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寄宿制学校德育研究结题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发型、服饰等方面,或故意违规违纪,引起老师、同学的关注 ,让自身的存在得到体现。 ( 3)、后进生的行为特点: A、自我约束能力差,在校是小错不断,大错也犯,逆反心理带来逆反行为,对学校教育抵触、不服从,甚至故意违反纪律,以显示独立不羁。 时常言行脱节,认识与行动相矛盾。 B、 盲目崇尚哥们义气,臭味相投,常拉帮结伙,结交不良少年,惹事生非,是学校中最不安定的因素,是班主任工作中的对立面,也是班主任工作的重点。 C、 寻找不良刺激,如耍朋友,打架,打电脑游戏,上网聊天,结交网友等。 D、 有较多的不良习惯。 如串门,夜不 归宿,做生日,结伙游荡,甚至有违法行为等。 上课东张西望,精力无法集中,时常违犯课堂纪律,常不做作业,教师追问,一句话 “ 做不起 ”。 在活动中重树自信,在活动中发展。 认识了后进生表现是学习差,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差,在心理上自暴自弃,行动上放任自流,在生活中处处受打击,受挫折,自卑心、逆反心重,是教育工作中的对头,难啃的“硬骨头。 ”要转化他们,迫切之事是唤醒他们的自尊心,重树他们的自信心,有效的办法是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因为任何一个学生在心理上存在着渴望认可表现自我的心理。 根据这一点,教师就要发掘后进生的长处。 后进生身上总有一些闪光点,长处可以发掘。 开展有益的活动让后进生展示自己的长处、优点,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他们在活动中和谐愉悦地发展。 在活动中让后进生找到归属感。 所谓归属感是指学生自觉地将自己看成学校的成员并对学校产生一种寄托感和向心力。 有了归属感,可改变后进生与师生的关系,增强排除外界干扰的能力,有助于转化。 有益活动中可发挥后进生的一技之长增强了后进生的自信心、荣誉感。 有益活动占据了后进生多余的课余时间,减少犯错的概率。 针对后进生的特点与我校实际,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包括多种体育活动,教育实践活动,每年 的排球月活动、足球比赛、乒乓球赛、体操比赛、校运会、“五四”、“国庆”的文艺汇演,社区服务,“爱心工程”,为福利院老人服务,环保行动系列活动,办板报,绘画比赛,科技制作比赛 „„ ,使不少后进生有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获得了成功的体验,老师同学的积极评价,实现了自我的价值,重树了自尊心。 如 20xx 届 4 班的张学慰,厌学、结伙,还有不法行为,成绩极差。 在转化中,班主任邹莉老师发现他绘画能力好,就让他负责班上的板报、学校的板报刊头画,占去了他不少休息时间,让他觉得自己也有长处,也有比别人好的地方,与不良少年结伙的时间 也少了,逐渐就转化了,成绩一步步上升,到中考还考出了令人满意的好成绩,考上了普高。 04 级的袁福林,热爱体育活动,在体育比赛中为了班集体荣誉,他奋斗拼搏,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激情。 利用这些,老师让他经常为班集体做事,他非常乐意,找到了自信,学习上虽差,但其他表现的确有了很大进步,做人上是成功的。 在第二课堂及实践活动中,没有了上课的紧张、严肃,师生的沟通更加平等、融洽,老师的教育,学生也更容易接受。 在活动中,生与生的合作,情感沟通密切,冲淡了后进生与其他同学的隔膜,让后进生有了归属感,自信心得到满足,重新做人的愿望 迫切,抓住这个契机,转化更可行,更有力了。 总之,是有益的活动让后进生有了展示自我的机会,认识到了自我的价值,有了与优生一样的成功体验,重新树立了自信心,促进了他的思想认识的改变,对过去言行否定,逐渐改变了自己的思想认识,发生转化。 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正确的育人观念是转化后进生的前提条件。 教师的育人观念与时俱进。 这是教师做到转化工作的基础条件之一,现代的教育理论,先进的教育思想,正确的方式方法才与今天的后进生教育相切合,如通过学习素质教育理论,我们认为“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全面发展的教育观”是转化后进生的指 导思想。 过去,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在老师心目中的好坏是由分数高低决定的,教师的教学是选拔与淘汰教学,歧视、放弃后进生的现象严重。 教师往往觉得后进生是“屡教不改”,“无药可救”,更是应“眼不见为净”,„„不仅教师歧视后进生,学生也歧视后进生。 通过学习《素质教育全书》、《百科全书教 育卷》、《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后进生的人格转化》、《爱心与教育》、《教育学》、《心理学》及卢森塔尔、陶行知等的教育理论,我们认清了后进生的本质 —— “后”是现象,“进”是本质,坚信后进生是可以转化的,我们研究人员各有所获,黄建文校长说:“皮革马利翁效应”让我们充分认识了教师对后进生的鼓励期望对转化工作的重要。 因为“态度决定一切”(米罗西)。 宋永康老师说:“多学习,你会发现转化后进生的许多“锦囊妙计”,玛卡连柯告诉你“尽量多的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苏霍姆林期基说:“要时刻都不忘去自己也曾是个 孩子”,学生时代你也曾做过错事,你就知道怎样控制自己的情绪”。 彭永茹老师非常赞同:“世上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缺乏科学教育方法的教师”;多激励,少批评,激趣,帮助,后进生也会有很大进步。 冯祥奎老师说:“尊其师,信其道,更要因材施教,共同发展”。 罗惠群老师说:陶行知、李镇西、苏霍姆林斯基都是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有爱才有教育”,“惟独从心里出发出来的才会打到心的深处。 ” —— 陶行知。 黄邦君老师认为:“师爱为先,以情感人,以闪光点照人”。 周野老师:“弥补教育失误,杜绝教育的再失误,转化后进生,杜绝新的后进生”。 孙利老 师:责任心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 通过学习,大大提高了教师的理论素养,了解了素质教育的三个要义: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生动活泼的主动发展。 学到了许多切合自身实际的转化方法。 „„杂取种种,目的是为了自成一家,探索出我们转化后进生的新路子。 理论学习避免了我们转化工作的盲目性,少走了许多弯路。 四心教育”是转化后进生的法宝。 “四心”即爱心,耐心,责任心,信心。 转化后进生首先必须对后进生有爱心,丁有宽先生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老师们爱优生、中生这些乖娃娃容易,因为他们或样样出色、门门优秀 或安分守已从不惹麻烦。 老师心中少了许多烦恼。 但要爱上玩皮捣蛋,小错不断,大错没少犯的后进生,从心理上难以接受,但素质教育和许多大教育家的经验使我们认识到,在转化后进生中,唯有爱心,方能显出神效。 教师有了爱心才会去关心他的每一个进步,关心他的成长,关心他的未来,关心自己有没有对他尽责,怎样爱后进生呢。 教师要去亲近后进生,关心他的生活,关心他的学习难处,关注他的一言一行,让后进生体会到你在乎他,而不是专挑他的不是,就能很好地与教师沟通思想 ,增进师生的感情 ,也便于教师对他们的疏导、引导。 正如李镇西老师写到“教师对 后进生真诚的爱是转化他们的第一剂良药。 ”只有真挚的爱才能唤起后进生的自尊与上进之心。 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真心的爱是促使学生转化的动力。 04 届 1 班的苟明是个早熟的小女孩,但思想成人化又偏激,对任何人都仇视,学习上更是科科老师都喊难管、难教,而且不愿接受任何有人的教育,只要一说她不是,立刻顶撞过去。 为了转化这个学生,班主任老师深入家访,单独谈话,了解到致使她心理偏激仇视任何人的原因是:她觉得有了超生妹妹,她所拥有的家庭之爱全被剥夺了,父母只爱妹妹不爱她,心 理极不平衡。 为解开她心中的结,班主任多次进行心理疏导,找父母谈如何平等看待孩子,淡化苟明的缺点。 反复多次,效果不大。 班主任老师一次动情地把她抱住说:“我真的爱你,关心你,所以才从每一个细节督促你,只希望你变好。 成长为一个人人喜爱的女孩。 ”她半信半疑。 班主任还是一如既往关心她、引导她,该爱就爱,该严就严。 “爱人者,人恒爱之。 ”渐渐地,他有什么都给班主任说,对班主任的感情也变深,对其他老师、同学的批判渐渐认可,改正。 她开始爱与班主任谈心,接纳妹妹,还用车载她来学校玩,父母也认为她变化很大,真正长懂事了。 班主袋子 任又利用好作事较好的一技之长,鼓励好多看书,将来有所作为。 对后进生的教育需要耐心,不管怎样顽劣的后进生只要教师耐心,循序渐进做工作,教育一定会有效果的。 后进生的进步是一个漫长的、反复性强的过程,认识错误 改正错误, 另犯错误, 再承认再改正 由频繁到稀少,最后才形成后进生稳定的良好思想品德。 没有耐心的等待那是不行的。 任何一个后进生都不可能一下子彻底改好。 老师要允许他们犯错误,给予他们再改的机会,对他们不言放弃,坚信他们在进步,在发展,这就需要信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