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高考数学试题分类汇编——数列(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kkbqSq k k k k       ( k≥ 3) . ).1(22122.12,2112111.2111.1,2111,12,1)(2,121111111211212nnhnSbnnSnnSSabSSSSSSSSSSSSSbbbSSSbbnnnnnnnnnnnnnnnnnnnnnnn时,所以  当即  )(+=由上可知 的等差数列,公差为是首项为所以数列又所以 )(即   )(所以  又  郑学伟 第 10 页 20201011 延津县高级中学 7.( 江苏卷 19) .(Ⅰ)设 12, , , na a a 是各项均不为零的等差数列( 4n ),且公差 0d ,若将此数列删去某一项得到的数列(按原来的顺序)是等比数列: ①当 n =4 时,求 1ad的数值;②求 n 的所有可能值; (Ⅱ)求证:对于 一个给定的正整数 n(n≥ 4),存在一个各项及公差都不为零的等差数列12, , , nb b b ,其中任意三项(按原来顺序)都不能组成等比数列. 【解析】本小题主要考查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综合运用. (Ⅰ)①当 n= 4 时, 1 2 3 4, , ,a a a a 中不可能删去首项或末项,否则等差数列中连续三项成等比数列,则推出 d= 0. 若删去 2a ,则有 23 1 4,a a a 即    21 1 123a d a a d   化简得 21 4ad d = 0,因为 d ≠ 0,所以 1ad =4 ; 若删去 3a ,则有 2 14a a a ,即    21 1 1 3a d a a d  ,故得 1ad =1. 综上 1ad =1 或- 4. ②当 n= 5 时, 1 2 3 4 5, , , ,a a a a a 中同样不可能删去首项或末项. 若删去 2a ,则有 15aa= 34aa,即      1 1 1 14 2 3a a d a d a d   .故得 1ad =6 ; 若删去 3a ,则 15aa= 24aa,即      1 1 1 143a a d a d a d   . 化简得 3 2d = 0,因为 d≠ 0,所以也不能删去 3a ; 若删去 4a ,则有 15aa= 23aag ,即 ( ) ( ) ( )1 1 1 142a a d a d a d+ = + +gg.故得 1ad = 2 . 当 n≥ 6 时,不存在这样的等差数列.事实上,在数列 1a , 2a , 3a ,…, 2na , 1na , na 中, 由于不能删去首项或末项,若删去 2a ,则必有 1 naa= 32naa ,这与 d≠ 0 矛盾;同样若删 去 2na 也有 1 naa= 32naa ,这与 d≠ 0 矛盾;若删去 3a ,…, 2na 中任意一个,则必有 1 naa= 21naa ,这与 d≠ 0 矛盾. 综上所述, n∈ {4, 5}. (Ⅱ)略 8.( 江西卷 19) . (本小题满分 12 分) 数列 {}na 为等差数列, na 为正整数,其前 n 项和为 nS ,数列 {}nb 为等比数列,且 113, 1ab,郑学伟 第 11 页 20201011 延津县高级中学 数列 {}nab是公比为 64 的等比数列, 2264bS . ( 1) 求 ,nnab; ( 2) 求 证121 1 1 34nS S S   . 解:( 1)设 {}na 的公差为 d , {}nb 的公比为 q ,则 d 为正整数, 3 ( 1)na n d   , 1nnbq 依题意有 13 63 ( 1 )226 4 2( 6 ) 6 4nnnda dndab q qbqS b d q      ① 由 (6 ) 64dq知 q 为正有理数,故 d 为 6 的因子 1,2,3,6 之一, 解①得 2, 8dq 故 13 2( 1 ) 2 1 , 8 nnna n n b       ( 2) 3 5 ( 2 1 ) ( 2)nS n n n       ∴121 1 1 1 1 1 11 3 2 4 3 5 ( 2 )nS S S n n           1 1 1 1 1 1 1 1( 1 )2 3 2 4 3 5 2nn          1 1 1 1 3(1 )2 2 1 2 4nn     9.( 湖北卷 21) .(本小题满分 14 分 ) 已知数列 {}na 和 {}nb 满足: 1a  ,1 2 4 , ( 1 ) ( 3 2 1 ) ,3 nn n n na a n b a n       其中  为实数, n 为正整数 . (Ⅰ)对任意实数  ,证明数列 {}na 不是等比数列; (Ⅱ)试判断数列 {}nb 是否为等比数列,并证明你的结论; (Ⅲ)设 0 ab, nS 为数列 {}nb 的前 n 项和 .是否存在实数  ,使得对任意正整数 n ,都有 na S b?若存在,求  的取值范围;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 本小题主要考查等比数列的定义、数列求和、不等式等基础知识和分类讨论的思 想,考查郑学伟 第 12 页 20201011 延津县高级中学 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推理认证能力,(满分 14 分) (Ⅰ)证明:假设存在一个实数λ,使{ an}是等比数列,则有 a22=a1a3,即 ,094949494)494()332( 222   矛盾 . 所以{ an}不是等比数列 . (Ⅱ )解:因为 bn+1=(1)n+1[ an+13(n1)+21] =(1)n+1(32an2n+14) =32(1)n( an3n+21) =32bn 又 b1x(λ +18),所以 当λ=- 18, bn=0(n∈ N+),此时{ bn}不是等比数列: 当λ≠- 18 时, b1=(λ +18) ≠ 0,由上可知 bn≠ 0,∴321 nabb(n∈ N+). 故当λ≠ 18 时,数列{ bn}是以-(λ+ 18)为首项,- 32 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 (Ⅲ )由(Ⅱ)知,当λ =18,bn=0,Sn=0,不满足题目要求 . ∴λ≠ 18,故知 bn= (λ +18)(- 32 ) n1, 于是可得 Sn= .321)18(53  n)-(-  要使 aSnb 对任意正整数 n 成立, 即 a53 (λ +18)[ 1-(- 32 ) n]〈 b(n∈ N+) ,则令          得)2(1)()32(1)18(53)32(1nfbann ① 当 n 为正奇数时, 1f(n) ,1)(95。 35  nfn 为正偶数时,当 ∴ f(n)的最大值为 f(1)=35 ,f(n)的最小值为 f(2)= 95 , 于是,由①式得 95 a53 (λ +18), .1831853  abb  当 ab 3a 时,由- b18  =3a18,不存在实数满足题目要求; 当 b3a 存在实数λ,使得对任意正整数 n,都有 aSnb,且λ的取值范围是(- b18,3a18) . 郑学伟 第 13 页 20201011 延津县高级中学 10.( 湖南卷 18) .(本小题满分 12分) 数列   221 2 21 , 2 , ( 1 c o s ) s in , 1 , 2 , 3 , .22n n nnna a a a a n     满 足 (Ⅰ )求 34,aa并求数列 na 的通项公式; (Ⅱ )设 21122 ,.nn n nnab S b b ba     证明:当 16 2 .nnS n  时 , 解 : (Ⅰ )因为 121, 2,aa所以 223 1 1(1 c o s ) s in 1 2 ,22a a a      224 2 2(1 c o s ) sin 2 4 .a a a     一般地,当 *2 1( N )n k k   时, 222 1 2 1( 2 1 ) 2 1[ 1 c o s ] s in22kkkkaa     = 211ka   ,即 2 1 2 1  所以数列  21ka 是首项为 公差为 1的等差数列,因此   当 *2 ( N )n k k时, 222 2 2 2( 1 c o s ) s in 2 .22k k kkka a a     所以数列  2ka 是首项为 公比为 2的等比数列,因此 2  故数列 na 的通项公式为**21 , 2 1 ( N ) ,22 , 2 ( N ) .n nn n k kan k k      (Ⅱ )由 (Ⅰ )知, 2122 ,2nn na nb a  231 2 3 ,2 2 2 2n nnS      ① 2 2 4 11 1 2 32 2 2 2 2n nnS      ② ① ②得,2 3 11 1 1 1 1 .2 2 2 2 2 2n nn nS       21111[1 ( ) ]122 1.1 2 2 212n n nnn     所以1。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