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自然灾害与减灾建设灾害是灾害系统相互作用的产物,在中国常用(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品基地建设、菜篮子工程等,在全国各地选择基础较好和具有代表性的 50 个县,开展生态农业建设示范试点,建成技术成熟、适于大范围推广的生态农业建设示范县。 示范县和当地同类其他县相比,资源利用率提高 5%~ 10%,系统生产能力提高 10%,粮食年增长率提高 7%~ 15%,农民人均收入年增长10%,全国生态农业建设试点县面积达到 700 104hm2,试点县农业生态环境有显著改善。 目前,已有北京大兴的留民营等七个生态村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 500 佳”称号。 从 1985 年起,中国停止了高毒、高残留农药的生产和使用。 对农作物病虫害实行化学、物理和生物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病虫害面积已达 2020 104hm2,收到了除害增产和减轻农药污染的明显效果。 (四)林业生态屏障开始发挥作用 中国林业生态环境工程体系,以流域或区域为单元,通过生物和工程措施相结合,建立乔灌草结合的林业生态屏障,可使 104hm2农田得到良好保护,是缓解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 林业生态环境工程体系建设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由于资金投入和生态效益补偿等问题没有解决,影响了工程的建设速度和质量。 但林业生态屏障已开始发挥作用和效益。 1.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 它东起黑龙江的宾县,西至新疆的乌孜别里山口,跨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包括 13 个省、自治区、直 辖市的 551 个县(旗),总面积 104km2,占国土面积 %;规划造林 3508 104hm2,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 该工程是国务院于 1978 年决定兴建的,历时 73 年,到 2050 年完成。 整个工程建设将分为三个阶段八期工程实施。 1978— 2020 年为第一阶段,分三期工程,计划造林 2177 104hm2,占总建设任务的 62%; 2020— 2020年为第二阶段,分 2 期工程,计划造林 800 104hm2,到该阶段结束,将完成整个工程建设造林任务的 85%左右; 2021— 2050 年为第三阶段 ,分三期工程,重点是治理分布在三北地区的沙漠、沙地和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计划造林 523 104hm2。 届时,三北防护林体系将全面竣工。 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平均将由 1975 年的 5%提高到 14%左右。 三北地区农田实现林网化,大部分牧场也有了牧场防护林的保护,黄土高原和人为因素造成的沙地将得到不同程度治理,宜林荒山荒地将被绿化,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基本上得到控制。 三北防护林的第一期工程,从 1978 至 1985 年,累计造林 666 104hm2。 第二期工程是从 1986 到 1995 年,提前一年超额完成规划造林任务 1333 104hm2。 这些树木全部成林后,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将提高到 9%。 从 1996 年开始的第三期工程需要五年时间,规划造林 400 104hm2,需投资 亿元。 18 年来,三北防护林第一、二期工程已经产生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1100 104hm2受风沙侵袭的农田实现了林网化,粮食增产 10%~30%。 12%的沙化土地得到治理, 10%的沙化土地得到控制, 4 104km2的沙漠得到了绿化, 133 104hm2沙地被改良成了农田、牧场或果园,有893 104hm2的沙化、盐渍地、牧草严重蜕化的草原 得到保护和恢复,数十万牧民在沙地中安家致富,黄土高原 30%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不同程度的治理,输入黄河的泥沙量减少 10%以上。 2.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工程。 该工程涉及云南、贵州、四川、甘肃、青海等 13 个省(自治区)的 645 个县(市),总面积约 160 104km2。 1989 年国家批准了《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第一期工程总体规划》。 该工程在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的同时,大力植树造林,增加森林面积 2020 104hm2。 其中 1989— 2020 年营造林 1210 104hm2,新增有林地面积 666 104hm2。 第 一期工程建成后,森林覆盖率由 1988 年的 20%提高到 40%左右。 水土流失面积下降 40 个百分点以上,土壤年侵蚀量减少 4 108t。 该工程具有建设速度快、工程规模大、工程质量好和工程效益高等方面显著特点。 第一,建设速度快。 从 1989 到 1993 年,整个工程区投入资金 6 亿多元,投工 5 亿个,累计完成营造林任务近 466 104hm2,超过同期规划任务的 80%以上。 整个工程五年完成了七年的建设任务。 第二,工程规模大。 五年中,整个工程区共营造连片 67hm2以上新林3000 多处,其中 667hm2以上的 160 处,开创了大规模连片造林的新局面。 第三,工程质量好。 工程建设中,坚持科学设计、精心施工、科学栽培、精心管理,使营造林质量大大提高,造林面积核实率和造林合格率分别提高了 10 个和 16 个百分点。 有 64%以上的县基本做到了使用 100%的合格苗,达到 100%的造林面积核实率, 100%的造林合格率和接近 100%的造林保存率,创造了营造林质量的全新纪录。 第四,工程效益高。 五年来,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平均提高 20%,部分地县增加近一倍。 有 100 多个县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控制,水土流失量减少 30%,洪水径流量减少 40%。 工程区四旁植树 18 亿株,大批县乡城镇绿化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居民生产和生活环境明显改善。 工程区新造经济林 60 104hm2,部分县乡基本实现了人均 666m2经济林;共新建乡村林场8000 多个。 部分地区 70%~ 80%的农户兴办了“五小园”(果园、药园、茶园、桑园、竹园),经营庭院林业走上致富之路。 总之,该工程建设不仅有效地改善了生态环境,而且给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3.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 该工程涉及沿海地区 1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195 个县(市、区),总面积 25 104km2。 中国沿海地区北起 中朝边界的鸭绿江口,南至中越边界的北仑河口,大陆海岸线总长 万 km。 从新中国建立开始,就大力营造沿海防护林体系。 到 1987 年初,沿海地区共造林 104hm2。 在 104hm2耕地上营造了农田林网,水土流失面积减少到 397 104hm2,占全区总面积 %,在海岸线上形成了一道绿色屏障。 1988 年国家制定《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总体规划》,规划营造林总面积 356 104hm2。 其中 1988— 2020 年营造林 193104hm2。 2050 年工程建成后,森林覆盖率由 1987 年的 21%提高到 38%,使 770 104hm2农田得到林网保护,水土流失量减少 50%。 近几年来,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出现了新景象。 第一,建设速度加快。 近五年共造林 104hm2,营造海岸基干林带 6900km,年均造林 104hm2,全国累计已营造海岸基干林带 104km,沿海地区有林地面积增至 104hm2,有效地保护耕地 104hm2。 第二,立体开发新思路。 例如广东省潮阳县按立体开发进行布局,在远山、山上部发展用材林、薪炭林 2 104hm2; 近山、坡地建成 120km 长、面积达 1 104hm2 的环山林果带;平原农区河、湖、渠、塘、路、堤综合开发,林竹结合,发展香焦、荔枝等果木林;沿海沙滩外侧营造防护林带,带内发展柑橘,以林护果,以果促林。 第三,综合效益见成效。 沿海防护林是以防风固沙、防浪护堤、保护农田、涵养水源为主的多林种、多树种、多形式、多功能相结合,带、网、片、点相结合的区域性防护林体系,部分地区已初步建成林种、树种结构合理,带网片点有机结合,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的综合防护林体系。 海防林减灾效益比其他区域防护林更明显,其平均 减灾能力达30%~ 40%。 4.太行山绿化工程。 绿化工程涉及 4 省(直辖市) 110 县(市、区),总面积 12 104km2。 规划营造林面积 356 104hm2。 2050 年绿化工程完成后,森林覆盖率由 1993 年的 15%提高到 35%左右。 太行山和燕山山脉构成华北平原的屋脊,成为京津和华北平原的天然屏障。 1984 年国家批准了《太行山绿化工程总体规划》,绿化工程还被列为环境建设的重点,纳入《中国 21 世纪议程》。 1987 年太行山地区 40个县(市)进行了绿化试点, 1993 年全面启动。 绿化工程在保护好现有植被基础 上,通过造林种草,建设起以防护林为主体,多林种科学布局,多树种合理配置,乔灌草相结合,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综合防护林体系。 5.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工程。 中国平原人口、耕地和面积分别占全国总量的 50%、 45%和 12%,是国家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 由于历史原因,平原地区森林稀少,风沙旱涝等自然灾害频发,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定,农村居民烧柴不足。 70 年代中期以来,各级政府在平原农区组织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建立以农田防护林网为主体,以防护林带、农林间作、四旁植树、成片造林等网带片点相结合的综合 性农田防护林体系,对改善平原农区农牧业生产的生态环境,实现平原农区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全国 918 个平原和半平原县(市、区、旗)中,已有 680 个达到平原绿化标准,山西、北京、河南、湖南、湖北及广东 6 省市已率先实现省市平原绿化达标。 全国实现林网化农田面积 3200 104hm2,占宜林面积82%;林网化牧地面积 104hm2;道路、沟渠、河流两岸绿化率分别为 %、 %和 %;平原地区有林地面积达 1933 104hm2,林木蓄积量达 108m3; 20 个省市累计 向社会提供木材 8700 104m3,年产木材 900 104m3。 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对改善平原生态环境发挥了巨大作用。 据测定,建立防护林网地方,地表风速降低 20%~ 30%,相对湿度提高 10%~20%,农田蒸发量减少 8%~ 21%,土壤有效含水量增加 20%,粮食增产10%~ 20%。 根据林业部编制的《全国平原绿化发展规划》,到本世纪末全国 918个平原和半平原县全部达到规划规定的绿化标准,实现平原地区农田林网化;部分条件较好的平原农区县达到高标准绿化水平,实现部分平原农区农林牧渔业高产、优质、高效、可持续 发展的目标;在平原农区建立薪炭林生产基地,提供足够数量的薪柴,减轻平原农区林网的供柴压力。 (五)水利工程发挥了防洪、灌溉和供水效益 1949 年以来,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全国整修、新修各类江河堤防 20 多万 km,建成大、中、小型水库 万座,塘坝 620 万座,总库容达 4500 108m3,修建各种水闸 万座,其中大中型水闸 2175 座。 由水库、塘坝、堤防、圩垸、海塘、水闸、分洪滞洪区和疏浚开挖的排水河道等,构成一个初具规模的防洪体系,发挥了防洪抗洪效益。 全国建成 667hm2 以上灌区 5300 处,农田灌溉面积达 5000 104hm2。 水利工程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了水源。 全国现有水利设施总供水量约 4659 108m3,总用水量 4767 108m3,其中农业用水 4195 108m3,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 572 108m3。 (六)水土保持和治沙工程取得一定进展 1949 年以来,中国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土保持和治沙工作。 到目前为止,全国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 52 104km2。 其中营造水土保持林 28 104hm2,修筑水平梯田 104hm2,兴修坝地 104hm2,种草 4 104hm2,同时修建大量塘坝、谷坊、水平沟等水土保持工程。 1983 年以来,国家将一些水土流失特别严重、危害很大的地区列入重点建设地区,扶持地方加快治理。 先后开展了八片重点治理区,包括黄土高原的无定河、三川河、皇甫川、定西县,北方的永定河、柳河,南方的兴国县,葛洲坝库区等 43个县,以及长江上游重点防治区和密云水库上游重点治理区等重点项目。 全国治沙工程 1991 年开始启动,计划以北方万里风沙线为主线,以保护和扩大林草植被为中心,建设预防、治理、开发相结合的全国治沙工程,计划用 10 年时间,切实保护好现有林草植被的基 础上,乔灌草结合,封沙封草育林和人工造林并举,治理沙漠和沙漠化土地 666 104hm2,改良草场 1605 104hm2,建高标准人工草场 200 104hm2等。 三、中国环境保护和建设的主要对策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 人口众多,社会需求量大;地大物博,人均资源量相对不足;经济活动效益低,发展资金严重短缺等,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主要困难和矛盾,也是我国环境保护和建设中的主要困难和矛盾,是中国的基本国情。 因此,根据自己的国情,把人口、环境、资源和发展问题作为一个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整体,采用 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中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的动物和植物”。 80 年代初,国家又明确指出,保护环境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同时又确立同步发展的环境保护战略方针,即在基本国策指导下,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统一的方针。 为了贯彻落实基本国策和战略方针,还推出了一系。第一节自然灾害与减灾建设灾害是灾害系统相互作用的产物,在中国常用(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