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可靠度主要内容:本文简要地阐述可靠度理论的几个方面以及发展(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设计中最为重要的概念。 虽然 “ 安全度 ” 是结构物用来抵抗影响结构的各种不利因素,以保证结构物的承载能力和正常使用所必备的安全储备,但是,众多结构毁坏事故的分析表明,所谓确定性的 “ 安全度 ” 指标还远不足以达到 “ 安全 ” 的程度。 几十年来的实验和经验已经证明,须将 “ 结构可靠度 ”作为结构安全性、使用性和耐久性的综合指标。 这样,可靠度就具有了比 “ 安全度 ” 更为广泛的含义。 美国是结构可靠性理论与应用的代 表,也是国际上较早开展结构可靠度研究的国家之一, 早在 1930 年代,美国国防部主要围绕飞机 和德国 V2 火箭 失效问题进行了一系列可靠度的分析研究,从而促进了美国太空计划的研究和实施。 1946 年, Freudenthal 发表了题为 “ 结构的可靠度 ” 的论文,开创了以可靠度为基础的结构设计理论和方法。 到 1960 年代,美国的 Cornell 建立了二阶矩表达的简单可靠度指标,用来等效表示结构失效概率( failure probability ,结构不能完成预定功能的概率)。 20 世纪 60 一 70 年代,美国在发生了一些房屋安全事故后,引发了对建筑物安全问题的重新思考,认识到容许应力设计法的缺陷,以及为保证结构极端情况下安全性和正常使用情况下良好工作性能的重要性。 结合当时可靠性理论的研究,探讨考虑荷载和材料性能随机性的可靠度设计方法。 钢结构规范中荷载和抗力系数设计 (LRFD)方法的提出是美国结构可靠度理论应用的开端。 1970 年代中期,加拿大的 Lind 采用分离函数将可靠度指标表达成确定性设计方法中的分项安全系数,而美国的 Ang 则采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