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结构设计资料(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100 80 不应采用 筒体结构 框架-核心筒结构 150 130 100 70 筒中筒结构 180 150 120 80 注 : 房屋高度指室外地面到主要屋面板板顶的高度(不考虑局部突出屋顶部分); 框架-核心筒指周边稀柱框架与核心筒组成的结构; 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指首层或底部两层为框架和落地剪力墙组成的框支剪力墙结构; 甲类建筑应按本地区的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确定房屋最大高度, 9 度设防烈度时应专门研究;乙、丙类建筑应按本 地区的设防烈度确定房屋最大高度; 超过表内高度的房屋结构,应按有关标准进行设计,采取有效的加强措施。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第 混凝土结构构件的抗震设计,应根据设防烈度、结构类型、 房屋高度,按表 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要求和抗震构造措施。 表 混凝土结构的抗震等级 8 结构体系与类型 设 防 烈 度 6 7 8 9 框架结构 高度 (m) ≤ 30 〉 30 ≤ 30 〉 30 ≤ 30 〉 30 ≤ 25 框架 四 三 三 二 二 一 一 剧场、体育馆等大跨度分公共建筑 三 二 一 一 框架 剪力墙结构 高度 (m) ≤ 60 〉 60 ≤ 60 〉 60 ≤ 60 〉 60 ≤ 50 框架 四 三 三 二 二 一 一 剪力墙 三 三 二 二 一 一 一 剪力墙结构 高度 (m) ≤ 80 〉 80 ≤ 80 〉 80 ≤ 80 〉 80 ≤ 60 剪力墙 四 三 三 二 二 一 一 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 框支层框架 二 二 二 一 一 不应采用 不应采用 剪力墙 三 二 二 二 一 筒体结构 框架 核心筒结构 框架 三 二 一 一 核心筒 二 二 一 一 筒中筒 外筒 三 二 一 一 内筒 三 二 一 一 单层厂房结构 铰接排架 四 三 二 一 注 :丙类建筑应按本地区的设防烈直接由本表确定抗震等级;其他设防类别的建筑,应按现行中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 的规定调整设防烈度后,再按本表确定抗震等级。 建筑场地为Ⅰ类时,除 6 度设防烈度外,应允许按本地区设防烈度降低一度所对应的抗震等级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但相应的计算要求不应降低。 框架-剪力墙结构,当按基本振型计算地震作用时,若框 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总地震倾覆力矩的 50%,框架部分应按表中框架结构相应的抗震等级设计。 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加强部位以上的一般部位,应按剪力墙结构中的剪力墙确定其抗震等级。 框 架 梁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第 条 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框架梁,其正截面抗震受弯承载力应按规范第 节的规定计算,但在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右边应除以相应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γ RE。 在计算中,计入纵向受压钢筋的梁端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级抗震等级 χ≦ 二、三级抗震等级 χ≦ 且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大于 %。 条文解释 :设计框架梁时,控制混凝土受压区高度的目的是控制梁端塑性铰区有较大塑性转动能力,以保证框架梁有足够的曲率延性。 根据国内的试验结果和参考国外经验,当相对受压区高度控制在 至 时,梁的位移延性系数可达到 3~ 4,在确定混凝土受压区高度时,可把截面内的受压钢筋计算在内。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第 框架梁截面尺寸宜符合下列要求: 截面宽度不宜小 于 200mm; 截面宽度与截面高度的比值不宜大于 4; 净跨与截面高度的比值不宜小于 4。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第 框架梁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表 规定的数值; 表 框架梁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 (%) 抗 震 等 级 梁 中 位 置 支 座 跨 中 一级 和 80ft/fy 中的较大值 和 65ft/fy 中的较大值 二级 和 65ft/fy 中的较大值 和 55ft/fy 中的较大值 三、四级 和 55ft/fy 中的较大值 和 45ft/fy 中的较大值 框架梁梁端截面的底部和顶部纵向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比值,除按计算确定外,一级抗震等级不应小于 ;二、三级抗震等级不应小于 ; 框架梁支座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量 mm2(抗震等级三级 ) 9 混凝土标号 钢筋种类 /fy 和 的 较 大值 梁截面高度为下列数值时的最小配筋 mm2(梁宽 250) 400 450 500 550 600 650 700 750 800 C20 ft= HRB335 222 259 291 322 353 384 416 447 478 C25 ft= HRB335 222 259 291 322 353 384 416 447 478 C30 ft= HRB335 239 272 305 337 370 403 436 468 501 C35 ft= HRB335 263 299 335 371 407 443 479 515 551 框架梁跨中纵向受拉 钢筋的最小配筋量 mm2(抗震等级三级 ) 混凝土标号 钢筋种类 和 的 较 大值 梁截面高度为下列数值时的最小配筋 mm2(梁宽 250) 400 450 500 550 600 650 700 750 800 C20 ft= HRB335 183 208 233 258 283 308 333 358 383 C25 ft= HRB335 183 208 233 258 283 308 333 358 383 C30 ft= HRB335 195 222 249 276 302 329 358 383 409 C35 ft= HRB335 215 245 274 304 333 363 392 422 451 框架梁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大配筋量 mm2(梁宽 250) 梁 高 400 450 500 550 600 650 700 750 800 配 筋 量 2125 2437 2750 3062 3375 3687 4000 4312 4625 梁端箍筋加密区长度、箍筋最大间距和箍筋最小直径, 应按表 采用;当梁端纵向钢筋配筋率大于 2%时,表中箍筋最小直径应增大 2mm。 表 框架梁梁端箍筋加密区的构造要求 抗震等级 加密区长度 (mm) 箍筋最大间距 (mm) 箍筋最小直径(mm) 一级 2h和 500中的较大值 纵向钢筋直径的 6倍,梁高的 1/4 和 100 中的最小值 10 二级 500中的较大值 纵向钢筋直径的 8倍,梁高的 1/4 和 100 中的最小值 8 三级 纵向钢筋直径的 8倍,梁高的 1/4 和 150 中的最小值 8 四级 纵向钢筋直径的 8倍,梁高的 1/4 和 150 中的最小值 6 注:表中 h 为截面高度 框架梁纵向钢筋配筋率为 2%时的配筋量 mm2(梁宽 250) 梁 高 400 450 500 550 600 650 700 750 800 配 筋 量 1700 1950 2200 2450 2700 2950 3200 3450 3700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第 条 沿梁全长顶面和底面至少应各配置两根通长的纵向钢筋,对一、二级抗震等级,钢筋直径不应小于 14mm,且分别不应少于梁两端顶面和底面纵向受力钢筋中较大截面面积的 1/4;对三、四级抗震等级,钢筋直径不应小于 12mm。 条文解释 :沿梁全长需配置一定数量的通长钢筋是考虑框架梁在地震作用过程中反弯点位置可能变化。 这里“通长”的含义是保证梁各个部位的这部分钢筋都能发挥其受拉承载力。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 条 梁的纵向钢筋配置,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沿梁全长顶面和底面的配筋,一、二级不应小于 2Φ 14mm,且分别不应少于梁两端顶 10 面和底面纵向配筋中较大截面面积的 1/4;三、四级不应少于 2Φ 12mm; 一、二级框架梁内贯通中柱的每根纵向钢筋直径,对矩形截面柱 ,不宜大于柱在该方向截面尺寸的 1/20;对圆形截面柱,不宜大于纵向钢筋所在位置柱截面弦长的 1/20。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第 梁箍筋加密区长度内的箍筋肢距:一级抗震等级,不宜 大于 200mm 和 20 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二、三级抗震等级,不宜大于 250mm 和 20 倍箍筋直径的较大 值;四级抗震等级,不宜大于 300mm。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第 条 梁端设置的第一个箍筋应距框架节点边缘不大于 50mm。 非加密区的箍筋间距不宜大于加密区箍筋间距的 2 倍。 沿梁全长箍 筋的配筋率ρ sv 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级抗震等级 ρ sv≥ 二级抗震等级 ρ sv≥ ft/fyv 三、四级抗震等级 ρ sv≥ ft/fyv 式中: ρ sv=AsV/bs fyv箍筋抗拉强度设计值,按 fy值采用; AsV配置在同一截面内箍筋各肢的全部截面面积: AsV=nAsV1,此处, n为在同一截面内箍筋的肢数, AsV1为单肢箍筋的截面面积; S沿构件长度方向的箍筋 间距 梁全长箍筋配筋率ρ sv 参考值 (梁宽 250) 混凝土标号 钢筋种类 C20 ft= HPB235 C25 ft= HPB235 双肢Φ 6α 200 四肢Φ 6α 200 双肢Φ 12α 200 四肢Φ 12α 200 C30 ft= HPB235 C35 ft= HPB235 Φ 6AsV1= Φ 8AsV1= Φ 10AsV1= Φ 12AsV1= 梁箍筋的最小配筋率 (%) 钢筋 砼强度等 级 C20 C25 C30 C35 C40 结构部位 种类 fyv(N/mm2) ft (N/mm2) 框架梁非 加密区 次梁 HPB235 210 ,136 三、四级抗 震 ,169 二级抗震 等级 弯剪 扭 HRB335 300 、四级抗 震 HRB400 RRB400 360 、四级抗 震 梁实配箍筋的配筋率 双肢 直径 Φ 6 Φ 8 Φ 10 11 箍筋 面积ASV(mm2) 2 2 2 间距(mm2) 100 150 200 100 150 200 100 150 200 梁宽(mm) 200 250 300 四肢箍筋 直径 Φ 8 Φ 10 Φ 12 面积ASV(mm2) 4 4 4 间距(mm2) 100 150 200 100 150 200 100 150 200 梁宽(mm) 350 400 450 注意事项: 注意核对梁箍配置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常见混凝土强度等级和截面宽度的梁箍筋配筋率见下表。 当框架梁端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大于 2%时,箍筋直径应≥Φ 10(框 架抗震等级为二、三级 )。 超筋梁问题:大跨度框架梁且带小截面悬挑端,悬挑梁顶筋由框架内跨顶筋伸来时,常出现超筋现象,应注意校核。 当框架梁计算结果裂缝超过限值时,应进行调整;提高混凝土标号、增加梁的高度、选用直径小的钢筋及增加钢筋用量均可减小裂缝宽度。 当增加钢筋用量时,支座负筋与跨中配筋应逐个调整配筋量,不应乘放大系数造成浪费;调整后梁的裂缝宽度,对于楼面应控制在 至 之间;对于屋面应控制在 至 之间。 关于框架梁通长架立筋直径大小问题: PKPM 程序设定最小 为Φ 16,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第 条:沿梁全长顶面和底面至少应各配置两根通长的纵向钢筋,对一、二级抗震等级,钢筋直径不应小于 14mm,且分别不应少于梁两端顶面和底面纵向受力钢筋中较大截面面积的 1/4;对三、四级抗震等级,钢筋直径不应小于 12mm。 由此可见,架立筋根据抗震等级可用 Φ 14 或Φ 12; 对三、四级抗震等级,通长架立筋并非一定要不少于梁两端顶面和底面纵向受力钢筋中较大截面面积的 1/4;对于非抗震梁更不在此列。 对于跨度小于 分隔墙下设梁问题:建议此梁取消,将墙体荷载按结构技术措 施规定折成楼面等效均布荷载计算,以利施工。 框架柱及框支柱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第 条 框架柱的截面尺寸宜符合下列要求: 柱的截面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