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爬行纲reptilia(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锥状齿,固着在齿槽内 无齿 , 上、下颌具角质鞘 心脏 心室隔不完整 心室隔膜不完整 心室隔膜完整 心室隔膜不完整 泄殖孔 横裂 横裂 纵裂 纵裂或圆形 交接器 无 成对 单个 单个 一、原蜥亚纲( Prosauria) 现 存仅 1 目(喙头目), 1 种(喙头蜥),其数量不足千只,分布于新西兰,有活化石之称,为珍稀动物,因外形似蜥蜴,尾似鳄鱼(侧扁),故称。 又名:鳄蜥,嘴长似鸟喙,故称喙头蜥。 躯体结构与 2 亿年前喙头蜥化石极相似(称活化石),其所具有的一系列类似于古(生)代爬行类的结构特征,在动物学研究中有重要价值。 二、有鳞亚纲( Squamata) 为现代爬行类中种类最多的一类。 全球 5500 种左右(杨),我国 290 种,湖北 40 种左右。 主要特征: 1.体被角质鳞片; 2.椎体多为前凹型,亦有双凹型(仅守宫一种); 3.具端生或侧生齿; 4.雄性具一对交接器,泄殖孔横裂; 5.多为陆栖、穴居,少数水栖或树栖。 本亚纲动物分布几乎遍及全球(除南极外)。 共分三目 (一)蜥蜴目( Lacertilia 或 Sauria) 全球: 3000 种 20 科 我国: 117 种 8 科 湖北: 13 种 5 科 无中耳 双凹椎体 脊索残存 幼体具犁骨齿 雄性无交接器 似鱼类 似两栖类 原始特征 主要特征: 1.四肢发达,指(趾)端具角质爪; 2.尾长,能活动,多有自截(断尾)习性; 3.具活动的眼睑,中耳有鼓膜; 4.除美洲产 2 种毒蜥外,其它无毒。 多活动于山坡草地。 多数蜥蜴在受到威胁时,时常能断尾自截,就是由于其尾椎椎体的中部被未内化的 盘状部分成两半,断尾就产生在这里。 1.鬣蜥科,颈、背具鬣鳞(背鳞具棘)。 如草绿龙蜥:头部具 56 条深横纹。 丽纹龙蜥: 飞蜥: 变色鬣蜥: 2.壁虎科:被颗粒状鳞,指(趾)端具吸盘。 ① 多疣壁虎: 多栖息于住宅的壁缝、瓦沿等处,夜出性,白天隐居。 以 蚊 蝇等昆虫为食。 对人有益,可入药,能治癌等。 ② 大壁虎:俗名蛤蚧。 国外还分布于印度,马来西亚越南,老挝、印尼等地,原产地,分布于北回归线附近及其较南部地区。 现已开始人工养殖。 被列为国家 Ⅱ 级保护动物。 外形似多疣壁虎,但体形较大,体长可达 30 余cm。 栖息岩缝、树 洞内,夜行性,捕食昆虫,主产广西及云南,因叫声而得名。 入药可治:喘咳、肺结核、神经衰弱及肾虚等,为强壮剂。 3.石龙子科 体肥胖,通体被圆鳞,呈覆瓦状排列。 如: ① 蓝 尾石龙子:(四脚蛇)生活时尾呈 蓝 色金属光泽。 ② 中国石龙子:体形似 蓝 尾石子,生活时尾不呈 蓝 色。 后 颏 鳞 2 片,无后鼻鳞,第二列下颞鳞呈楔形。 ③ 蝘蜓:背部古铜色,发亮,体侧有明显纵带。 4.蜥蜴科 体鳞一般具棱鳞,腹鳞大,方形,体有不同斑纹。 ① 北草蜥:具大鳞 5 行以上,具鼠蹊窝一对。 ② 南草蜥:具大鳞 4 行。 ③ 白条草蜥:体侧具 1 条白色纵纹; 颏 片 4 对。 5.蛇蜥科:无四肢,似蛇形 如: 蛇蜥,恩施、利川有分布。 6.巨蜥蝌 是本目中最大的种类,体长可达 2m,分布于两广、云南,以海南较多,陆地爬行也能游泳。 其卵大如鸡蛋,卵可食,皮可制 革。 我国仅一种:巨蜥,被列为国家 Ⅰ 类保护动物。 尾侧扁,背部粒状鳞小,腹部方鳞大,体被数行黄色圆形横斑。 7.异蜥科 如:鳄蜥:被列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 为我国特产,产于广西瑶山,异蜥科其它几种皆分布于墨西哥中部和危地马拉。 特征: ① 头似蜥蜴; ② 尾似小鳄(脊背具 2 行脊棱); ③ 其大小与爬行姿态也 像 初生的小鳄。 (二)避役目 主要分 布于非洲和马达加斯加,少数分布于南欧、印度和斯里兰卡,是一类适于树栖的种类。 主要特征: 1.指(趾)并合成内、外相对的 2 组,适于握枝;尾具缠绕性; 2.眼大而突出,可以转动,利于捕食;上、下眼睑厚且愈合,仅瞳孔处具1 小孔; 3.舌长,几达体之全长,射出口外粘捕昆虫; 4.皮肤有迅速变色的能力,故有 “变色龙 ”之称; 5.肺脏连着许多气囊、充气时可使动物身体大大膨胀。 遇敌时,身体胀大和迅速改变体色,具警戒和保护作用。 仿生学:以制成变色漆,用于军事。 (三)蛇目( Ophidia 或 Serpentes) 全球近 2500 种,( 13 科)其中毒蛇 650 种 我国: 173 种, 8 科,其中毒蛇 47( 48)种 湖北: 30 余种,其中毒蛇 7 种 主要特征: 1.体呈长圆筒形,无四肢(次生现象),蟒蛇有后肢退化的痕迹(角质爪和肠骨); 2.体被角质鳞片,腹鳞宽大,利于爬行; 3.无胸骨,无肩带(盲蛇科:有退化的腰带;蟒:有残余的后肢) 4.下颌可借活动的方骨与颅脊相连。 因此口可张大到 130 度,能吞食比它的头大好几倍的食物。 蛇的下颌骨左右两半,并未愈合,而是靠韧带松 弛 地连在一起;腭骨,翼状骨,方骨和鳞骨彼此能形成能动的关节,故口可张的很大。 5.成对的内脏器官(生殖腺、肾等)因身体的延长而一前一后排列,或一侧退化(如左肺); 6.具特殊的感觉器官 “热感受器 ”(如颊窝、唇窝等);舌分叉,常伸出口外; 7.毒蛇具毒牙和毒腺。 毒蛇与无毒蛇的区别:二者的最大区别是:有无毒腺和毒牙。 其它可比项均有例外。 毒蛇 无毒蛇 1.具毒腺和毒牙 无 2.头多呈三角形 头多呈椭圆形 3.瞳孔为披裂状 瞳孔为圆形 4.尾粗短,自肛后骤细 尾细长、渐细 5.行动较迟缓 行动较灵敏 6.大 多 卵生 大 多 卵胎生 毒牙的类型: A.管牙:牙中空,前端有孔与毒腺相通,毒液从管中排出,有数对预备牙。 ( 像 注射器那样喷射毒液)如蝰科的蝮蛇,尖吻蝮,蝰蛇,竹叶青,菜花烙铁头,响尾蛇等。 B.沟牙:毒液通过牙沟流出。 (牙沟:牙面有一沟与毒腺相通) a.前沟牙,着生上颌骨的前部。 如银环蛇,眼睛蛇(眼镜蛇),金环蛇、海蛇、眼镜王蛇。 b.后沟牙,着生上颌骨后部。 如中国泥蛇等。 湖北省的毒蛇 蝮蛇;尖吻蝮;菜花烙铁头;竹叶青;银环蛇;眼镜蛇;中国泥蛇。 常儿蛇类识别 (一)管牙类毒蛇(蝰科) 1.蝮蛇:又名七寸子(幼蛇)、土公蛇、土聋子。 是我国分布最广,数量最多,危害最大的蛇(毒蛇)。 呈土黄色,尾端骤然变细,头侧眼后各有一条黑纹。 2.尖吻蝮:又名蕲蛇、翘鼻蛇、五步蛇。 吻尖细向上翘起 ——翘鼻。 背部有灰白色的方形斑块,两侧有 “Λ”形暗色大斑纹。 为有名的中药材。 3.响尾蛇 尾有角质环,摇动时能发出响声,产于美洲。 4.菜花烙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