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决算报表信息失真的成因及对策(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的因素制约致使内部控制制度过于简单,甚至根本没有建立,或建立了也形同虚设没有执行,其结果是内部约束无力,无章可循,有章不循,违章不究。 具体表现在:一是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务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不够明确,未能相互分离、相互制约;有的单位全部由一人经办, 根本不符合会计基本原则。 二是对外的资产处理、资金调度和其他重要经济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程序不明确,单位负责人搞 “一言堂 ”。 三是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不够明确。 四是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检查办法和程序不够明确等,一些不真实、不合法、不合规的经济业务难以及时揭露和制止。 某县一家事业单位的出纳一人掌管支付款项所需的全部印章,将公款分期转出 80 万元后畏罪潜逃,完全是内控制度的不健全造成的后果。 最近某县有一家行政单位会计因集中支付由一个人操作,将国库集中支付已上线的工作人员补助工资10 多万 元转到个人账户上,县纪委查处另外一个案件时才发现。 会计基础工作薄弱。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会计机构设置不健全,会计人员的配备不合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欠缺,会计工作的交接不规范,内部会计管理制度不明晰,填制会计凭证未按规定取得有效的原始凭证,登记会计帐簿随意性大,编制财务报告不合法、不真实等等,造成账目混乱、财产不实、数据差错严重。 会计基础薄弱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 会计监督制裁不力。 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应当切实履行《会计法》赋予的职责,即 “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财政、审计、纪检监察等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责,齐抓共管,监督单位真实反映企业经营状况和财务成果,保证会计资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监督单位加强资金、财务管理和经济核算,促进行政事业单位从内到外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 现实中,确实有些单位会计核算不真实、不合法、不准确、不完整,有的以虚假的经济业务资料进行核算;有的将发生的经济业务收支不通过法定会计账册统一核算,而是通过私设的会计账册,形成 “小金库 ”;有的通过改变会计处理方法和财务会计报告编制依据等手段,将会计数据 分别反映在不同的会计帐册或财务报告上,形成 “多本帐 ”;有的甚至直接伪造、编制会计凭证、会计帐簿、财务会计报告等等。 弄虚作假的领导获得一时名利双收,自然助长了弄虚作假之风。 对会计信息失真的检查不力,执法力度软弱,执法不严是会计信息失真又一个重要原因。 有些财政、审计、纪检监察等职能部门在检查行政事业单位财务过程中,对失真的会计信息以罚代管,很少追究责任者,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