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付出(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他的理想生活 (“成其私” )。 无私就是付出。 然而,老子每讲一个无私,都会推导出相应的自私,无私的目的就是达到这样的自私,最后归纳到所有的付出,不就是为了“成其私”。 还是回到自私上来了。 “成其私”是最后的结果,是“无私”的本质,自私是人的本性,也是人存在的目的。 不过,圣人的自私和常人的自私是不同的。 常人的自私,自私于有形,自私于物质 享受,自私得让人不胜其烦;圣人的自私,自私于无形,自私于精神追求,自私的境界让人无限景仰。 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层次。 所以,一般人的自私,主要是考虑自己, 追求利益最大化,不顾行为短期化,只想着自己能得到什么现实利益,也就是古人说的“小人舍义取利”;圣人的自私,是孟子讲的“圣人舍生取义”,是放眼众生,善达天下,在无私的付出中成全自私的愿望,追求的是义和道上的境界。 明代薛蕙在《老子集注》中做了进一步的说明,“夫圣人之无私,初非有欲成其私之心也。 然而私以之成,此自然之道耳。 ”圣人的无私付出,起初没有想到会成就自己的私心,然而后来自己的私心就达到了,这是自然规律。 自然的规律就是这样,任何无私肯定都含着自私在其中,任何付出肯定都 将促成人的某种目的。 就拿人们乐善好施的募捐来体验,即使你投钱到募捐箱时不期望任何回报,但你仍然喜欢在募捐的刹那间心中涌起来的温暖。 把上面《老子》的两句话连起来 (原本就是连起来的 ),就明白其真正意思了。 万物和天地本来就是一个整体、同体的生命,万物的生死只是表层现象的两头,它本来就是一个整体的“大我”。 圣人没有自私的表现,所以便完成了他那真正整体的、同体的“大私”。 这与现代人常说的“大我”与“小我”的概念是一致的。 明白这个道理后,对其中的奥妙随处可见。 甘地的无私是建立在他的“大私”基础上的,同时也是为了实现 他的“大私”,也就是和平与平等的远大理想。 就拿人们生活中的现象来讲,两性之间的流行语是“我爱你”。 “我爱你”是一种付出,那么有没有自私在里面呢。 如果对方爱上了另一个人,情况会怎 么样呢。 恐怕“我爱你”会变成“我恨你”。 可见,“我爱你”的潜台词是“我爱你,是想你只爱我一个人。 ”还是一个“私”字,不过,此“私”是为了双方共同拥有幸福的感受和生活,比单独的一己之私高了一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