光》、“中国儿童百科全书”等 8 种书入围。 我国首次把科普图书纳入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在这种大好形式下,怎样更快更好更多地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公众可接受的普及知识仍然是亟待我们去探索的重要课题。 目前国内出版的科普作品种和数量都不算少,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重视具体知识的普及而不重视科学体系和思想方法的普及,重视 自然科学的传播而不 重视 社会文化的延续,科普创作和传播手段不相适应,科普队伍的素质与社会需求存在差距,科普投入的急功近利与实际资源的合理利用也存在很多问题等等。 这些都有待我们在工作中 逐步改善以适应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 目前我国虽然没有较大的私人天文台,但是中小学和大学天文台已经相当多,有的已经配备了30 到 65 厘米的望远镜和 ST7 等 CCD,然而大多数投资兴建的天文科普教育设施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许多只是象征性地作为参观、演示用,即使有些用于授课,也仅仅发挥了很浅显的功能,没有深入发掘他们的真正价值。 根据笔者了解的目前中小学天文科普教育现状,可归纳如下: 1)资源分散:各学校购置仪器设备(望远镜 ,、终端仪器、附属器件、配件、软件等) 的渠道 是独立的、分散的, 所组成的系统缺乏整体 规划, 不容易配套使用,也没有资源共享的机制 2)师资缺乏:目前国内中小学没有专门的天文科普基础教育课,所涉及的天文基础知识是附加在地理课或科技课堂中进行的。 所以从事天文科普教育的师资大多数也没有经过天文专业培训,而是由地理老师兼任。 大多数老师迫切要求得到专业培训 3)教材不规范: 目前我国中小学没有科普教育大纲。 天文普及教育的层次和深度取决于不同学校的具体条件,没有统筹规划,没有统一教材 4)开展活动 :大多数处于初级状态(仅限于参观介绍性的),有些开展简单活动(如拍摄天体图片,观测简单 天文现象),很少有开展探索性的科研活动 5)计算机 \网络 :我国的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不但很先进,而且 很普及 ,可与国际接轨 从以上分析来看,不仅发展网络天文教育的条件已经具备,而且迫切需要尽快开展网上共享的天文普及教育,以满足天文普及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对资源、师资、教材等共同的需求。 这就要求我们制定统一的 系统规划,整合 现有 资源 ,建立 共享 机制 , 培训师资和学生。 再进一步聘请 专家指导,开展更高级多样化活动,分层次 地 循序渐进。 这样就可以把我们的天文普及教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