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技术革命(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DV机的拍摄在画面上还要注意以下的方面: 稳定性: DV机太小,使用太方便,大部分人拿起来就拍,所以与大型机相比,画面常有过分的抖动。 抖动本身无罪,但必须服从影片的需要,有时候内容不需要抖动。 因此: 避免长焦距。 没有人能手持 在 100 毫米以上的焦距保持稳定画面。 几乎所有 DV机都配有画面稳定器( STABILISER),不要经常使用。 每次使用后,不要忘记关掉。 所有摇镜头时,稳定器不可靠。 最可怕的是长摇与长焦的结合。 大型机的吃重部位在肩部,手掌握平衡。 DV机吃重多在腕部,前臂的力量和肘部柔韧性很关键。 请尝试在剧烈抖动的汽车中站着端平一碗水,如果不洒出来,你就可以拍 DV 了。 摇之前关注一下水平和垂直线。 手持的情况下,水平完全是个人的感觉,拍得很快的情况下,摇起来容易忘掉。 即使你需要的是动感,动感也是在对水平和垂直线的反抗中获得的。 焦距比较长或摇比较长的时候,尽量倚靠外物以增强稳定性,如路边的树、电线杆,将肘部放在桌面上,左手托住机器等。 倚靠外物时由于身体平衡感丧失,容易忽视水平,请注意一下地平线。 焦距: 避免在镜头中变焦距。 每次镜头内变焦距都是一次效果,是非常规的拍摄手段。 镜头中可急推急拉,是为了找另一个景别,推拉的过程在后期中要剪掉的。 DV机一般都备有数码变焦,在菜单中调出来后,焦距可以比普通变焦高一倍。 但像质非常糟糕,建议不用。 目前 SONY 比 CANON 镜头变焦范围更大。 因而,CANON 的光学性能从道理上来讲 更好一些。 焦点: DV机基本不可手动确定焦点。 使用自动档找到焦点,开拍前放回手动档,相当于锁住焦点。 自动档很准确,必要时把镜头推上去找自动焦点。 镜头拍摄中尽量不变焦点。 移动时注意保持与被拍摄主体的距离,不要与预先确定的距离相差太大。 如果距离的变动不可避免,拍摄中临时将焦点拨到自动档再尽快拨回手动。 拍摄中千万不要尝试手动找焦点。 不要在拍摄时长时 间或完全将焦点放在自动档。 绝对避免前后景光线强度的剧烈变化。 日本人的机器,即使放在手动档焦点也不完全稳定,经常倾向于把最亮的区域作为焦点平面。 如果焦 点在前景,后景突然变得很亮时,机器自己会在瞬间来回找一找焦点,看起来就是焦点的抖动。 光线弱或焦距长的情况下,机器会用比较长的时间找自动焦点,在此间保持画面的稳定性,否则焦点固定不下来。 机器自动找不到焦点的话,用手动档肯定也找不准。 LCD 屏虽然比取景器大很多,但焦点的虚实在上面仍不够准确。 在监视器上看回放才能真正一目了然。 电影技术革命之五: DV 制作前期声音篇 声音上,应该注意的: 保留外接话筒的可能性。 非常小型 DV 机(万元左右)都没有预留外接话筒口,占 DV机型中的大多数,最好只把他们当作家庭机和辅助设备。 除自备话筒接口外,如果想自己配齐的话,建议购买 5 000 元左右的专业话筒。 还要设法配一根较长的话筒线,依据 DV的性能, 2 米左右足够。 特殊拍摄时不够用的话,再去找话筒杆和 10 米的线。 有的机型菜单中有声音质量不同档次的选择,一定要选最高档的。 毛衣、帽子等物品可以充当防风用具。 但很多非专业用具会改变音质,比如皮里的帽子,当然不可使用。 另 外,部分日常用品本身会在摩擦或风中发出噪声,如丝织品。 谨慎使用。 永远带着耳机,时不时戴上听一听。 如果 用两个声道的话,注意两个声道间的均衡。 音量尽量大,不爆就行。 后期总可以压低,抬高较难。 在开拍前确定音量。 镜头中不动音量。 同一场戏在不同角度、相同距离或景别拍摄时争取把音量放在同一水平。 非专业接口不结实,常听可防止外接口发生意外。 永远录音,即使后期不用,也可以做参照,还有可能做气氛。 DV机一般只接一个话筒。 外接话筒时,内置话筒不可用。 所以录音的范围有限,比如录两个距离很远的人的对话,在画面和声音上都可能违反 DV的本性。 1如果环境比较嘈杂,注意寻找角度,分出前 后景,使对白与环境有层次差别。 例如人物一边是马路、另一边是花园,最好冲着花园的方向拍,这样马路肯定在声音上存在,但又不至于压倒人物的声音。 1几个人同时说话,拍摄者想把对白的优先权给某个人,如果用的是内置话筒的话,直接靠上去就行了。 如果摄影师与录音师配合,摄影师要强调某人的对白优先权,最好在镜头语言上给录音师一个明确的姿态。 否则,应争取事先交流一下,或作个手势。 这些,都是因为 DV只有一个话筒。 1在可外接话筒的情况下,当然可外接调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