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书法思想管窥(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字说》、《远游庵铭》三帖字体劲秀,颇有王书风味,代表了这一时期苏轼小楷书法的成就,而且《表忠观碑》等又显然有颜真卿楷书的风范。 他还对楷书、草书在结构上的不同特征做过一些阐述。 他在《跋王晋卿所藏连花经》中说: 6 苏轼 宝月帖 凡世之所贵,必贵其难,真书难于飘扬,草书难于严重,大字难于结密无 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 在这个时期,更能体现其书法成就的还是行书及行草书。 年富的苏轼将他的豪情壮志在事业上尽情加以发挥,这一切都转化为其对生命的情感,体现在他艺术的字里行间。 现存最早的行书碑帖《奉喧帖》、《眉阳奉侯帖》和最早的行草书墨迹《宝月帖》,都不失为这一时期的佳作。 另外,苏轼并不推崇狂草书体。 在苏轼看来,狂草只是人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做法,其结果只能是一种险怪之态,不合书法规范和人格建设的标准,这可以从他对张旭和怀素等人的书 法评价中看出来: 颠张狂素两秃翁,追逐世好称书工。 何曾梦见王与锺,妄自粉饰欺盲聋。 有如市娼抹青红,妖歌媪舞眩儿童。 [18] 怀素书极不佳,用笔意趣,乃以周越之险劣。 此近世小人所作也。 而尧夫 不能辩,亦可怪矣。 [19] 张旭和怀素是唐代狂草的创造者和继承人,而苏轼对他俩都极有成见。 在他看来,张旭和怀素的草书都违背了自然,追逐世好,投人所好,有粉饰雕琢之嫌疑,他对狂草由毫不相干的事物悟出笔法,一直抱有怀疑态度: 古人得笔法有所目,张以剑器,容有是理。 雷太简乃闻江声而笔法进,文与可亦言见蛇斗而草书长,此 殆谬矣。 [20] 可以看出,他在草书上的这些意见存在一些偏见,但他对书法追求一种自然之态,是“笔成冢,墨成池”后的信手自然是毋庸置疑的。 苏轼的前期思想,是以儒家为主的,具有辅君治国,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有志改变北宋萎靡的积习。 但在经历“乌台诗案”之后,其思想有了极大的转变。 被贬黄州时, 7 苏轼 黄州寒食诗帖 苏轼 中山松醪赋(局部) 苏轼 江上帖 他承受了极度的孤独和失落,理想无法实现的苦闷和忧愁,对现实的不满和愤慨,他想过逃避,但最终却完成了超越。 佛老思想成为他政治逆境中的一种处世哲学。 一方面,帮助他观察问题比较通达,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背后,仍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 事物的追求;另一方面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主义又有逃避的消极作用。 这种人生思想和生活态度在他的艺术创作中处处可见。 在 黄 州 的 五年,是苏轼一生中最难的时期,是他生命、观念、思想、文艺的重大转型期,也是他艺术创作的辉煌时期。 在这一时期,苏轼作了大量的书法作品,如《梅花诗帖》、《新岁展庆帖》、《黄州寒食诗帖》、《一夜帖》、《前赤壁赋卷》等。 在这些书作中,我们随处可探寻到他心灵的轨迹和他的书法思想,其中《黄州寒食诗》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三大行书”。 无论是字里行间,还是笔墨之中,都流露出一种沉郁,一 种超脱,是对激情有所节制的抒发,以一种独特的方法传达了苏轼书法的美学精神。 从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孤独和凄婉,再看全帖,有一种无法形容的沉重。 整篇笔画较粗,结字方扁,略呈左低右高之势,用笔凝涩浓郁,而且很少顾及字体、章法上的规矩、法度,而是在性情控制之下,将笔法、感情完全融为一体,化为更加个性和激情饱满的笔意。 时而内敛深沉,时而萧散放纵,时而沉涩萧索,时而放荡不羁,可以说创造了一种富有生命力的书写形式,将其坎坷的人生和复杂的内心完全融入其中,成为骇世之作。 自此,苏轼书法中的那种晋人雅逸风韵被一种负荷着天地 人生之间大起大落的沉实之气所取代,更趋于成熟。 黄州以后至惠州时期,苏轼的书法开始进入一个持续而平稳的时期。 在命运的第二次升降的轮回中,在职务之余,他沉湎于书画,进行大胆的创作。 这一时期的书法,也流露出一 8 种平衡、散淡的情态。 《祭黄几道文》、《李太白仙诗卷》、《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合卷》、《归去来兮卷》等都是其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书而随情,情而随文,其文、其情、其书,又都统摄在其人的人格精神之下,成为苏轼书法的一种重要定式。 ” [21] 儋州以后,他的书法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得到升华,他从一生辉煌,艰辛和尴 尬中悟到了人生的况味,通过深刻的思考,融为一炉。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度海帖》、《答谢民师论文帖》、《江上帖》等,字里行间,布满了人生的沧桑,已达到一种纯熟的境界。 四、自然平淡、萧散简远的艺术境界 苏轼的书法始终透露出一种“淡”和“静”的思想。 他在美学上力求达到一种质朴无华,自然平淡、萧散简远的艺术境界;苏轼书法中流露出的天真、烂漫的个性特征,便是他这种美学观的体现。 在主张创新的同时,保持一种高雅的格调,也就是要有一种疏淡清雅的韵味。 推崇平淡丰腴、萧散而雅致的晋代书风,将其作为衡量书家成就高低的尺度。 他赞赏颜真卿的“清雄而不失清远”,(《题鲁公画赞》)却批判张旭和怀素的“妄自粉饰”。 崇尚自然是苏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