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行政环境行政环境是行政活动的生存、发展空间,同时也是行政(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相推动,使行政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自身也得到了发展。 既然如此,就必须重视行政环境与行政关 系的研究,从中寻求行政活动的规律,进而增强行政实践的针对性、实效性。 二、行政与政治法律环境 政治法律环境包括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两方面内容。 具体说,政治制度是指基本政治制度,它包括国家制度、政党制度、选举制度、官吏制度等内容;法律制度是指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宪法和调整各种不同社会关系的部门法的完备、健全程度、执法守法情况及法制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政治法律环境对行政系统具有深刻的影响和直接的制约作用,这种影响和制约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基本政治制度直接决定行政系统的性质。 一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直接决定一国 行政的阶级性质,决定其服务的方向。 我国行政机关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实现统治阶级的意志,贯彻统治阶级的路线、方针、政策。 因此,政治制度决定了行政机关的性质、组织形式及其运行方式。 2.政权组织形式决定政府组织形式及其在国家政权系统中的地位。 政权组织形式,即政体作为国家基本政治制度的表现形式,决定着整个国家机构的构成方式及各机构之间的关系,因而也决定了政府组织的具体形式及在国家机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如当代西方实行议会制政体的国家,政府为内阁制度,政府的存在与更迭要以议会为基础;而实行总统制政 体的国家,总统府为政府形式,总统由民选,而不由议会决定,总统与议会是相互制衡的关系;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作为政府的行政组织是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由它产生并对其负责,在政府与权力机关之间不存在制约与抗衡的关系。 3.政党制度影响行政系统的稳定性与完善程度。 政党制度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重要政治制度对行政系统具有多方面的影响,它不仅直接影响行政系统与政党之间的关系,而且影响政府组织的机构、人员配置、政策和功能的稳定性及纠偏机制。 一般来说,一党制使行政系统、组织结构和行政功 能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使行政政策具有连续性,使行政系统与政党组织保持较为稳定与密切的关系。 但一党制易导致党政不分,以党代政,从而损害行政系统必要的独立性,其纠偏机制也较为迟钝与脆弱。 两党制或多党制的政府,其政府主要官员及政策都将随政党的更迭而不断变化,难以保证行政系统的稳定性。 这一点文官制度的实施某种意义上对这种损害有一定的补偿,而其纠偏机制则要比一党制政府有力、灵活。 4.法律制度规定和保障着行政系统的地位和权力关系及运作程序。 行政系统作为国家系统一个组成部分处于国家权力的复杂网络之中,因此,行政系统在其 中的地位、权力、职能,机构设置及运作都是由法律来规定和保障的。 一国的法律制度越完善,则一国的行政系统运作越规范,行政效率则越高;一国的法律建设越完备、越科学,则行政系统的协调程度与规范化水平则越高,否则,将会导致行政系统的混乱。 行政在适应政治法律环境的同时,对政治法律环境发展和完善具有反作用。 作为政治系统的执行系统,行政系统功能发挥得充分、完善,并不断进行行政改革,建立科学决策制度,严格依法行政,则会大大促进政治体制的改革及法律的进一步完善,从而改善和优化政治法律环境。 行政对政治法律环境的这种影响要求政治 系统必须做好政治决策的信息反馈工作,充分听取、考虑行政系统提出的意见、建议,尊重行政工作的发展规律,从行政工作方面汲取有益的政治决策素材。 只有如此,政治法律环境对行政才能经常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政治与行政才能保持协调发展。 三、行政与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是指对行政系统有着重要影响的各种经济要素的总和。 它包括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生产力和科技发展状况、人口状况、社会基本生产关系结构等要素。 经济生活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领域。 经济环境是行政系统外部诸环境中最基本的方面,是行政系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深层环境。 一般 来说,国内经济环境对行政系统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和影响。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服务、服从于经济基础。 行政系统作为政治系统的构成要件,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因此,行政系统必然受经济基础的决定与制约。 经济环境对行政的决定和制约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生产关系决定行政的性质。 社会的基本经济结构,也就是构成特定社会经济制度的基本生产关系,是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之上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是特定社会的一切上层建筑赖以建立的经济基础。 行政活动属于特定的上层建筑,是政治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 经济基础 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进而决定行政的性质。 无论什么国家,不论其性质如何,其行政体制、目标、方式、手段等均受制于所在的经济基础。 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了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性质,因此,资本主义国家的行政系统必然以服务于资产阶级为活动的目的与方向;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成了国家的主人,与之相适应,国家行政必须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其行动的出发点,行政体制、目标的确定与工作方式的选择则以最大限度地增加人民福祉为原则。 2.经济体制的变革是推动行政改革的基本动力。 行政系统处于变化之中 ,行政系统的发展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但从根本上讲,生产力和科技水平的发展以及新的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变革是推动行政改革的基本动力。 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和落后的生产力相适应,我们建立了传统的行政体制,行政系统的运行采取了宏观、微观相结合的全面管理模式,主要采取行政手段对社会生活进行管理。 伴随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传统行政体制的弊端显现出来,行政改革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 近年来我们所进行的行政体制改革、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实施以及各专项行政改革,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进行的。 3.生产力与科技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行政发 展现状。 在经济体制、制度相同的前提下,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往往导致行政发展水平不一,这从另一侧面体现了经济环境对行政的决定作用。 随着生产力和科技水平的发展,经济环境对行政的影响体现得比较充分,行政工作所受的推动与压力也不断增大,行政工作水平的提高便有了相应的条件。 反之,单靠行政工作自身按其内在规律去发展,发展速度自然要降低,更何况规律的总结、认识离不开特有的实践推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在加大,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不同区域的行政工作在经历了十几年的经济发展洗礼后差距加大了,行政对经 济的推动作用明显不同。 经济与行政之间存在的这种互动关系使 “ 马太效应 ” 体现得越来越突出。 行政系统受经济环境决定与制约的同时,也并非是完全被动的,它对经济环境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经济与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